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8年1月,中国北京

2009-04-15李玉林

慈善 2009年2期
关键词:张北姜昆中华慈善总会

李玉林

那时,阎明复刚刚从民政部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刚刚正式到中华慈善总会主持工作。

那年的冬天,天显得格外冷。阎明复却没有感到寒冷,比这冷的日子他过得多了。

1998年1月10日的那天上午,阎明复似乎也感到了大地的颤动。因为那时他正忙着,正“运动”着,所以感觉不是那么明显那么真切。他实在不希望这真的是地震,他希望一切灾难都远离人间。

在国家民政部工作这几年,他更直接更广泛地感受到了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多么深重。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真的是地震发生了。

1998年1月10日上午张家口以北地区,北纬41.1度,东经114.3度,真的发生了强烈地震。

当阍明复得到张北地震的确切消息后,便即刻感到了寒冷。他太清楚张北那地方此时的天有多冷,零下27度,甚至会达到零下30度以下。吐口唾沫,到地下,差不多就成冰碴了。这天儿够有多冷!这冷已经冷在了他的心里。

地震使那里的房屋差不多已经全部倒塌了。这大冷的天,冰天雪地的,那里的人们可怎么过呢?

党、国家、政府已经开始援助那里的灾民了。但是,对灾区的支援绝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政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发动广大群众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在民政部工作了几年的他,对此是有着深刻体会的。

我们中华慈善总会是干什么的?就是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就是要帮助那些不幸的群体和个人。

自从得到了张北地震的准确消息,他便一分一秒都在紧张而有节奏的忙碌之中。

那是个星期天。那天的下午,他找来副会长吴建国和当时的两位副秘书长杨团、张涌。他神情激动,声调较往常也高了许多:“张北的地震,灾民的困难,我们中华慈善总会不能坐视不管。灾民的需要就是对我们的号令,我们应该立即组织一次行动,支援灾区的老百姓。”

他的目光在眼前几位同事那认真而又急切的脸上快速地游动。对张北震区灾民的救助,他是深思熟虑的。中华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已经成功地做了并继续做着几个慈善项目,救助了许多急需救助的群体和个人。但是,相对来说那都是小范围的、比较专一的,也是较长时期要持续进行的。此时,在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面前,如果还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募捐,显然是无法对灾区灾民及时进行大面积救助的。他想到了广泛发动群众,想到了在民间要组织一次大范围的慈善募捐和救助活动。起码在北京,要即刻搞起来。他相信这样的募捐是能成功的,相信人民群众是有这个觉悟的,相信这样的救助不但是对灾民的救助也将是对社会道德良心的一次救助。

这样的决定在当时是需要有一点勇气和魄力的。因为多少年来,像这样民间的面向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慈善募捐还从来没有大规模地搞过。

副会长吴建国首先响应。他坚决地说:“明复说得对,我们应该迅速把我们的声音传播出去,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这件事。”

那时,吴建国刚刚到慈善总会担任副会长。他原是《求是》杂志的常务副主编,后又出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来中华慈善总会任职,是他反复权衡后的慎重选择,他说这是他毕生追求的理念在新条件下的延续,也是阎明复的人格对他感召的结果。

阎明复应该想到吴建国会支持这样做,他对他,对和他在一起工作的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们都是非常了解的,他尤其注意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优点、长处。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

他对活动能力很强,交际也广的张涌说:“你不是和北京电台生活台的苏京平台长很熟吗?你马上去和他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了解与支持,通过电台,通过他们的节目,把我们的呼吁播出去。”

紧接着,他脸一侧,又对口才好,而且对慈善工作十分熟悉的杨团说:“杨团啊,你即刻准备一下到电台去讲讲。”

除了在北京大规模地发动群众募捐、救助之外,他还草拟文件并请吴建国副会长把关通知慈善总会在全国各地的团体会员,并与港、澳及海外的慈善机构取得联系。

在他的安排和组织下,杨团、张涌和慈善总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积极地,像战士投入战斗那样紧张、严肃地行动起来了。

张涌在散会之后,便疾驶北京电台,找到了苏京平台长。苏京平台长了解了中华慈善总会的意图之后,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决定改变当天晚间《人生热线》原定的播音计划,改播张北地震灾区的情况,播中华慈善总会关于捐助灾区、灾民的呼吁,请中华慈善总会副秘书长杨团走进直播间做情况说明和动员。

