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称职”者事竟成

2009-04-22吴志翔

知识窗 2009年2期
关键词:野心成功者胜任

吴志翔

我们经常会愤愤不平:凭什么有些人可以不断成就新的高度?他并不比我强多少!我们相信自己在能力上其实并不逊色于很多成功者,我们缺少的只是机会。可是,所谓机会,并非摆放在人们面前的现成之物。有人把不是机会的事情当成机会全力争取,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把百分之一的可能做成了现实;有人则把有可能获得的机会拱手相让,九成的把握也被轻易地归零。这样一进一出,畏缩不前者就被落到了千里之外。当然,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懂如何取舍,相反,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在客观审慎地评估了能力与欲望之间的差距后做出了明智选择——我们怕自己的欲望大过能力,我们怕自己在新环境新位置上表现得不称职。于是,我们在机会面前,也许经历过一段蠢蠢欲动的时期,最终却不得不退回到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去。是的,目前所拥有的,虽然有点儿厌倦了,但它至少是稳妥而保险的,需要应对的一切都在自己的能力控制范围之内。

据说有位法国富翁去世前把自己的遗嘱登在报上:倘若有人能正确回答“穷人最缺少什么”这个问题,就给他百万法郎。两万份答卷中没有人答对。一年后答案公布: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答案似乎匪夷所思,但是一语中的。人们总是担心自己的欲望超过能力,因为这样获得幸福感的难度相应也会增加。因为野心不够,所以容易守成,容易放弃,容易挥霍机会,容易瞻前顾后,容易患得患失。如我这样的平庸之辈,当然更容易特别地持有一种对于“不称职”的恐惧心理,并且因为这样的恐惧而屡屡滋生退缩之意,“我还是做我能轻松应对的事情吧”。对于这种心态,有人会美化为“宁做鸡首,不为凤尾”,事实呢,这类说法恐怕逃不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只要抱着这种苟且、庸碌的心理,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跨越和突破。

把话说白了,成功者的能力的确不见得比你我更高明,他们也一样是“不称职”的,甚至可以说,越成功就越不称职,但是他们显然拥有更大的野心。社会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的“不称职理论”中讲道:在等级组织中,每个人都是不称职的。因为所有职务的晋升几乎都是根据以往的表现,他在原岗位做得很出色,轻车熟路了,然后就往上升,升到一个他尚不能胜任的岗位。等到能够胜任以后,他又会升到一个还无法确保做好的职务上。不仅仅是职务升迁,在任何领域里都是一样的。一个人及其开创或投身的事业越是有发展,他也就越容易置自身于“不称职”的境地。相反,守着一个摊子没有任何进展者,称职倒是称职了,甚至可以说是“一流”,却没什么进步的可能,而且如前面所说,收获的快乐也越来越少。

在教育领域经常可以听到一种说法,即最好的教学是要让孩子们“跳一跳,摘得到”。这种说法的背后是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必须要让人不断地获得从“伸手可得”到“努力可得”的体验,其腾空的高度就是“最近发展区”,也是现实与理想、已达到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位优秀的成功者,都是行走在自身能力极限的边缘,他用一次又一次的“不称职”换来一回又一回的脱胎换骨,靠一次又一次对自身能力边界的突破收获一枚又一枚“欲望的金苹果”。这样的人生就是不断自我趟越、自我实现的人生,也唯其如此,才能让自已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绽放。

猜你喜欢

野心成功者胜任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你的野心,要配得上你的努力
辛苦
爱和野心从来碰不到一起
爱和野心从来碰不到一起
辛苦
组织和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文化三维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