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2009-04-19叶国照

北方经济 2009年19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客户

叶国照

近年来,“金融脱媒”成为国内金融界最吸引眼球的词汇之一。早在10年前,国内就有学者讨论脱媒问题,但在当时国有商业银行占主导的情况下,似乎有点“杞人忧天”。直到2004年,信贷增长比往年下降了6500亿元,而经济增长却较前年有所上升,这让人们感受到银行“体外”资金支撑GDP增长的能力。进入2009年,随着股市的火爆,居民储蓄存款的大幅下降,使得脱媒问题更加突出,并对宏观政策制定和经济金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金融领域的这一重大结构性变化,商业银行应当开拓创新,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把握机遇,大力推进自身经营管理体系的战略转型。

一、金融脱媒的定义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是19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新词。金融脱媒是金融关系的一次大变革,它的特征是银行与其顾客之间传统的存贷款关系的削弱,以及无数资金供给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增强。脱媒强有力地改变了不同金融中介和非金融公司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所占的比率有所增加,而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比率有所下降,金融脱媒表现更趋明显。

(一)商业银行的存差逐年增大,存贷款比率有所下降

我国近几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总计逐年增加。2008年较2000年存款总额增加403.8%,同期贷款总额增加305.3%,贷款总额增幅低于存款总额增幅。同时,存差逐年扩大。截至2008年,存差已经达到235011亿元。另外。存贷款比率下降,2000年存贷比率为80.30%,而2008年下降为56.35%。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是原因之一,而借款企业及个人借款需求的减少,也是导致银行信贷资金运用不足的原因。

(二)借款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降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与之相伴的是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将出现下滑,银行的存贷差额将进一步增加。经营环境受到严峻考验。

(三)居民个人多渠道的投资途径,使储蓄存款大量分流

一是近年居民储蓄存款大量流往股市及基金市场。二是部分居民储蓄存款流往保险市场。中国保监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保险密度168.98元,保险深度2.3%;到2008年保险收入达9784.1亿元,保险密度740元,保险深度3.2%。三是随着我国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个人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拓宽了居民的理财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居民的储蓄存款。

三、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看,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但需要关注的是,金融脱媒如同一把“双刃剑”,既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也为其战略转型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一)金融脱媒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从资产业务的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机构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对负债业务的影响着,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证券市场产品的品种将日益丰富,人们的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一般存款也会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

2.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大型优质企业将以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组合中的比重会逐步提高,如何有效管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将日益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其次,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日益突出。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利率、汇率、商品价格敏感型业务的比重将显著提高,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更显重要。再次,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使得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由于商业银行的客户更加广泛地应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和个人的市场风险将可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这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更大考验。最后,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不再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随着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商业银行负债的稳定性将显著降低,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将更为突出,这对银行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提出了更加迫切、现实的要求。

(二)金融脱媒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机遇

1.金融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金融理论认为,证券市场和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是横向风险分担,即可以把风险分散给风险偏好不同的机构或个人:而后者传统上是跨期风险分担,也就是短存长贷,通过承担风险而获益,即风险是“内部化”的。但随着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商业银行也需要借助证券市场来实现风险的“外部化”。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

2.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差异产生了两者合作的可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规模经济的考虑决定了两者有深化合作的动力。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的合作,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

四、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转变经营服务理念,顺应脱媒趋势

金融脱媒已成为金融业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随着金融脱媒的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将发生更深刻、重大的变化。证券市场将成为资源配置、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渠道,从而也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平台。商业银行要顺应这一潮流,一方面,要彻底改变思想观念,从重点关注信贷市场向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并重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以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另一方面。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致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善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

(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西方银行面对脱媒压力,开始将零售业务作为其业务转型的重点,短短十几年间,个人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如今在我国,脱媒已成为一种趋势,无法回避,外资银行纷纷把零售业务作为突破口,抢滩中国金融服务市场,这就迫切需要国内商业银行考虑业务转型。零售业务的经营实质是客户而不是资金,占有了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就等于拥有了发展的基础。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客户积累、客户经营、客户增值三个阶段,而客户积累阶段是国内商业银行较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客户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23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