播音员林白一走进电台,就接到了台长关于更换播音安排的指令。他有点措手不及。到电台工作,主持每晚23点10分的《人生热线》以来,还从来没有遇到今晚这样突然改变预定节目,临时赶制新节目的事情。他头脑有些发胀,他也了解了中华慈善总会组织的这次行动,他乐意做这样的好事,只是要马上重新准备,而且一定要做得很好。他问自己:“我能做好吗?应该行,一定行!”他又忽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马上对台长说:“今晚原计划的‘海外北京人,约了嘉宾,刚刚来电话说,人已经上路了。”

苏台长坚决地说:“为灾区广播是头等大事。那个节目推迟一星期播,赶紧打电话,把人挡回去。”他迟疑了一下。马上说:“这个电话还是由我来打,我向他解释。”而后又急快地对林白说:“你赶快去调资料来。”他看了一眼腕上的手表。“时间不多了,无论如何要把今晚的节目抢出来,时间就是生命。”

此时,林白的心里已经很清楚了,23点10分一到,众多的北京听众便会听到他的声音。而今晚他的播音将关系到北部高原上,那些遭受震灾的人们的生死冷暖。

“各位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人生热线》节目。每周日晚上这个时间,应该是我们的固定栏目‘海外北京人。但是今天,我们的节目临时做了变更。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刚刚发生在张北地区的非常严重的地震,以及我们生活在北京的人们,能为220公里以外的那些灾民,做些什么事情……”

林白播音时,与在震区的记者不断取得联系,非常真实、生动、具体地向听众传递了地震灾区的情况,并且告诉大家:

“我们得到消息,中华慈善总会正在发起一个捐献活动。现在,我们就请中华慈善总会的副秘书长杨团同志来谈一谈。”

杨团讲过之后,林白满怀深情的播音:杨团代表中华慈善总会那极富感染力的呼吁、讲演,在听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争先恐后地打进热线电话,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与热心,他们中有的表示要捐衣物,有的表示要捐现金,有的建议把灾民接进北京,分散到居民家中,等天暖和了,再送他们回去。有人提议,这次中华慈善总会对张北灾民的救助活动,就叫做“一周紧急救援行动”。

此时,阎明复也在收音机旁,也在听这次不同寻常的广播。他听得热血沸腾,他也要打进热线电话,可怎么也打不过去。第二天,他又听这个节目时,是在电台的帮助

下,才打通这条热线的。不过,他那时的心里又多了一份内疚一份沉重。

他没有预料到,就在昨晚,当林白和杨团通过电台介绍了张北震区的灾情和中华慈善总会的救援行动之后,一些极为热心的听众便在已是凌晨的深夜赶到了当时的中华慈善总会所在地,西皇城根南街9号。他们都是来捐赠的,为灾区人民奉献的。由于当时中华慈善总会没有人值班,由于总会那时的办公室还在一个国家机关的大院里,所以这些前来捐赠的群众被警卫挡在了大门外。群众说:“我们是刚刚听了广播才来的,慈善总会应该有人啊!”警卫人员只能如实说:“他们都下班了,办公室里没有人。”来捐款的群众有点不理解,也有的不相信,他们都不愿意离去。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这时,警卫部门拨打110报警,叫来了警察,把大门前的人群驱散了。

一大早,当阎明复来到西皇城根南街9号,当听说了发生在夜里的这件事情,他顿时愣住了。他的心跳在加快,脸涨得通红。他为那些深夜赶来捐赠的群众感动着,更为自己没有充分估计到群众的慈善热情,没有安排工作人员值班而深深地自责。

他还没有坐到椅子上。自走进办公室,自听说了这件事,他就一直愣愣地站着。

他来回走了几步,喘着粗气,转身面向窗外。

“昨天夜里天那么冷,人家不睡觉跑了来,而我们自己却躺在床上……”

他大声说,神情激动,像是说给大家,更像是说给自己。他又转过身来,面向总会的工作人员,接着说:

“他们留没留电话呢?我亲自去找他们赔礼道歉。是我们估计不足,没留人值班,是我的失误。”

