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河石的色彩美学观点的发展变化

2009-04-21杨海怡

流行色 2009年3期
关键词:观赏石黄河美学

杨海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九个省、自治区,由山东进入渤海。长途穿山越峡,切开崇山峻岭,沿途岩石坠入河道中,是黄河母亲这神工巨匠塑造了千姿百态,形象生动,异彩纷呈的黄河石。因黄河流经的区域多,黄河石包揽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由于矿物成分、自然条件各异,形成了不同类型、丰富多趣、寓意深刻、色彩丰富的图案石和造型石。它们花纹美丽、色彩斑斓、坚硬细腻、婀娜多姿,色彩天然生成,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组合变化,妙趣横生。从审美和收藏的角度来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黄河石色彩的美学特点与现代审美观的异同

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马克思。黄河文化源远流长。虽然黄河石的色、形之美不亚于其它观赏石,但在江浙沪及南方地区,对黄河石有较普遍的认识,还是近几年的事。与南京雨花石、广西柳州石、江苏太湖石、安徽灵壁石相比,黄河石具有色彩深沉含蓄,图案抽象神似。形状生动有趣,造型奇特多变,石质坚硬敦厚的特点。虽无雨花石之细腻,柳州石之美质,太湖石之玲珑,灵壁石之宁重,其粗犷奔放而不失玲珑典雅,多姿多彩而不失韵味深长的本质,兼有诸名石之所长。大者可立于庭堂,小者可置于几案,具备了观赏石的审美要素,被誉为“永不消磨的天然书典,引人入胜的神秘诗篇,容纳百科的大河全书”,受到人们的喜爱。从审美角度出发,人是审美主体,黄河石是审美客体,这一“异质同构”现象,与美学理论是基本吻合的。人们的视觉最先对客体的光和色产生第一反应,黄河石常以色彩及图案的变体取悦于人,使人见仁见智,产生愉悦感,因其独特的美学特点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其造型奇特,形态多样、栩栩如生,有人物,动物、山水等天然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欣赏价值。

黄河石的美学特点,概括起来可称为“六美”:第一,山岩流水形成的自然美。自然美的特点是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形态,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是人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源泉之一。黄河石历经磨砺,经激流冲洗,在自然界中逐渐形成,在它身上闪烁着其他观赏石所不同的鲜明特色,天工独塑,大璞不雕,使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未经加工的、客观存在的美完美结合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神工使然。第二,疏放天真赋予的稚拙美。稚拙,在中国美学史上,原指幼稚、粗疏,老子最早论述“拙”与“巧”的辩证关系,提出“大巧若拙”,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崇尚自然稚拙,不尚雕琢工巧的美学传习。黄河石形体粗放雄浑,画面构图流畅,色彩简中蓄意,凝聚着北方高原豪放壮美的气韵,承袭了黄河流域文化的基因,既显示了中原大地坦荡厚重的雄沉,又张扬出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力度,拙中藏巧,巧中寓美,充分体现一种阳刚之气的稚拙美。第三,高贵幽雅产生的静穆美。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Jonann Winckelmann,1717-1768)说,由庄严的精神力量克制激动的感情而产生的崇高风格的美,是美的最高理想,它的特征在于纯朴、完整,它是单纯的形式美,只表现出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崇高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静穆美是黄河石色彩所包含的神来之笔,有一种说不清,思却明;看似无,悟却深的艺术心境。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空灵,深邃奇绝,妙不可言的美。这种色彩神韵感是一种极高的美的享受,七彩具全,含蓄幽远,以无声胜有声的诗情画意,留给人们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因情而异,移步换境,正是黄河本身磅礴大气浩荡混沌审美特征的自然写照,深层意蕴与苍茫雄阔的审美意识相契合,体现了美的极高境界。第四,以意传神表达的朦胧美。黄河石图案、造型第四,以意传神表达的朦胧美。黄河石图案、造型独特,在形似中透着神似,传递着从自然界和远古而来的信息,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色彩含蓄而想象无穷,虚实相间,时隐时现,看似模糊,寓意丰富,有的似树,有的象人,有的如盆景,有的仿佛是画,使人们在欣赏中通过揣测和想象,获得了美的享受,久观之可有水光山色、空朦迷茫、浮想联翩的感觉,起到因人而异,意随形走的朦胧艺术效果。第五,形色一体带来的形式美。在美学范畴,事物能够被人们发现、认识,并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时,这种事物的形式才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给人以美感。一切奇石,均是有形之物,或圆、或方、或大、或小、或奇谲怪诞,或圆润天成,形态皆可动人。但仅以形存在,尚不可称之为至美。形式美既有自然性、客观物质性、又有社会性、主体性,是主客体的统一,是形与色辩证的结合体。有色无形是谓呆板,有形无色是谓虚空。色彩与形式结合之美,才是观赏石的动情之处。黄河石式样繁多,色彩万象,可以从中找到典故,可以从中看到意蕴,甚至可以从中读到字符,不但体现了黄河石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激起人们的联想,达到了美的境界,实现了美的感受,黄河石就具备了这种特征。第六,古雅凝重成就的色彩美。色彩美是一切观赏石的主要亮点,无色,便无美。黄河石因色彩独特而引人注目,画面尤以黄,赭,黑,白为主基调,对比简洁,色调明快,朴素清新,不争俏丽,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过渡辉映,变幻无穷,令人目不暇接,神思飞扬。黄河石多为图案石,常以石上的平面图表现诗情画意,古朴典雅、凝重绚丽,都是天然之笔将山水风景、人物动物绘于石上,给人一种意境隽永、身临其境之感,或如祟山峻岭,峭壁悬崖,或如神仙凡人、鸟兽鱼虫,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常令人拍手叫绝,浮想联翩,流露的是一种与深厚文化积淀相吻合的美感,与黄河上游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图纹颜色非常相似,透着一股质朴的色彩美感。

