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调控经济非常重要

2009-04-14

活力 2009年24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税收

李 宁

[摘要]自凯恩斯主义诞生起,西方国家政府便开始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美国借此成功渡过了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二战后,许多国家,包括英国政府都对经济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干涉,有些西方国家甚至将“经济制高点”企业全部国有化,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随着新自由经济的兴起,凯恩斯似乎退出了旧有舞台。那么,宏观干预经济是否真的不再重要,是否真的成为过去了呢?通过对税收部分功能、GDP的计算,产业升级的研究,笔者认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政府干预经济永远不过时!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税收;GDP;日式经济模式

通过研究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与投资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政府在不同时期,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干预宏观经济。

一、税收、国民收入再分配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一)主题故事:10人种粮食,消费粮食

10人种粮食,消费粮食,假设这组人的能力一直相同,他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只是种粮食——由于生产能力,也不能开展其他生产活动,总产量5000单位。每人每年(每个生产周期)正常需要450单位,另外50单位用做运输,霉变,被鸟、鼠偷吃的损耗准备,分配按每人500单位。现在,由于某种原因(种子改良,种植方式改进,当然主要是故事需要),生产率提高了,只需要5个人就能够生产出5000单位粮食,而且,不需要更多粮食(注意。还是故事需要,以下同)。那么就出现。5人参加生产就能满足全部粮食需求。另外5人不需要做事,也没有事要做。

假设,这5人是“贵族”,或者说是“地主”(根据故事需要选择合适的角色),那么,他们不需要参与生产,尽管不参与生产,他们有权得到他们所需的粮食,甚至拥有分配全部5000单位粮食的权利。早先。10人生产,10人消费;现在,5人生产,10人消费,一切都好!现实的实现方式是租金。税收等形式。

现在再假设,10人是平等的,那么问题就来了。由于生产率提高,不需要10人完全劳作,那么,接着假设,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完全劳作(尽所能劳作),有些人希望尽可能多休息,那么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按故事需要出现了),这10人中,1人尽全力,2人出80%的力,2人出60%的力,2人出40%的力,2人出20%的力,1人不出力,假设出力与所得等比例对应,按照生产力,每年仍能生产5 000单位粮食。但分配的时候。如果按照满足正常需求,那么。有的人就需要借了!“出全力者”将会收到500单位的借条。而“不出力者”,500单位粮食就完全要靠借入。这种状况不会长久维系,如果粮食没有其他用处,如果借入者没有在其他年份进行生产(或者说在此次生产“出全力者”在将来的生产中不会休息,仍然是粮食借出者),那么,债主(拥有大量粮食欠条的人一现实中可能会变为“地主”)不会额外大量增加粮食消费,而完全靠粮食借入维持生计者会减少粮食的消费,粮食的总需求就会降低。生产率升高的后果,粮食需求减少。部分人生活水平降低。

(二)结论

对上述故事而言,很明显,经济是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采取何种税率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税率维持稳定,低税率会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合乎实际的税收,无论是较高的税率,还是较低的税率都是可行的。

马克思经济学说是要求平均分配产能,但社会生产是复杂的,每种产品、服务都进行人为安排分配成本极高。并且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此处不再详细论证)。

“学习曲线效应”,任何生产、活动从发展到成熟,都会经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这使得每一项生产、活动都会出现以上故事里的情况。虽然很多时候,“闲人”会自发做些事情,并形成产业,但在“关键时期”(如产业转型期,经济危机期),如何实现“剩余人员”的合理“安排”,就变成宏观经济调控活动的一项关键策略——主要方式就是税收、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及政府合理“引导”,“安排”失业人员(即使是临时性安排,在特定时期也会起到巨大作用)。政府的干预比起“经济自发运动”减少了盲目性,降低社会总成本,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国民生产总量宏观调控

(一)推导公式

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本文指被购买、使用)+私人投资+政府采购+净出口=消费(私人消费+政府消费性支出1+投资(私人投资+政府投资性支出)+净出口①

