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2009-04-21

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交流语言思维

王 荣

教学是以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方式接受和表达教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提高教学交流的有效性需要思考:选择合适的问题和形式,提高教学交流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提高教学交流的深度;适时适度疏引与指导,提高教学交流的效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课堂里时时有着语言交流,如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材交流等。在新课程实施后,我们在课堂上更多地看到了师生对话、小组交流、同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也更加活跃,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我们观察后也发现,教学交流中出现了“交流等于热闹”或“交流等于说话”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交流缺乏实质内容、收效低。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教学交流的有效性谈几点评价。

一、选择合适的问题和形式,提高教学交流的参与度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交流有效的前提。教师要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交流。

1、设计和选择合适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用什么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如何实现多向交流并提高交流的效果?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问题是教学交流的逻辑起点,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缺少足够的思维空间或不适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就可能使教学交流流于形式,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教学交流,难以提高学生的教学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课堂提问是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精心设计和选择合适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如在“分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拿铅笔”的活动情境,让两位学生分别从装有4支和8支的铅笔盒中拿出全部铅笔的四分之一,结果一位学生拿出1支、一位学生拿出2支,从而引出了“为什么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四分之一,但拿出的铅笔支数却不一样多”的问题。这样充满着认知冲突和思维挑战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较高,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与交流中来,在交流中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2、选用合理的交流形式

合理的交流形式也是提高教学交流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恰当运用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由交流、自我选择伙伴交流等多种交流形式,提高交流的参与度。教师还要注意教学交流中的交流方式,注意课堂交流语言的流向,避免单一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倡导以“教师学生”双向互动为特征的双向交流,实现师生之间、不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二、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提高教学交流的深度

学生是教学交流的主体,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是影响教学交流的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的思维没有激活,就难以有高质量的交流。缺少深入思考的教学交流会成为学生之间肤浅的“说话”,交流前的深入思考、交流中的倾听和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提高教学交流深度、激发学生思维参与的关键。

1、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学的载体。简练的语言能使教与学收到显著的效果。特别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简练的语言,有利于问题的具体化和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文字语言通俗易懂,能较好地用语言融合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数学关系等,有利于数学问题含义的叙述。从表达方式上说,有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当学生把知识通过语言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时,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明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会更深刻。因此,发展学生的语言的表达力是提高教学交流能力的根本,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并实现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沟通与转换。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触类旁通,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但是,我们在课堂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与学生对话时,其他学生却不认真倾听,甚至旁若无人地做着自己的事;一位学生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的学生已经高高地举着自己的手,甚至喊着:我来,我来……;有时小组讨论非常热闹,但每个学生都在抢着发言,只想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而不注意别人说什么。这样的交流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没有达到信息交流并引起学生思维碰撞的效果。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认真听别人发言、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必要时作一定的记录。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课堂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就参与交流,很多学生无话可说或说一些很浅层次的话,表面上看是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实质内容。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即学生在参与交流前要有一个独立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学生思考时可以借助操作、画图等多种方法。其次,要让学生交流前有一定的准备,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内先进行交流,学生才会面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适时适度疏引与指导,提高教学交流的效度

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认为“只要让学生在一起讨论,有意义的对话就必定会出现”,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疏引或指导,发挥好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促使教学交流更有效。

1、适时重复与确认进行疏导与引领。

教学交流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时要加强信息,有时要淡化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障碍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疏导、点拨,引导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想法、观点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在保护学生参与交流积极性的前提下,把学生的交流引导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当交流中出现不同的观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梳理、辨析、讨论,甚至可以想办法引发学生的争论;当交流的信息或观点渐趋一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交流中的成果提升到一般规律的层面,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探究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要注意,教师在数学交流中的作用是帮助,而不是代劳;是引导,而不是强制。

2、适时地追问或补问。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与交流的实际,往往需要教师适时地追问或补问。

“交流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教学中交流的价值,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素养的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交流语言思维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