顷刻之间,慈善总会就热闹起来了。

先是两部热线电话铃声不绝,紧接着,来捐款捐物的人又纷至沓来。转眼之间,慈善总会当时那古老的一明两暗式的几问大房就已经挤得满满当当了。

早上,第一个来捐款的是一个上中学的女孩。她就是在昨晚电台的广播里,得知中华慈善总会这一救助活动的。在这之前,她已经听说了张北地震的事,但还没有想到自己也应该伸出援手,是慈善总会的“呼吁”启发了她的慈善意识。上中学之前,她一直和外公外婆生活在农村,深知农民盖房的不易,深知农民生活的艰难。她郑重地通过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向灾民捐献了自己平日省吃俭用积蓄的200元钱。当她办完各种手续,转身要离开慈善总会时,发现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经快忙不过来了,马上问:“我可以在这里帮忙吗?当志愿者。”她所在的学校明天就要放假了。

顶多只有两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有70多个像这位小姑娘那样,在捐款之后又积极报名当志愿者。他们中有已经放假的学生,更多的是退休在家的成年人、老人。他们不单要在这里帮忙,还要求和慈善总会的同志们一起到救灾一线。他们在办公室门前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根据阎会长的要求,分别记下了他们的通讯地址。

这时的阎明复,身先士卒,和大家一样里里外外地忙活。他心里涌起了一股股热浪,这热浪在他本来就不平静的心里使劲儿地翻腾着。

他也注意到了,那位来捐款的,腰直不起来的老太太。老太太从广播里听到给地震灾民捐款的消息,马上想到自己也要行善积德,也要帮助灾民。她拿出自己积蓄的200元钱,又把儿子上班前送来的100元也添上,破天荒地打了一次“面的”。她心想这救急的事儿可得抓紧。她急火火地到了电台,见了电台的人,才知道捐款的地方不在电台。电台的同志见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腰又不好,还这样惦记地震灾区的人民,很受感动,特意派了一辆公车送她到慈善总会。

阎明复为这位老太太朴素的奉献精神感动着,他和老太太紧紧握手,还说了许多热乎乎的感激的话。在工作人员帮助老太太办好捐款手续之后,他又赶紧安排总会的两名工作人员用车送老太太回家。

总会的这两位同志一到老太太的家门口,心顿时像坠了一块大石头一样沉重起来。他们看见,老太太住在一座旧的、简易楼底层的一间小屋子里。屋子进门的地方,堆了许多用编织袋装着的煤渣,只留了一个人走道的地方。屋子里有一张破旧的老式木架床,一个不大的旧柜橱。柜橱上摆放着一台14英寸的日立牌彩电,这是整个屋子里惟一值钱的东西。屋子里生着火炉,炉子上坐着一把水壶,壶盖啪嗒啪嗒响着,像是在默默述说着什么。两个同志相互对视了一下,默默无语地离开了这间小屋。

回到总会,他们向会长汇报说:“那老太太太穷了,自己没有经济收入,住在贫民窟一样的房子里。我们不该收她的钱。”

阊明复听着,眼睛湿润了。他是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我曾几次见到他眼圈发红的时候,都是因为老百姓的事情。有人说,作为高级领导干部,感情这样脆弱是不好的,容易吃亏。我却觉得,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有这样的情感实在是难能可贵。

他终于没有掉泪,沉思着,对大家说:“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历来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好传统。面对许多老太太这样的好心人,我们的慈善工作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好。”

他还在民政部工作时,我就听他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国内的慈善资源,尽管我们还要做许多细致的工作。”面对这一天的情景,他又感慨地说:“人群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有着较强的慈善意识。当然,这其中许多还要靠我们去启发。今天之前,我们并没有做许多工作,也没敢做太乐观的估计,因为经验阻止我们这样做。可是现在我们敢于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人群。”

他环顾捐赠现场,忽然又说:“今天的募捐一开始,普通百姓表现得最积极,而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那些民营企业家,到目前还没有动作……”

他没有再说下去,他在思考。他在想什么呢?