可见,黄河石的色彩美符合现代美学审美基本要素,黄河石的色彩层次变化恰到好处,与主题所表现的“神”相一致,所表现出来的雄浑、瑰丽、幽远的意境,是传统审美观与现代审美观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黄河石色彩与质地结合的分析

只有热爱色彩的人才能领会色彩的美及其内在的实质——瑞士·约翰内斯·伊顿。黄河石是在千万年的岁月里,群山峻岭、千沟百壑里大量不同材质的石头随支流入黄河,在多种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的观赏石,做到了色与质的完美结合。

黄河石的种类和构造。由于沿黄各地的地质情况不相同,故所形成的黄河石千姿百态。习惯上认为流经青海段的称河源石,流经甘肃、宁夏段称兰州石,流经内蒙古段称清水石,流经河南段的称河洛石(也叫洛阳黄河石),再往东由于土质地理原因基本上不产奇石。在以上各段所产的奇石中,尤以兰州段和洛阳段的优美。兰州段黄河接纳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和大通河等支流;洛阳段黄河接纳了洛阳河、伊河、汝河等支流。黄河奇石的成因较复杂,但基本上是由原岩、变质岩、火成岩和沉积岩构成。从观赏角度讲,这些岩石都可以出现奇石。母亲河赋予黄河石天成之美,构图无奇不有,画境形象异常丰富。它具有极其丰富的色彩和曲折奇异的纹理,或丝、线、条、点,

或直、圆、叉、旋,以色与纹为最主要的因素构成画景,变幻莫测,构成无穷无尽的艺术图案。总体来讲,黄河石中画面石居多,多为一石一景,一石一物,形象决无雷同,并且有神、情、趣、奇等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包容了世间的万物万象。

黄河石色彩条纹的形成与美感的产生。高原峡谷多变的岩层黄土,粗砂浊水的剧烈磨洗,在外力的巨大作用下,在黄河水漫长的冲刷过程中,把岩石中最美的部分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时,或者说岩石中的纹理被磨的正好形成了可观赏的图案景物时,这块石头就有了观赏价值,由此产生了黄河石的美丽视觉感,无论何种颜色,其构成的画面都具有独特的美学基调。从目前已发现的黄河上游古文化遗址来看,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上,绘有大量的、黑色涡纹图案。有人说这是在描绘当年河流的水浪,祈求风调雨顺。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中,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黄河涡纹石的图案与其惊人的相似,并且涡纹石是黄河石中最常见、数量最多的品种,谁也不能肯定的说,彩陶器上的涡纹与黄河涡纹石无关,人类审美的形成并不一朝一夕之事,远古人类从黄河涡纹石上发现的美,未必不是当时绘画的灵感。审美理论的形成也是在人类发展史的各个阶段积累而成的,雨花石中的环状回旋纹,大理石中的投影山水纹等,都给人以美的强烈感染。因此,黄河石色彩美与古代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密切相联,一脉相承,热爱色彩之美,是现代人类与远古人类的共性。

三、黄河石色彩审美的风格和审美的兼容性

我们的目的是利用色彩来创造美德拉克洛瓦。任何一种美的感受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风格质朴、纯真、清新,而不假人为的藻饰雕琢才是真正的,可以流行的美。黄河石正是在其色彩的形成上与美学相兼容。

