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文学作品

2009-04-13

文学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读书人骗局孔乙己

刘 志

心理学角度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评价。心理学批评立足于作品人物的心理分析,进而试图找出作者创作的心理机制与意识或无意识动机,然后再对作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技巧、语言符号做出结论。

一.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解析《孔乙己》一文时,我们不禁要问: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寻口酒喝借以麻醉自己那失落的灵魂么?他到这个小小的咸亨酒店寻求些什么呢?通过对孔乙己的心理分析,我们就会知道:孔乙己要在“短衣帮”面前找到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的社会地位的认可,以抚慰自己没有中秀才而生的悲哀。在小伙计面前“从不拖欠”酒钱。“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不出一个月,也定然还清”。想得到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考我“茴”字的写法,并且以“回”字的四种写法向小伙计炫耀自己的学识。想得到大家对这个“读书人”身份的认可。在孩子们面前,给孩子们吃茴香豆,也尽说些“多乎哉,不多也”的话,想得到一点点的温暖。孔乙己的辩解也是有一套的:“窃书不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不屑置辩的神气,他的之乎者也之类,甚至最后的“跌断,跌,跌……”能说他每次的辩解都是在掩饰劣迹么?孔乙己想要维护自己读书人的尊严。

二.发现原因与事件背后的意义

以《皇帝的新装》一文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合上书本,让学生想象以下问题:读到“为了穿得漂亮”,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地步?读到“都看不见衣服”,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么样想,怎么办?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你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怎样表现?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你想象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读到“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宫内共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样?结局怎样?经过以上的合作探究,然后提问:课文中有的情节是荒唐可笑的,并非生活实有,但又能令人信服,为什么?明确:安徒生这篇童话是现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黑暗的中世纪,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大臣们也总明哲保身,曲意逢迎,被愚弄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总是善钻空子,欺骗有术。就是各个历史时期,一旦说真话反而倒霉,人们也就不敢说,因而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在今天仍然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摆脱固定模式,不断转换批评视角,发觉文本意义。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注意力在外物多种刺激的情况下,总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注意而又有所不注意的。一个注意中心的形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刺激的被抑制或未被注意。这些被抑制或未被注意的方面就与人的注意中心形成了心理的距离。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题和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距离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在实际、伦理、科学等方面的价值淡化、抑制和未被注意所造成的心理距离。在记忆与现实之间留下适度的想象空间,现实和记忆时人的注意中心形成了心理距离,审美主体就从这空白里去感受美,体会美品尝美。《背影》里的“我”之所以至此还没有理解至诚至深的父爱,是因为在“我”看来父亲对“我”照顾是父亲的责任,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从心理学分析来看,在“我”和父亲之间,丧失了原来应该保持的某种适度的“距离”。如果说后来“车站送行”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审美距离上与父亲保持得太近的话,那么,“近年来”则由原来过于相近的距离走向了另一极端——距离过于遥远。“我”对父爱的真正理解,是“最近两年的不见”;是父亲“终于忘记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父亲的“惦记”,父亲的“悲观”,调整了“我”与父亲的距离。这个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我”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但千言万语只凝结成一句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时的背影是一个充满一腔爱心的慈父的形象的浓缩。

刘志,四川省广元师范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读书人骗局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揭秘全国各地的骗局
欺世骗局
我是快乐读书人
那些永不过时的“骗局”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阿狸的骗局
读书人
错别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