投资=损耗(生产性资产折旧)补偿+经济净增长投资②

将②代入①得

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损耗补偿+新增净投资+净出口③

假设净出口是0,净进口也是0,即这个经济体是个自我封闭的系统,上式变为:

国民生产总值=消费(私人消费+政府消费性支出)+损耗补偿+新增净投资(私人投资+政府投资)④

结论

由式④知,GDP保持不变。或者减少就是经济停滞,即滞,甚至是经济危机。

要想保证国民生产总值增加或至少不减少,就要正确引导民众,或者由政府力量保证适量的消费、新增净投资。

消耗性补偿应是固定的,那么全国的消费以及新增净投资就变成了其中的变量。可以通过对消费和新增净投资的预测以及干预调节国家经济。

如果国民生产总值是逐步增加的,那么新增净投资就应该逐步增加。其应为全国新增的消费量(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如果其不形成稳定的新增的消费,那么它就是暂时的经济刺激(如在某河段修一座桥能满足当地需求,现在建了两座,三座桥……)当然,如果建成观光建筑,隐蔽性就大了——其可以成为公共文化消费,因观光建筑也有“寿命”,在建设,使用(消耗),再建设,再使用的过程中,也可以形成“良性长期经济循环”——建了拆,拆了再建。

在私人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经济危机,政府投资就变得非常重要。政府投资资金来源于政府税、费,政府发行债券,政府投资收益等。政府应该,也必须保证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司、机构不大批倒闭,在股市低迷之时。就应该救市。救市的形式多种多样——投资、补贴,政府干预合并重组等。即政府在特定时期参与社会经济管理,维护经济稳定,同时从中获利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宏观论

(一)产业发展规律

竞争的需要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在不断调整。新产品。新组织模式,新管理形式,以适应社会新要求。减少资源浪费以及由生产引起的其他成本,如环境成本。这一切当然是自发的!过程就是:先有无数企业中的少数“变异”,在这少数变异中有的被淘汰,又有

极少数被证明比同行业有相对优势,逐步发展,形成新模式,发展、发达,淘汰旧技术,旧工艺,即少数变异——变异发达——产业质变。这个过程往往曲折、漫长,成本高——总社会成本高,但由无数企业,全社会共同“乐意”或浑然不知、无可奈何地承担。

(二)物质生产的规律

物质生产的规律是:某种物质,提高效率,稳定,再在这类物质生产中产生新工艺、新方法、使用新设备——产业升级,提高效率,稳定,最终使得某种(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非常高。

物质的极度发达与物质的已有种类、制造效率。新物质产生的速度及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关(已有的积累和新的产生),在物质生产率比较发达以后,人们就有更多的空闲做其他事情,第三产业的兴起是因为社会有大量的“富余人员”以及服务分工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总人口(或者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人数之比可以大致显示物质生产率及物质消费率的高低,如果总人口与生产、制造业人员数量比例为9:1,则意味着。大概每十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人从事物质生产就能满足十人的物质消费,或者另一种说法,一个人从事一年物质生产,就可以满足自己十年的消费需求。在早期,第二产业是隶属、融合于第二产业的,随着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化的需要而分化出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的发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既是必然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第二产业的发展。

日本漫画产业的兴起、发达,既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表现,也是个人“极度理论创新”的一种形式,实现了由过去大量农民种地、休闲,工人劳作的社会生产型到少量工人生产,大量知识分子创作的社会生产型的伟大转变。

(三)国家应该主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新的、合理的产业,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论上的不断地创新、完善又会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但这一切在自发的情况下会比较艰难,至少在有宏观指导、调控的情况下会少走弯路、错路。大大缩短这一过程,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经济也是在政府的大量倡导之下,甚至是“政策扶持”之下的结果。如果国家组织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从宏观上进行理论指导,可行的新理论必然比企业盲目、自发的不断地验试、纠错、调整要经济得多、高效得多。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调控会带来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结束语

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预测、计划以及计划的实施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虽然距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大步向前进,前途是会无限光明的。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税收
税收(二)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原因再探究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税收(四)
税收(三)
需求管理理论
上半年个税同比增长150.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