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途径

2009-04-13牛磊磊

文教资料 2009年35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大学生教育

牛磊磊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而这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密切相关。本文从分析目前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出路。只有在改革就业指导工作、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与个体差异、改进课堂教学、抓好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做出努力,才能促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问题发展途径

目前,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迎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当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临时,国人以自信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迎接这次挑战。在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结果中凸显出的大问题之一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它关系着整个国家、社会、家庭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已经不断推出新的政策与举措,加大大学生就业力度。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是社会的突出问题。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整个社会都在齐心协力,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希望能够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向前发展。作为高校,更应该仔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认真组织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系统,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教育,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该大力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力量。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方面未形成规范、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明显滞后,至今仍处于较低的层次,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国外先进国家,几乎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起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并使之延伸贯穿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伴随学生个体的整个成长过程。而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在大学阶段高年级才开始进行,绝大多数高校在低年级阶段未设置任何相关课程,学生未能接受任何方面的相关教育,这就使得本来起步晚的职业生涯教育更加滞后,难以适应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学生就业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大学生涯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涯是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完善知识结构,积累能力资本,明确职业定向,提升全面素质的基础阶段。”高校应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效果。目前,高校将职业生涯教育列为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之一,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仅在高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宣讲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由于时间短、课程设置单调、缺乏整体系统性指导,学生在思想、心理、实践技能等方面准备不足,不能充分理性地分析认知自身职业生涯,在社会中不能适度客观定位个体自我,因而在就业方面常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此外,高校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单一、内容宽泛而且零散、不能较好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专业性、实践性、规范性,因而学生的认可度低,参与积极性不高。

2.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薄弱,教育质量不高。

在许多高校中,学生与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教师的比例明显不合理,职业生涯教育师资匮乏,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一般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由就业办的教师、党政部门工作人员或辅导员兼任,专业教师数量极少,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兼任教师一般未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有的是在学校短期培训之后就开始授课。在目前,关于职业生涯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教研室,在授课时间安排、教材选定、课时计划、教案编写等方面均具有随意性。有的高校将此科目列为选修课,而且在课时安排上,职业生涯教育仅占其中的几个章节,大多进行的是就业方面培训性质的讲座。由于课时安排不合理、上课时间短等因素,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临毕业前忙于给学生输入众多就业信息或进行大量就业形势宣讲,使得学生不能充分考虑、设计、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教育本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完成,而在高校中却仅作为就业指导的短期速成培训,因此学生很难形成完善的、系统的、连贯的、合理的、明确的职业生涯观念。

3.大学生对职业期望值过高,心理适应力差,难以适应职场激烈竞争。

大学生极其关注职业的选择,对职业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同时又要在短时间内筛选大量信息,在仓促之中作出选择来决定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完成人生设计,这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讲的确是很难处理好的一道难题。有的学生即使作出认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与此同时却来不及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储备,或者他们在激烈竞争中失利,这都极易使他们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上的反应。学生的心理承受程度除自身心理素质外,也受一定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连续受到打击时,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极易产生失落感,对社会的抱怨度加大,导致心理不平衡;或者怀疑自身能力,产生懊恼、后悔、自责、嫉妒等不良情绪,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高校十分重要的日常工作,各高校都愈来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设有心理办公室、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等等。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职业生涯教育却不完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没有长期推行。短时间内进行的就业培训,不能和学生的心理辅导良好结合起来,高校没有进行适度的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涯方面的相关心理辅导教育。学生本来对自己和社会的期望值很高,满腔热血想要干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当面对纷杂的社会,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舒缓释放压力,从而造成职场面试屡屡失利,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

4.家庭对大学生的不恰当影响。

家庭作为学生个体的重要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家庭对于子女最初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父母是子女最初的人生导师。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以及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地位,所拥有的文化程度、职业观念、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处世态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自己的子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观念的形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教育与关怀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补充。在目前,由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成本很高,因而期待子女大学毕业后能一步到位找到一个高薪体面的职业,这些都会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也给大学生增添了不少精神上的压力。

二、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途径

1.高校应调整工作思路,改革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重视职业生涯教育,高校应审视其特点,调整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对学生的人生设计的指导,应满足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设计和人生整体规划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阶段。应在各年级分阶段设立不同的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逐步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大学生

一进校门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进而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时间,持续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素养并训练自己的相关技能。此外,高校应注重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完善指导目标、指导内容、指导方式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并在高校内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系统化进程。

2.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非智力因素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主观心理因素的总称,包括动机、理想、意志、情感、性格等。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和西尔斯等指出人的成功与非智力因素有很大关系。具有坚强意志、强烈自信和精益求精的人更易成功。“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因此,高校应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进行理想教育、耐挫教育等培养学生形成坚毅的品质。此外,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的个性、性格、能力、心理素质等均不相同。但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学生个体差异性长期不被重视。有的学生虽具有一定自主择业意识,但由于择业观不明确、不合理等因素,遇到挫折时不能迅速转换角色,及时从低谷中走出,造成学生在步入社会择业时屡次碰壁后沮丧犹豫、步履维艰。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群体,适当进行个别辅导教育。

3.解决师资问题,加强课堂教学,完善教育体系。

高校应该尽快解决职业生涯教育师资短缺问题。除引进人才外,应提高兼职或非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各高校应扩大培训范围、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培训效果。此外。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渠道,应改革职业生涯教育教学,规范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效果。同时,使高校教学与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将思想政治课、专业课、实践课纳入职业生涯教育的整体,使其与生涯教育课程良好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4.抓好管理和服务。

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除自上而下的指导外,应注重管理服务工作,并给予学生更多真诚关怀与热心服务。管理者应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在思想上、心理上、专业上、生活上等各方面关注学生,并提供良好的管理与服务。这些管理服务人员应包括党团干部、教师、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等,他们的工作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包括学习考试、班委社团等工作指导、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宿舍文明建设、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助学贷款、信息服务等。应将这些细微工作与职业生涯教育统筹起来,管理服务者根据工作需要从不同角度履行教育职能,全方位做好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它关系着千千万万学生的命运以及家庭的幸福。职业生涯教育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就业问题能否良好解决。就高校而言,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更新观念、改革体制、改进方法,与时俱进;在工作中要明确工作思路,大胆改革;努力解决师资问题,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及个体差异,加强课堂教学,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抓好管理与服务。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改革一定会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良好解决。

参考文献:

[1]邹放鸣,宋学锋主编.大学生涯导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344.

[2]沈德立,阴国恩主编.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