APP下载

“80末”大学生阅读状况

2009-04-23何玲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名著

何玲华 周 琼

提要:阅读是提升人力资源价值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所在大学人文课堂有关“阅读”情况的调查,从阅读历程、阅读姿态和阅读困惑三个层面,对“80末”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和引导阅读的几点思考,以期培育“宁静致远”的读书氛围,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品位和人生境界。

关键词:“80末”;大学生;阅读;工具价值;理性价值

本文所谓“80末”,系指1989年前后出生的在校大学生,即当前高校“大二”阶段的主体。之所以没有沿用约定俗成的“80后”来指称,而以“80末”相“命名”,主要基于“五年一代沟”或“三年一代沟”的现实考量。与所有“大二”人一样,“80末”既有揖别青涩“大一”的欣喜,也有对未来激情满怀的向往。不同的是,作为“80后”与“90后”的“链接”,“80末”又有着“承上启下”的独特性。对于“80末”“阅读”状况的关注与讨论,其意旨尽在其中。

未来教育要取得更大的成就,人力资源开发必须进一步加强,而阅读正是提升人力资源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故此,笔者在执教的大学人文课堂围绕“阅读”问题进行了专门调研。文中所引材料除特别注明的外,皆来自笔者相关教学班“80末”大学生的“我的阅读生活”自述。

一、“80末”的阅读历程:从“被动性阅读”向“自主性阅读”转变

在“80末”看来,阅读除纸质文本外,还包括图画和电子文本。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把孩提时代的图本视作阅读历程的开端或起点:“我的阅读生活也许可以从幼儿园的画册算起。至今还印象深刻的是《葫芦娃》、《猫和老鼠》、《三毛流浪记》”。从“80末”既有的阅读履历来看,其阅读所触及的主要是纸质文本,他们的阅读生活的发展随其成长而渐入佳境。

“80末”的阅读生活基本始于小学生时代,且多半受到学校主导、家长鼓励和同学影响,被动阅读是其起始阶段的主要特点:“小时候的我爱看书都是受我妈的影响”,“因为,很多同学都喜欢看书,我也就跟风了。”、“上小学后,老师要求我们写作文了,于是大批量的作文集就进入了我的书柜”。还有,这一时期“80末”的阅读生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一种是对于压力下的阅读持有极度的抱怨与抵触情绪:“小的时候我真的不太喜欢阅读,读教科书也是父母逼的。像《小学生时代》一般每个学期都会发好几本,我不是扔了,就是撕了折纸鹤、折船”。另一种则是一经点拨阅读兴趣油然而生:“那时候,虽然认字不多,但对书本总是有无限的好奇”、“没有负担,极度热爱,看书时只觉得非常开心”。阅读个体差异及其发展不平衡现象是阅读生活中的共性问题,“80末”也不例外。其阅读生涯初始一方面享用着师长们营造的极其丰厚的资源与条件,另一方面也承受着相关期待的鞭策与重压。

“我的阅读我做主”是“80末”进入中学以至大学阅读生活的主要基调。具体表现:一是阅读对象日益趋向自主择定,其中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开始受到青睐:“到了初中,童话故事已经不能满足我。我开始看起了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读得最多的还是中外古今文学名著和各种作文书,读正史,也读野史、笔记……正是这些书,让我认识了世界”。同时,“韩寒、郭敬明等一批80后作家因其张扬的个性、犀利的文笔”,也受到许多“80末”的喜爱:“青春校园读物总是学生间传阅率最高的”。二是阅读趣味日趋多元多向。“80末”阅读的个体倾向,在中学阶段即初见端倪,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我至今感谢傅雷译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它给我心灵的强烈震撼和激励。我从中悟得了苦难的真谛,那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智慧之光,有如烈日,可以促使生命成熟”、“有段时间相当热血地迷武侠小说,金庸、温瑞安的自然不在话下,古龙的也拜读过不少”,“我习惯于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大声念着李太白的诗句。这会让我感觉到我身体里,有某一种东西在释放,在宣泄”,“我更喜欢看的是类似于《读者》的杂志,里边的文章短小精辟,而且发人深省”等等。而“80末”的大学阅读生活对专业阅读普遍重视:“大学的一年中看过不少书,看得最多的还是专业方面的”。三是阅读开始向深度发展,阅读文本的样型不再单一。这一时期不少“80末”开始做阅读笔记,其阅读渐趋理性与深入;此外,网络阅读在“80末”中持续升温,阅读文本由单纯的纸质转向纸质与电子并用。