这一天的上午,来捐款捐物的好心人中,还有一位美国人,名字叫贝天牧。阎明复看见他时眼睛一亮,高兴地和他握手,大声说:“贝天牧先生,你来得太好了。我正要找你。昨天杨团还跟我说,这次赈灾募捐一定要找贝天牧。”

贝天牧是美国的慈善组织菲利浦·海德基金会创办者、负责人。中华慈善总会实施为孤儿做唇腭裂矫治手术时,贝天牧就与总会有过很好的合作。阎明复和他也算是老朋友了。

贝天牧耸肩一笑,对阎明复说:“我是不请自来,来当你的志愿者。阎先生不用你布置,我已经做起来了。昨天上午,在国际教堂做礼拜时我已经当场向大家募集了5万美金,捐款人中还包括美国驻华大使的夫人。这之后,我又在电脑网络发了消息,隔一段时间发一次。凭我的直觉,会有反应的。上帝会帮助我们。一会儿,我还要去一些外国在华的商社募捐。我的50名志愿者也都行动起来了,我对他们讲,没有爱心的人,我们不去求他。”

“太好了,有你来加入,我们就多了一支生力军。我心里就更有底了。”阎明复说,他很高兴,也很激动。说着,他从椅子上站起身,向门口那儿走了几步,用大手指着向贝天牧介绍说:“我们的人民都是极富爱心的。大家的心灵一经打开,就好像是阴云中一下子出了太阳,一刹时就

光芒万丈了。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还有你们这些最好的朋友。”

说完这句话,阎明复由衷地笑了起来,并接着说:“这些最好最广大的人民,就是我们慈善事业的最大源泉。”

贝天牧被阎明复那不加掩饰的愉快和豪情所打动,他注视着亢奋中的阎明复,自己也禁不住热血沸腾。和阎明复相识以来,每当他和这位比自己大20岁的中国老头见面时,都能感到一股像火一样炙热的感情。这是青春的,有着无限生命力的感情。从此,他在中国生活得更加愉快了,对自己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更加充满了信心。

又有外国朋友来找阎明复了,是香港建华基金会的代表倪福生。他是英国人,曾在天津留学,所以能听也能说汉语。和他同来的还有一位瑞典人,也在香港建华基金会供职。他们带来了香港特区政府委托建华基金会转交的100顶帐篷。

阎明复代表中华慈善总会和张北灾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表示由衷的谢意。他和他们握手时,就已经想着怎样尽快把这些帐篷运抵灾区。那里人们正急需呀!

这时,倪福生又很认真地对阎明复说:“这些帐篷是为灾民救急用的,待他们盖起新房不需要这些东西的时候,麻烦你再帮我们收回来,以备其它地区、其它时间的灾民急需之用。”

阎明复出神地看着这位瘦高个子的年轻人,稍愣了一下,马上高兴地说:“好啊!这样很好。”

阎明复觉得自己受到了一种启发,他认为香港建华基金会的这种做法,是很聪明,也是很规范很负责任的,既不会造成浪费,又能长期保持应变的准备。他还在想,对于捐赠者的慈善捐赠,每一分钱,每一件哪怕最小的东西都要用到刀刃上。这样,得到救助的就不单是物质的人,还会有精神、道德和风尚。两年以后,我见到阎明复和香港建华基金会仍有联系与交往。那时,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阎明复会长对他们的帮助与指导是很多的,他们对阎会长也非常感激,这都是后话了。

阎明复仍在精神饱满地到处联系,一个接一个地接待来访者,详细介绍张北地震灾区的情况和慈善总会的救助行动。

在天津开发区的顶新国际集团,是生产康师傅方便面的台资企业。他们的老板和阎明复也相识,他们也来了,通过慈善总会向灾区捐献1000箱方便面。

广州赛马会又来了,捐赠100万元人民币。为慈善事业,那时,他们就已经捐赠两千多万了。

紧接着,世界宣明会的代表也来找阎明复了。

这之后不久,香港的慈善组织香港东华三院经过考察决定,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张北灾区捐赠2650万元港币。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港澳中心举行了“接受香港东华三院为张家口地震灾区捐款”仪式。崔乃夫会长代表慈善总会接受捐款,阎明复会长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两天之后,中华慈善总会已经准备好了捐助张北震区的第一批物资,并由吴建国副会长带队,用装得满满当当的4辆加长东风卡车、3辆大解放共7辆大汽车运往灾区。

