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凤英:一件龙袍千两白银

2009-04-17香港佳士得

鉴宝 2009年4期
关键词:鉴宝龙袍缂丝

苏 勇 香港佳士得

香港佳士得2008秋拍晚清御制明黄缂丝十二章纹龙袍110万港元成交这件龙袍通体织金龙九条。两肩及胸前后背的正龙以及衣摆的行龙间,饰以十二章纹、五彩祥云和蝙蝠万字纹。该袍尺码细小,是为孩童缝制的,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应是光绪皇帝幼年时所穿着。

目前,由顸级织绣工艺制作的精美龙袍,已经成为拍卖市场上广受瞩目的焦点。翻看成交纪录可见,凡是明确为皇帝穿着的明黄色十二章龙袍,成交价都不低于50万元,个别者甚至拍出了上千万元的高价。那么这些精美绝伦的龙袍究竟是怎样制作的?本刊记者走访了故宫博物院的著名织绣专家宗凤英。采访中,宗凤英披露的龙袍制作细节,对收藏爱好者鉴定市场上的龙袍真伪,有重要意义。

一件龙袍耗时两年完工

鉴宝:雍容华贵,工艺精湛,堪称顶级华服的龙袍是怎样制作而成的?

宗凤英:龙袍的制作过程很繁复,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的龙袍一般是由皇帝直接提出制作要求,然后交派内务府下的如意馆,依据穿着人的身份和《大清会典》的规定,设计式样并绘制出重彩工笔的小样,然后呈贯皇帝御览认可。

在这之后,依据所需工艺的不同,分别发往苏州、江宁、杭州三处的织造司制作坯料,其中苏州织造主要负责刺绣工艺,江宁织造主做妆花工艺。待各织造司完成坯料的制作后,经水路将这些半成品运入宫中,再由宫内造办处下的织绣作坊承做缝制为成衣,随即交予皇帝穿用。据统计,这期间共用绣工近500人,绣金140余人,画样者10余人。用时接近两年之久。

龙袍的制作费工费时,所耗费的银两也是非皇家不可承受。根据清宫织造档案的记载,以缂丝工艺或是刺绣工艺制作一件龙袍需要用去白银1000多两。

鉴宝:龙袍上复杂多变色泽绚丽的纹饰是怎样织绣的?

宗凤英:为了体现龙袍的尊贵气质,我国闻名于世的三大织绣工艺,都被古代的织绣工人运用在了龙袍的制作上。特别是缂丝和妆花工艺的使用,让龙袍上的纹饰花纹呈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

具体说来,以缂丝制作的龙袍,多依据纹饰变化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缂丝技法织绘。比如为了表现花纹由浅入深的色彩变化,制作者会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将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叉,以实现自然晕色的效果;在勾绘纹饰的轮廓和线条时。采用掼缂或者勾缂技法来区分色彩层次和纹样问的界线;在描绘单色纹饰时,会以平纹交织的平缂技法实现:另外,在遇到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纹竖向相接的时候,为了不出现裂缝,制作者会采用搭梭的技法,在每隔一定距离处,使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对方色区的一根经线,以避免竖向裂缝过长而形成裂口。

正是由于以上多种缂丝技法的运用,让缂丝龙袍的纹饰显现出雕琢镂刻的效果,很好地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

妆花龙袍色彩超20种

鉴宝:以妆花工艺制作的龙袍有怎样的特点?

宗凤英:以妆花工艺制作的龙袍,通常则采用纬管小梭挖花妆彩的工艺技巧织造花纹。此工艺和缂丝织花工艺很类似,可称为通经断纬挖花盘织工艺。采用这种工艺可以使得龙袍花纹的色彩极为丰富,达到20多种。同时由于运用三、四种间晕的配色方法织制花纹,将色彩从深到浅分成几个层次退晕,使花纹从深到浅的变化自然和谐,令纹饰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总之,由于缂丝和妆花工艺的运用。使得龙袍上同一纬度的花纹实现了同花异色,一花异色的效果,更将龙袍上龙的形象展现得生动逼真。气势不凡。

清代晚期龙纹渐失神韵

鉴宝:目前故宫博物院中保藏有多少件龙袍,令人是依据怎样的标准进行龙袍短代的?

宗凤英:故宫博物院共收藏有近万件各代龙袍,通过近些年来的研究,我们发现对龙袍进行断代除了要关注它的面料和缝制工艺外,还要着重于对各代纹饰变化的掌握。

比如龙袍上最主要的纹饰龙纹,虽然它在清代近300多年的历史中基本形貌没有变化,但在细节上却不乏更改。

首先龙的头形由清初到清末有逐渐拉长的趋势。康熙时龙头上额宽大,下额窄且分成两瓣,中间内收,形成元宝状。雍正以后龙头逐渐拉长,头顶由康熙时候的元宝形变成几个圆棱,成为一个大肿骨。额头上起肉包,一代比一代高厚;下额变为方形,一代比一代前伸。至同洽光绪时形成了瘦长形脸,尖下额的骷髅形龙头。

其次。龙的鼻子呈逐渐变长,鼻头逐渐变大的趋向。康熙时的龙头几乎没有鼻梁,鼻头小巧,乾隆时则显现出隆起的鼻腔,鼻头宽而扁。到了晚清则形成了狮形鼻头。

再次。龙的躯干由体态健壮、翻转灵动向肥硕僵硬变化,渐渐失去了神韵感。康熙时龙的躯干三停九转,到了晚期则为二停六转。龙的四肢则由肥壮粗长向细短渐变。

再有。清中期以前的龙爪比较有力度,仿佛抓着东西一般,呈现轮形。清中期以后,也就是嘉庆朝。前两趾分开,呈攀附状。到了晚清,龙爪基本伸直,显得绵软无力。

清代龙袍纹饰十年一换

鉴宝:除了龙纹有变化外,其它纹饰有何改变?

宗凤英:由清初到清末,龙袍下端的“平水”和“立水”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清朝前期,龙袍没有八宝立水,只有平水,随着年代越往后。立水越来越长,几乎占据了整个龙袍的三分之一,真正成为了“江崖立水”。

据清宫档案的记载,自乾隆朝开始,龙袍上的纹饰开始遵循十年一换的原则进行变化。也就是说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的龙袍,在纹样上先后变化了6次。其中龙纹是基本不变的,改变的只是云纹等辅助纹饰。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制作龙袍是一件即繁琐又费时的事情,不但要设计小样,还要多次请示皇帝,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简化制作工序,乾隆皇帝便定下这一规矩。因此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乾隆以后的龙袍。便呈现出十年一变的样貌。

猜你喜欢

鉴宝龙袍缂丝
沈从文“鉴宝”
沈从文“鉴宝”
沈从文“鉴宝”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开心一刻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穿龙袍上课”者是负责的老师
龙袍
花田种画
“织中之圣”藏巷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