首先,从世界流行色彩美的角度看黄河石审美的存在。无论是著名服装设计大师贾尼·范思哲(Gianni Versace),还是著名设计师三宅一生(Lssey Miyake),他们对于色彩的运用可以说是极为准确、恰当,尤其是三宅一生致力于把东方文化与服饰观念,与西方经验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理念,达到了新的审美效果。英国美学家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认为:美是一种情感的愉快的领悟,而这个情感体现在提供想像或想像性感受里。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快感,是一种稳定的,关涉对象及其轻视物质媒介的观点。而黄河石之色彩美,并不是土而又土的下里巴人,其文化符号的鲜明性,始终为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素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1619-1703)认为,在美学思想上,美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两者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可见,从古到今,无论是国外的美学家,还是中国的思想家,他们的见解都存在共同之处,真正的美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其次,从发展的观点看黄河石审美的广泛性。黄河石的色彩美、形态美之所以能够普遍被人们认可,是具有历史渊源的。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杜绾在《云林石谱》中说:“兰州黄河水中产石,有绝大者,纹采可喜,间于群石中得真玉璞,外有黄络,又有如物像墨青者,极温润,可试金。顷年余获一圆青石,大如柿,作镇纸,经宿连简册辄温润。后以器贮之,凡移时,有水浸润。一日坠地破而为三四段,空有小鱼一枚,跳掷顷刻即死。”绍兴离兰州遥远,却有此论,说明黄河石早在宋代以前已为世人所识,虽有部分说法难以求证,但对黄河石的研究和认识,有历史性,也存在广泛性。目前黄河石的爱好者已遍布各地,人们的审美虽有差异,但基本点仍是相同的,黄河石逐步走向世界也并非不可能的。因为,“一切生命都向往色彩”(歌德)。

再次,从创造美的角度看黄河石审美的可塑性。黄河石的色彩是一种视觉载体,是一种视觉语言,更是一种视觉理念和品位。黄河石色彩风格像人的风度一样,所表现的强烈的个性,是由石上色彩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是人们个性化审美思想、心胸情怀客观色彩相统一所造成的一种难于说明却又不难于感受的独特面貌。虽然观赏石与宝石之间存在着质地结构和颜色上的差异,但并不能说观赏石所带给人们美的感受逊于宝石,特别是近年来,在服装、饰品的设计和色彩的使用上,取灵感于自然物体,适需求于广大受众,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创作价值取向,黑格尔认为“独创性是和真正的客观性统一的,它把艺术表现里的主体和对象两方面融合在一起,使得这两方面不再互相外在和对立。”独创性实际上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可塑性,没有独特性,也就没有普遍性,更没有可塑性。事实上,善于在效法自然中获取灵感,本身就是创造和再塑。

四、黄河石色彩审美的参考点和艺术价值

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爱因斯坦。说到此处,如何看待黄河石色彩美的艺术价值,如何看待其对现代艺术的启迪,如何看待其在时尚流行中的作用,如何看待其对美学观点发展变化的影响,也就自然而然地可以表达出来了。对于怎样观察黄河石之美,一般而言,可从形、色、质、纹四个方面入手。“形”,要求石形完整,多姿多态,风情万种:“色”,以颜色美艳,颜色独特为上品:“质”,以坚为要,以硬为妙,以润为上;“纹”,图纹清晰,质纹流畅、线条柔和。总之,或石形奇异,或石色奇丽,或石质奇坚,或石纹奇妙,具有抽象美,天然美,栩相传神,气韵生动。这种神似、意境、气韵不是局部而是整体或整幅画面有机统一的综合体现,有若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的色彩抽象艺术效果。

美的评判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发展的。古人对奇石的评价,主要用“瘦、皱、透、漏、清、丑、顽、拙”八字来概括。但美的表现形式是十分复杂的,单就“美”与“丑”来看,它们又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能相互转化的。譬如,欣赏黄河石、雨花石、玛瑙石、大理石,简单套用古人对灵壁石、英石、太湖石等造型石而言的标准,恐怕大家难以完全接受。因此,与时俱进,崇尚大自然,效法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新创作的动力和源代码,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艺术家、设计师等重视起来。当然,任何色彩运用的艺术创作,最终仍要被社会所认可,在经济价值上被体现出来。黄河石既有浑然天成的天然性,产生美感的艺术性,也有独一无二的稀有性,同时具有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价值的商品特性。“色彩是一种终极艺术,它现在是,将来也仍会是一个持久的谜”(菲利普·奥托·朗基,色彩理论家)。“黄金有价,奇石无价”,无价在于天工独塑,只此一件,绝无重复。如兰州黄河石“中华龙”,2005年春,以7万元成交,郑州黄河石“寿”,2004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中被专家估价38万元。虽然,对美学的研究应当有艺术自身的价值取向,但综合起来,经济价值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可以说,鉴赏黄河石之色彩美、形态美,是天人合一的高雅享受,同时也会对美学观点的发展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观赏石黄河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观赏石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纯白美学
石器·观赏石特色之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