这是一次艰苦的旅程。

在这之前,为由谁带队去灾区的事,阎明复和吴建国之间还发生了不小的争执。阎明复早就想好也安排了,由自己带队去灾区。吴建国却坚决地要求代表阎明复完成这个任务。阎明复对吴建国是了解的,知道他当时身体情况不是太好,而且家里还有病人需要照顾,自然不会同意和安排他去。吴建国却拍着胸脯大摆自己的有利条件。他比阎明复小4岁,而且精神头儿特别好。他也是经过不少大风雨的人。想当初,他担任无锡市委副书记的时候,曾亲自成功地指挥过抗洪抢险。那时,大水已经进城了。情况是非常危急的。

阎明复还是不能同意吴建国去。他说:“这次情况特殊。我去,你留下。”

吴建国非常诚恳地说:“你不能去。我留在这里不能代替你的作用,我惟一能起的作用就是代替你去张北。”

副会长吴建国很清楚,许多人,特别是那些大额的捐赠者,之所以愿意通过中华慈善总会表达自己的爱心和意愿,大多是出于对阎明复的了解与信任。这些天,来自海内外的捐赠者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吴建国认为,这个时候阎明复的确是不宜离开的。

正当两个人还在为谁带队去灾区而争执时,总会的一位工作人员来报告说,香港皮草公司拟捐献8000条毛毯,一定要与阎明复面谈,才能把事情定下来。

吴建国笑了,大声说:“我的意见没错吧!”

阎明复终于让步了。

吴建国要带队出发了。阎明复把女儿给他买的一双非常暖和的皮棉鞋送给吴建国。别看阎明复个子不是很高,脚却出奇地大。他能穿的鞋子在市面是很难买到的。现在,他穿着合适、舒服的鞋子差不多都是女儿给他买的。女儿到外面出差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总要想着给爸爸买穿着合适的鞋。吴建国个子很高,他的脚比起阎明复的也小不了多少。这双鞋,他穿着也很合适。

夜里已经开始下雪了。阎明复心里很是不安,他到了装载救灾物资的货场,看着7辆卡车全部装载停当,才与所有在场的人员握手告别。

转天清晨,吴建国带车队向冰天雪地的张北震区出发时,阎明复又亲自送他们出城,他的车子和车队在一起,直到再送就掉不回头了,才摇下车窗和大家挥手告别。

车队在阎明复的视线里消逝了,却开进了他的心里。为能及时了解车队的情况,阎明复和吴建国约定,每隔两小时通一次电话,如果有什么问题和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随时打电话给他。这些天,他的手机昼夜24小时都开着。

通往灾区的路,路况是十分险恶的。以往正常的情况下,从北京到张北大约只需要6个小时。可这一次,吴建国他们的车队走了差不多整整一天。他们在罕见的鹅毛大雪中前进,轮下是坎坷不平的冰面。路两边,不时会看见翻倒在沟里的汽车。

这一天,阎明复和吴建国之间的电话频繁,从吴建国那乐观、坚定,有时还有几分风趣、几分诗情画意的回话中,他得到了许多慰藉,也相信这次行动不会有什么意外。但他还是放心不下。后来,车队进入了手机的盲区,阎明复与车队联系不上了。他着急,心急如焚。他与河北省办公厅的负责同志通了电话,告诉他们慈善总会的车队在通往灾区的路上,请他们让有关单位保证车队的安全。那会儿,他坐立不安,真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

后来,吴建国带队胜利返回的时候,阎明复说:“看着你活着回来了,我的心就放下了,不然我不好交待呀。你们走后我就后悔了,我想是不是不该让你去。”

吴建国笑着说:“此次出行,势在必行,你的决定没有错。”

吴建国向阎明复详细介绍了灾区的情况,他提出慈善总会下一步的援助重点应放在灾区震后重建上。他说受灾最重的是单晶河乡,那里两所学校全部震塌了。当务之急是设法帮助学校建一些简易教室,让学校能按时开学。

阎明复非常赞同吴建国的意见。这几天,阎明复和总会的同志们,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在总会帮忙的志愿者,实际上也正是为着这个重点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着。

来总会捐款的各界人士好像更多了。总会的同志们

投入了空前的热情,紧张、严谨、快捷、周到地工作着,忙碌着。昼夜24小时都有人顶着。这时候的阎明复,每天和大家一样里里外外地忙活,中午一样和大家吃盒饭。多年来,他一直保持中午午睡的习惯,不睡,下午就没精神,毕竟是奔70岁的人了。可这些日子,他连打个盹儿的时间都没有,整个下午甚至晚上都精神百倍地不停歇地干。

