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出国人员怎么剃头

2009-04-15李子明

百家讲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郭嵩焘剃头辫子

李子明

从现已出版的曾纪泽(曾国藩的长子)日记看,此公每个月都要剃头5次左右,有时候一大早吃完饭第一件事就是剃头,如“廿五日晴阴半。巳初起,茶食后,剃头”。按这个频率,一个月剃头5次,一年就要剃60次。曾纪泽活了61岁,他一辈子光剃头就得3000多次。这还不算梳头发的时间,从日记看,曾纪泽梳头发次数也没比剃头少多少。

觉得不可思议吧?其实很正常,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这样。自打1645年多尔衮颁布剃发令以后,剃发留辫就成了大清国男人的法定发型。这个发式前期叫“金钱鼠尾”,清代中后期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阴阳头”,总趋势是辫子在变粗,剃光的部分在减少,越来越好看。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再好看也不能违反一条核心精神——辫子的部分随便长,多长都没事,但辫子以外的地方必须剃光。

这并不是说让大家时时刻刻都跟现代清宫剧里的人一样明晃晃的,个个都像是出门前刚剃过头似的。但是两次剃头之间的时间绝不能太长,否则前额的头发长太长了,一则难看,二则违法。和尚的头发“半月一剃,此是恒式”,大清男人则是“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十天左右就得剃一次,比和尚还勤。据说清朝皇帝就是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剃头,正好十天一剃,雷打不动。当然,所谓“十日一剃头”只是个概数,具体操作起来还要依个人情况增减,曾纪泽不知道是头发长得太快还是有洁癖,比一般人剃得勤。

曾纪泽当过清政府驻英法大臣,在外国呆了好几年。这期间,作为大清的公民兼政府公务员,曾纪泽也必须照样按时剃头。从日记看,在外国期间曾纪泽剃头梳辫什么的都没耽误,频率和在国内差不多。问题是,隔个五六天就得剃一次,这剃头师傅是从哪儿找的呢?

曾纪泽是清朝第二任驻英法大臣,他的前任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郭嵩焘。郭嵩焘大使出国专门带着剃头师傅,因为他也要隔十天左右剃头一次。曾纪泽跟郭嵩焘级别一样,不难推测,他的陪同出国人员名单中也有一个专门的剃头师傅。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浩浩荡荡的随行队伍里还专门有一个剃头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

郭嵩焘、曾纪泽、戴鸿慈等都是高级干部,享受政府配剃头匠的待遇。普通老百姓出了国去哪儿剃头呢?晚清有个著名的官派留学生计划,共往美国派了4批120个幼童,1874年清政府派一个叫祁兆熙的人护送第三批留学幼童赴美。祁兆熙到美国后与先期出国的人交流,得知“外国亦有剃工,人辫则自梳”(祁兆熙《游美洲日记》)。可见,像他们这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和留学生出国后就要到外国理发店去剃头了。我们知道清末很多留学生在国外私自剪了辫子,您可以说这是他们灵魂深处闹革命,以实际行动跟清王朝决裂,这我信。同样,我也相信,他们剪辫蓄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嫌麻烦、怕丢人。若不信,您隔一礼拜就拖着大辫子到人家外国理发店剃个头试试?

编辑杨志庆

猜你喜欢

郭嵩焘剃头辫子
剃头店
外婆的辫子
定识人间有此人
定识人间有此人
马剃头
长辫子老师教认字
剃头佬儿
不敢来了
最长辫子
《妈妈的辫子长又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