透过“80末”阅读历程,有三种情形不容忽视:第一,老师和同学对于“80末”阅读生活影响十分突出,这在他们的相关自述材料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受到学校的风气影响,我接触的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多”,“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喜欢把自己泡在书里的感觉”,“受大学读哲学的死党的影响,竟然破天荒的地看起了哲学方面的著作”。第二,“80末”尤其是理科考生,其阅读热情在高考压力下遭到极大挫伤:“高考指挥棒砸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三年里几乎都被淹没在了无穷无尽的试题中”,“自从上了高中,就很少接触课本与参考书之外的书了,毕竟这与实际摆在眼前的目标或者说生活有些格格不入。”与此同时,文科考生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诸如课余只能阅读由老师推荐的《读者》、《青年文摘》之类,个人所喜欢的读物只能“躲在被窝看”等。第三,“80末”的阅读在大学生活开始之际出现了一些困惑。面对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他们一方面为拥有更多自由阅读时空而兴奋,另一方又为阅读什么、如何阅读所困惑:“开始想要尝试着品读各类书籍,但是不喜欢的书,是怎么样也看不下去的”,“我总觉得在电脑上看书少了手里捧书阅读的厚实感”。可贵的是,“80末”苦恼着也思考着:“在大量图书充斥以及阅读方式多元化的时代里,浮躁之气甚嚣尘上”,“不放弃‘罂粟和‘鸡肋,就抓不住真正的城堡;不让自己迷失,就得抓住属于自己的书,看紧属于自己的生活”等。

从被动到主动,既是“80末”大学生阅读历程的概括,也是其精神成长的展示。渐入佳境的发展态势以及并存的一些问题应引起充分的关注。

二、“80末”的阅读姿态:在“共性”中彰显“个性”

阅读者即作品的接受者,根据其阅读取向及阅读目的,可分为实用型、审美型和消闲型。但从调查情况来看,上述三种类型并不能完全概括“80末”阅读姿态的全部特征,用在共性中彰显其独特个性来表述较为恰当。

首先,“80末”在阅读体认上既有秉承师训的一面,也不失其鲜明的个人见解。

他们一方面认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的精神食粮”、“书是种种人生百态”等至理名言,也因此常为阅读中出现的种种不适而烦恼和自责,但并没有忘记思考阅读的本质:“阅读的本质并不单纯是知识或观念的接受和消化,还是一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诠释、去思考的体验过程。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并不仅仅靠书本身的魅力,也是考验

读者本身的能力和素养”。“80末”对于阅读的意义有着自己的理解与体认:“阅读之所以‘悦读,是因为我们通过与作者精神的对话,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思维水平在不经意间已然进入到一个以前不曾到达的高度”。“80末”不仅充分肯定阅读价值,对于“读什么”与“如何读”也不乏理性的把握和清醒的坚守:“阅读,一个从来不曾陌生的词,即使在今天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也丝毫不能怀疑阅读作为我们所信仰的精神标志的存在的价值”,“我决不碰色情文学、恐怖小说,消极低沉的作品也在我的视线之外,做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读好书就是对自己好的方式之一”。

其次,“80末”的阅读,既在实用型、审美型与消遣型的模式框架内,又有自身特点:

一是在理性阅读中博采众长。“80末”最受人瞩目的阅读姿态是富有理性色彩的“统摄性阅读”:“我读名人传记、名家杂谈,学会欣赏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模式,并选择自己熟知和喜欢的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这个世界。我读历史、哲学,探索不曾了解的知识领域,那些过去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那些形而上的神秘主义帮助我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也读时尚杂志和新锐尖端的评论周刊,它们教我在理性和感性、批判与感恩中找到平衡,让我看清现实和梦想的区别与交集”。如此阅读姿态,还表现为一种难得的自省自觉和精益求精:“仔细想来,这些年看的书不仅少,面还很窄。这个年纪应该多方摄取,多长见识”,“一直都知道读书要读‘精,要求甚解,可在阅读的过程还是不经意地越读越快”。当然,如此阅读同时重视专业方向:“我是学新闻的,专业要求我须有很广的知识面,我会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量,陶冶自己的情操,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总之,如此阅读姿态是“80末”心智日渐成熟的重要体现,与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普及、阅读环境的日臻完善、未来社会的精进要求也有着密切关联。

二是在审美阅读中求新求近。所谓“审美型阅读”,主要表现为对审美类读物的偏好,并在阅读审美愉悦中陶醉、满足并净化。从某种意义而言,“80末”中的这类阅读,犹如前人一样看重阅读的“精神食粮的意义”,在审美中感知感悟和升华:“书籍就似餐桌上一盘盘的山珍海味,等待着我去一饱口福”,“阅读帮助我将周遭的一切繁杂沉淀,将内心的不快和不可遏止的忧郁沉淀,在静默的自省中成熟,让我满足和安慰”。此类阅读迥异前人之处的是其所表现出来的“求新”与“求近”,即其中不少人对社会上流行一时的青春写手之作,表现得更为倾心,诸如:“安妮也许是我的终结,我尝试读其他人的作品,可是动辄嗤之以鼻”等。显而易见,此类阅读姿态,一旦极端容易自陷“一隅”或“一叶障目”。

三是在消遣阅读中惶惑与不安。所谓消遣型阅读,即指一种目的“不确定”与“随意性”的阅读姿态,如此阅读不为“实用”,也不为“审美”,更多地表现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客观地说,如此阅读情形,“80末”中也存有:“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阅读只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手段”,“从图片到文字又到图片,这就是我这20年来非常有限的阅读,它称不上读书生活,至多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然而,“80末”中如此阅读姿态者,亦不免为之惶惑和不安:“阅读从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渐渐退化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手段,想来确实觉得很遗憾”。