这天晚上23点10分,他刚到家不一会儿,就赶忙打开收音机,收听北京电台的《人生热线》。听着听着,他就坐不住了,忙拨电话也要加入,他实在是有话要说。可电话怎么也打不通。他着急,打电话问杨团,说我怎么老打不通。杨团笑着说,好打就不叫热线了。阎明复着急地说,我想说话怎么办?杨团说,你等等我问问他们台长。说着急忙用电话找到了台长苏京平。苏京平说我现在在家,我也打不进去,又说你别急我再想想办法。结果,苏京平打通了夜班值班编辑的电话,叫他从2楼到3楼,动用一部工作电话,把电话打到阎明复的家,再切进直播室。阎明复终于接通了热线电话,他简要讲了三点。第一,他向11日凌晨在慈善总会门前被警察驱散的群众表示由衷的深深的歉意;第二,他代表慈善总会诚挚地感谢大家对慈善事业的热情支持;第三,他当场表示要帮助一个因车祸逃逸案而遭受不幸的听众。那个听众刚刚在热线里倾诉了自己的遭遇。

电台的《人生热线》,使他有机会与广大群众沟通,也使他了解许多他还不曾了解的情况。

1月18日晚上,23点一过,阎明复照例打开收音机,他听到有人说最近对地震灾区的救援行动中,明星大腕们反应冷漠,到现在还没有什么表示,说这些人没有良心。阎明复听着,心里咯噔一下,马上离开收音机,翻看电话本,查找姜昆的电话。他给姜昆打电话没找到,又通过传呼机传呼他。应该说,阎明复对姜昆还是比较了解的,他知道姜昆经常到老人院、儿童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孤儿和孤寡老人,不但捐款捐物给他们,还帮他们干活。他相信姜昆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从给姜昆打电话的那一刻,他就想好了,一定要通过姜昆组织一些明星大腕向灾区献爱心。他甚至连让他们干什么都想到了。

姜昆的电话很快就打过来了。

阎明复问他:“你听没听广播呀?你听没听群众都在说你们什么啊!”

“阎部长,您别急,有什么话您快说,群众都说我们什么了?”姜昆一听阎部长这口气,顿时像步入云雾之中。对阎明复,他是特别尊重的。和阎明复相识以来,他感到在这位共产党高级干部身上,总有一股热情、一股激情、一种力量在感染着他。

只听阎明复说:“张家口地震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在紧急救援灾区,你们都做了些什么?群众说你们冷漠,无动于衷,你听说了没有?”

姜昆听着,头有些发炸,一向嘴皮子无比利索的他,此时说话也打奔儿了:“阎部长,您,您,您话别这么说呀!我这些天,一直在排春节晚会,外面的事情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这,这么着吧!”他喘了口气,“阎部长,您先撂下电话,十分钟后,我一定给您一个答复,您就在电话旁边等着我啊!”他刚想放电话,忽然又想到一个问题,赶紧问:“我跟大家伙儿说捐多少好啊?”

阎明复已经在心里计划好了,马上说:“灾区学校的校舍都震塌了,我们打算先尽快给孩子们盖起活动板房的教室。盖一间这样的教室,大约需要7500~8000元,你们每人就捐7800元,捐一间教室吧。”

“好,好!”姜昆高兴地连声说。撂下电话,他转身跑回排练大厅,一个一个地拨拉肩膀,劝募在场的歌手、演员、主持人等诸位明星大腕。

主持人赵忠祥被他第一个找到。听姜昆一说,赵忠祥马上表态:“这是好事呀,为什么不捐!”相声演员侯跃文在一旁听见了,马上凑近姜昆说:“我算一个,写上我的名字。”不大一会儿的工夫,姜昆就走马灯似地在演员中串了个遍。有近50个人积极响应中华慈善总会的呼吁。他们中差不多包括了倪萍、彭丽媛、董文华、蔡国庆、陈佩斯、朱时茂等所有大家熟悉的演员。

