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精心预设和驾驭生成中追求实效

2009-04-10章晓东

江西教育B 2009年2期
关键词:圆心学情预设

章晓东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生成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任意地开展教学活动。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认真备课、精心预设,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欲使课堂教学真正发挥促进知识生成、认知建构的作用,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和对生成的驾驭。而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结合点,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精心预设,有效奠基

1改造教材。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预设时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预设这节课该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否巧妙、合理、艺术,从而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创造性处理。例如,下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认识三角形”的教材内容,在三角形的分类这一环节,笔者把它设计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挑战性的探究情景,改变了教材的原有安排,旨在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深度思考,在分类思想的体悟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观察以下每个三角形的特征,并试着把它们按照某一标准分类。

笔者在课前预想学生除了按角的大小、边的长短进行分类之外。还有可能出现以下分类情况:①按直角与非直角分;②按锐角个数分;③按钝角与非钝角分;④其他。事实上,学生没有出现前三种情况,原因是学生在小学已有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的经验。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不按一个标准分,还有就是不清楚等腰、等边这两个概念。由于学生观察角度各异,分类标准不一,其结果也就不同,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须说明按边、角分类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2关注学情。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合理评估学生的认知水平,预设在教学中学情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面对学情的变化拿出合理的处理方案。这样做是一种把教学设计意图与预想的课堂学情相结合的尝试,有助于教师不断调整预设,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调整心理准备状态,从而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式。笔者在执教“过三点的圆”那节公开课时。对学生过A、B两点作圆的各种探索过程和情形作了精心的预设:一是有的学生可能不会找圆心:二是有的学生会找到线段AB的中点这一个圆心(有的是“凑”出来的);三是有的学生在找到AB中点的基础上又“凑”到了几个圆心:四是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和预习过的学生找到圆心在AB中垂线上,圆心有无数个,可作无数个圆。后来课堂教学现场的学情也果真如愿呈现,于是笔者就先让“凑”到一个圆心的学生来画圆心,再让其他学生“凑”出几个圆心来,促使大家顿悟:原来这些圆心都在AB中垂线上。这样做充分呈现了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正是基于对学情的充分预设,达成了课堂的有效生成。

二、驾驭生成,彰显智慧

1生成的主体是学生。动态生成的课堂凸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了教要为学服务的意识。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发生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讨论直至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笔者曾上过一节课题为“日历中的方程”的公开课,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学生报数。教师猜日期的游戏。游戏规则是:给学生一张2004年12月份的日历,只要学生把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相加的和告诉老师,老师就能马上猜出是哪三天。其中一个学生报数:“75。”当时笔者没料到学生会说75,可能是学生粗心加错了,但这一情况打乱了预设:一是由于日历上根本找不到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之和为75,二是此问题在预设中是安排在后面环节让学生思考探究的,结果让这个学生把这一问题提前呈现出来了。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笔者马上将计就计,索性来个“金蝉脱壳”,把这一问题抛给全班学生:“竖列上相邻三个日期之和为75,可把老师难住了。同学们能猜出是哪三天吗?”问题的挑战性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个学生激动地举手抢答:“老师,是18、25、32。”“不对,日历中没有32这个日期,所以竖列上找不到相邻三天的日期之和为75。”马上就有人反对这个结论。这一观点交锋之后,全班学生会心地笑了,他们发现:原来老师是假装猜不出来。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的解答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甚至产生了不同的方法,教师顺应学生的想法。临时调整预设,同时自己也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新的念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互动生成。

2智慧地判断生成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方法有时并不是教师预想中的方法。教师要在瞬间作出判断:“这个想法是否更有价值?”“顺着这个思考将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及时对这些“意外”作出反应:是按部就班、我行我素还是调整预设顺应学生。这实际上是教师教学智慧高低的“分水岭”,也是课堂是否充满成长气息与活力的关键。若教师判断学生的提法是正确的,或有创新成分,则不妨调整预设,顺水推舟,顺应学生的思路,让其展示思维过程。在教学“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证明特例∠AOB=2∠ACB,然后再启发学生利用特例证图2、图3两种情形。但是,在巡视学生探究过程时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在图2中仅连结CO,居然没有一个是按笔者预设中的连CO并延长交⊙O于D。其中一个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正在设LACO=%∠BCO=y。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笔者从未看到过学生有这种做法,自己也从未这样预设过,笔者稍作思考后判定:她想用代数方法来证明。于是,笔者就让该生介绍证题思路。她的方法是:先得出∠AOC=180°-2x,∠BOC=180°-2y,故∠AOB=360°-(180°-2x)-(180°-2y)=2(x+y)=2∠ACB。第三种情况(图3)仿此可得∠AOB=(180°-2x)-(180°-2y)=2(y-x)=2∠LACB。笔者对她即兴作出评价:此法彰显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魅力!接下来。笔者再引导学生观察图2和图1之间如何产生联系,学生发现只须延长CO交⊙0于D。即可把图2问题转化成图1的特例来解决。

3对生成的价值引领。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追求生成,也不是脱离数学文本漫无目的式的生成,更不是什么都对的舍本逐末式的生成。生成首先应当尊重数学文本的内涵,在深入理解数学文本丰富的内涵基础上生发,因此,在顺应学生的生成中,教师要有所选择,要有适时、适度的价值引领,对那些无关的、没有多大价值的生成可以一笔带过,对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则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案例“a能表示什么”是一节常态,下的七年级数学课,虽然沿着教科书的设计思路实施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却形成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学生思维的天性自然流淌,这是一幅日常教学的图景。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

如图所示,摆1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摆2个、3个呢?学生回答:“分别是4根、7根、10根。”教师又问:“摆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分别有学生作答:“用3l根,4x10-9,4+3x9,3x10+1,4+33,4+39:”学生逐个自由发言,教师没有及时作出评判,接着提出问题:“再想一想,摆100个这样的止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学生纷纷举手发言:“3x100+1”,“3x99+4”,“399+4”,“330+4”,“333+4”,“4x100-9”,“4x100-99”……在这些答案中,有的学生重复了其他人的错误。当教师追问搭。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时,又有学生回答4+aa、a3+1、aa+1、4×[(a+2)+aN(a+2)]等式子。

从这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各不相同,决定了课堂生成学生资源的复杂多变。生成的信息资源有的富有创意,有的虽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有的甚至偏离方向或存在错误,这时,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有效的价值引领和点拨。

作者简介: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教学能手,锡山区数学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在《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参编教学专著8本。

责任编辑邓园生

猜你喜欢

圆心学情预设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以圆周上一点为圆心作圆的图的性质及应用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圆心仍对应圆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