三、“80末”的阅读困惑:说爱“名著”不容易

“阅读名著”,是有关阅读生活的重要议题,也为一代代人所重视、提倡和践行。从古往今来的形形色色的“最佳书目”,到“世界读书日”到美国教育机构开列的高中学生必读经典书,到我国教育部规定或指定的各种必读书目,不可谓不重视。然而,从如此阅读文化背景中走来的“80末”们,尽管皆口口声声“说到阅读,首先想起的就是那些流传许久、被众人称颂的名著”,但对于阅读名著的态度或名著阅读的实际情况,并未呈现出应有的理想状态。

首先,“80末”对“名著”意义的解读,不尽一致。有的把阅读名著,视为与创造了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和巨人的对话、交流,以提高自身精神生活的品质。其中所折射出的对名著“崇敬”的意识,具一定代表性:“一直都觉得,名著有点‘神圣,它代表了那一时代的历史,那一时代的人、事以及思想,要看名著,就得找一个比较充裕的时间,而且心情也得是宁静的”。只是如此敬重与敬畏进而衍生出了一种“疏离”:“看书也是需要缘分的,不同的心境下看书会有很大的差别,觉得自己现在的心境不适合看那些‘深沉的名著,没有很大的兴趣想要去看”。由此,某种迷思浮出水面:“在我看来,同一时代的文学,读一本典型的就足够了。读多了也只是一种无谓的重复罢了。”透过这些自述,不难发现“80末”对于“名著”的复杂心态。

其次,“80末”对“名著”阅读的兴味,不尽一致。一是“兼收并蓄”,即古今中外名著兼涉。“我什么书都读,艺术的、历史的、文学的,找到什么读什么,读得最多的还是中外古今文学名著和各种作文书”,“但凡具有某种‘大爱意义的书,而不是那些充满小情绪的文字,我都看”。二是“情有独钟”,即对名著阅读偏好十分明显,且“崇洋媚外”者众。他们中的不少人不仅“几乎将老师所推荐的所有世界名著‘一网打尽”,而且还为之沉醉不已:“其中许多经典的台词或语句让人终生难忘”;即使“《理想国》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时很难引起人的阅读兴趣,但是书中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智慧,确实叫人折服与心仪”。然而,对于中国名著,他们阅读热情相对冷却了许多,不少人坦言:“对于中国的名著,我并不是很喜欢”、“对于四大名著感兴趣的只有《三国》,但也只是挑选着喜欢的来看”。谈到中国现代著作阅读,他们言辞更是尖锐:“对中国的现代作家都不怎么喜欢”、“很佩服鲁迅写出的那么警醒人的文字,但是太有理性的作品,我很难说喜欢”。三是“刀枪不入”,即但凡“名著”一概隔膜不能走近走进。有的人直截了当道:“读了许多书,但对于所谓的世界名著,我是敬而远之”,“书读得的确不是很多。一方面是因为我个人比较注重课本知识;另一方面是我对有些名著也的确不感兴趣”,“因为那些在别人眼中富有意味的句子,在我的眼中只是枯燥的代名词,催眠的效果远远大于它的文学意义,于是我放弃了看名著的想法”。

“80末”不容乐观的名著阅读状况,究其原因,显然不能简单地归责于阅读个体。“阅读越来越休闲和浅化,畅销小说或报纸杂志甚至速读选本等,渐渐成为人们缓解压力的精神快餐。图书给予读者的,不再是深沉的思考,更多是一种休闲文化消费。”这段针对当下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现象的感慨,足以说明如此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发人深省。

四、几点思考

(1)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文追求,使其具有超出职业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互为根据、相互印证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保持动态平衡。然而,在当今的转型社会“工具理性”过度张扬,“价值理性”黯然失色。阅读目的在于启智解蔽,陶情悦性,需要气沉丹田、宁静致远的氛围。在浮躁喧嚣的社会环境里,有效避免浅近的功利目的或应景之需,营造“风声雨声读书声”的潜心向学的胜境,当是教学者与为学者的共同追求。一个缺少“止于至善”的境界与追求的人,只能是马尔库塞早已批判过的“单向度的人”。

(2)教育改革应回归素质教育本位,解除应试教育的羁绊。素质教育口号下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对素质教育的向往和对应试教育的屈从顺应。题海战略钝化了思维,功利追逐窄化了精神空间。一考定终身的统一模式和教育指向,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无限扩大而无重心,一个知识单一、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如何能够致力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发现与答案求解?如何能够置身于科学的前沿和理论的峰巅?

(3)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建构知识谱系的指导,使其阅读兴趣盎然、事半功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一方面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把阅读活动变为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其在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另一方面应从宏观整体把握和微观提炼中,为学生开列必读书目,提供建构知识谱系的路线图,从而避免盲目阅读。教师对大学生阅读空间的必要介入,对当今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培养模式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名著
书包装名著,彩笔画徽章
书包载名著,彩笔绘公益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专家谈名著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