从这一天起,就不断有演艺界著名人士到中华慈善总会捐款,那天凌晨1点多钟,相声演员笑林打电话到慈善总会,知道那里夜里也有人办公,急忙说:“我现在就到你们那里去。”他连妆也没顾得上卸,就从排练现场驱车赶到慈善总会,捐献了自己的7800元钱。董文华是一家三口一起到慈善总会捐款的,陈佩斯也是带着宝贝儿子去的……

姜昆这时甭提多高兴了,大家感激他们。姜昆说:“应该感谢阎部长,感谢灾区的人民,是他,他们给了我们奉献爱心的机会。”

阎明复一直在考虑:怎么把活动板房一震区孩子们的临时教室建得又快又好。他不懂建房,他清楚总会的同志们也没有懂这个的。他想到了一个他熟悉的单位一些他熟悉的人,马上拨通了东北大学校友会北京分会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绍先。

张绍先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退休前是东北大学的党委副书记,是一个认真,热情,知识丰富,组织能力很强,而又非常乐观诙谐的人。阎明复和他也算是老相识了。

“绍先啊,有这样一件事,你看看你们能不能帮助做一做……”阎明复说。

张绍先听着,当他听明白了怎么回事,没等阎明复说完最后一句话,就大声在电话里说:“明复呀,咱校友会人才济济,工程师一大把,我去发动几个来,这事还不好办吗?”

说好办,可实际上真办起来也不那么简单,找那些年富力强的吧,人家都还有手头没干完的活儿,再说这事也是十分急迫的,不容许东找西找地耽搁时间。明复不也是一大把年纪了?咱自己干吧,咱们几个老家伙干,没问题!

张绍先找到副会长,66岁的原有色金属干部学院副院长祝熊庆:“老祝,支援张北我算一个,你行不行?”老祝说:“这有什么不行的?”他又找70岁的原地质部总工程师周长龄:“老周。你的身体吃得消吃不消?”老周因椎间盘突出正难受,他马上强打精神,说:“没问题!”然后,他们又打电话给边作澍。边作澍退休前是高级工程师,搞过土木建筑。

就这样,由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头组成的救援小组,立马就投入紧张而艰苦的工作了。从选厂家、定板材,到直接押运到偏远的、道路崎岖的地震灾区;从确定房位、量定间隔,加固房体,内外观的设计、制作,到112栋活动板房教室的全部落成,他们自始至终不离现场。

这期间,阎明复一直和他们紧密联系着。他不但关心他们的工作情况,更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他们到张北以后,阎明复几次与当地政府、慈善会联系,请他们务必关照这几位老同志。可他们一点也不要关照,一个劲儿地拼命干活,以致当地慈善会的秘书长总是着急地说:“你们这样,累坏了身子,我怎么向阎部长交待呀!”

阎明复带队去张北震区的时候,天气依旧异常寒冷。但人们都感觉像嗅到了春的气息。

从阎明复的大脚踩到那里土地的一刻起,他就几乎没有停止在灾民之中的走动。他很兴奋,因为他真切地看到了灾民的笑脸,真切地感到了他们幸福的心跳。所有的灾民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孩子们都可以按时上课了。

和阎明复一起到那里的,除了慈善工作者,还有许多捐赠者,他们和阎明复一样兴奋和激动。后来,他们都成了慈善事业最积极的拥护者和参与者。

那天,阎明复是在那里过的夜。听张家口慈善会的秘书长梁献民同志说,他就住在阎明复的隔壁。阎明复是凌晨的时候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去睡觉的。躺到床上,他忽然感到腰部剧烈的疼痛,疼得他根本无法入睡。

那天,梁献民从白天到黑夜一直跟着阎明复。

后来,张北那地方又有过几次余震。通过中华慈善总会援建的学校、养老院等建筑,连屋顶上的一片瓦都没动一下。

两年之后,我和梁献民谈起阎明复当时在那里的情景。梁献民不无感慨地说:“共产党有阎部长这样的干部,真是平民百姓的福气。”

猜你喜欢

张北姜昆中华慈善总会
中华慈善总会
路边
嗨,我在这
保畅通
姜昆有座艺术收藏馆
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情暖万家”走进云南大关
中华慈善总会慈爱孤儿工程向秦皇岛市社会福利院捐赠物资
基督教慈善对我国官办慈善的启示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