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尼首富的金鹰攻略

2009-04-08

中国经贸聚焦 2009年3期
关键词:陈江金鹰浆纸

郁 风

从卖零配件白手起家,到上世纪70年代在全球性石油危机中获取第一桶金,从经营夹板生产和棕榈油发家,直至进军林浆纸一体化。印尼首富陈江和以其非凡经历与慈善之心,演绎了一段商界传奇。

2008年12月5日,中国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慈善奖”在北京隆重揭晓。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主席、中国侨商会常务副会长陈江和获膺“2008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助个人”荣誉。

去年年初,中国南方遭遇特大雨雪冻灾之际,身居海外的陈江和闻讯率先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迅速发动金鹰旗下企业和员工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累计捐款捐物1568万元;北京奥运会,他先后累计捐资500万美元支持“水立方”建设⋯⋯

作为著名的华人实业家,祖籍福建的陈江和,1949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从卖零配件白手起家,到上世纪70年代在全球性石油危机中获取第一桶金,从经营夹板生产和棕榈油发家,直至进军林浆纸一体化。如今,金鹰已发展成一家综合性跨国工业集团,总资产80亿美元,全球员工超过5万名,旗下企业和公司遍及新加坡、印尼、中国大陆、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芬兰和巴西。

在2008年《福布斯》亚洲版印尼40大富豪排行榜中,尽管遭遇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股市下跌加上卢比贬值,诸多富豪们的净资产总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但陈江和仍以20亿美元资产高居榜首。

而自创业之初,陈江和就对公益事业热心参与、鼎力支持。迄今为止,他在中国已为教育、扶贫、救灾等公益事业累计捐资达2亿元人民币。“虽然一直在海外打拼,但我还是中国人。”陈江和说,“我们的命运与祖(籍)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祖(籍)国强大了,我们才能挺起腰杆来做事。”

起家篇: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的第一桶金

陈江和的父亲陈金荣早年从家乡福建莆田来到印尼棉兰市,开了一家小店铺卖零配件和汽油。在家中陈江和排行老大,下有 8 个弟妹,他就读于当地华侨学校。17岁那年,体弱多病的父亲因操劳过度无力再继续打理家务,陈江和别无选择,不等毕业就出来做事,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他子承父业,做零配件供应商,给石油公司供应机械零件。父亲虽没创造下财富,但却给陈江和积累了不少生意的经验,这令他受益一生。创业之初,陈江和只有3名员工。因为善于学习又能吃苦,他的业务渐渐拓展开来,发展到经销发电机、炼油厂设备,维修机电、机械、液化天然气管,后来又做承包商,给一些石油公司做项目。

不到3年的时间,陈江和把一个小店铺发展成为拥有数十万美元资本的公司。1967年,他正式成立了金鹰公司,其业务也开始转向以承包石油工程为主。

真正让陈江和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的是1973年全球性石油危机。当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以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原油价格从每桶不到3美元涨至超过13美元,是为“第一次石油危机”。

油价暴涨给他带来了巨大商机。随着全球石油公司业务的不断飙升,正处于政府大力提倡开发石油资源战略背景下的印尼更是如此,石油公司几乎都在大规模扩建。陈江和的设备和工程生意水涨船高,短时间内就赚到近千万美元,而时年他不过26岁。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在经商过程中学会洞察时局和构建政商关系,以把握商机。

成长篇:多元化经营

石油危机带来机遇,同时也让陈江和意识到,单一业务模式容易为动荡的时局所左右,因此需要多元化经营,以分散风险。他作出了一个让众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转向实业,投资夹板厂。

陈江和的决定缘自他关注的一个现象:当时印尼木材以出口原木为主,有些原木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加工成夹板后再返销回国,价格就翻了倍。为什么不在印尼直接加工夹板,把附加值留在国内,增加就业,多赚外汇呢?不过,在很多人看来,直接出口原木收益快,而投资工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回报率还是未知数。然而,陈江和决心已定,印尼第一家夹板厂很快在棉兰附近动工,12个月即告竣工,共投资1000万美元,聘用员工2000名。

1975年8月,时任印尼总统苏哈托带着7名部长来为夹板厂的开张剪彩,这可谓印尼企业界的一份莫大荣誉。但看似的偶然中实则包含着必然——印尼政府由此看到了本国资源加工业的前景,开始采取限制原木出口的政策,3年后便不再出口原木。

夹板厂发展迅速,陈江和聘请了台湾的管理团队,很快使产量达到1.2万张,不到3年就收回成本。至今,这家工厂尚在运作,从未出现过亏损,产品出口欧洲,1978年后出口到中国。

对于多元化经营,陈江和深有体会:“不要集中在一个行业、一个国家,就像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样。”夹板生意成功后,1979年他又瞄准了棕榈油市场。

陈江和从马来西亚找来最好的人才,一年后种植的棕榈树面积就达3万亩。“为了加大投入,我种棕榈14年没有拿分红,赚的钱全投到了扩大种植面积上。”他说。付出有了巨大的回报,现在金鹰集团旗下亚洲种植集团的棕榈园面积达300多万亩,每年棕榈树的种植面积相当于1.3个新加坡。

1983年,金鹰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资产近亿美元的中型企业,经营范围也拓展到了为石油公司承包工程、夹板厂、棕榈油和地产等领域。陈江和还携手自己的福建同乡、当时的印尼首富与“红顶商人”林绍良,合作开拓棕榈油项目,此后印尼富商黄奕聪亦加入其中。他们建立起从种植园至精炼厂的“一体化”综合运作模式,仅用五六年时间就赚了10多亿美元,并带动整个印尼棕榈油加工业的发展。而陈江和从中的最大收获,是积累了很多做大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策略。

当初从事实业和多元化的决定,并让陈江和在多年后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虽受到部分冲击,却仍化险为夷,傲然屹立,乃至成为印尼最成功的商人。

战略篇:资源制胜,可持续发展

金鹰集团发展壮大后,陈江和开始了新的思索。一次,他去芬兰旅游,那里有世界上顶级的浆纸企业。当时他看到,在芬兰,树长到7-8寸粗已长了20多年,而如果在印尼,最多3-4年即可长成。

这给了陈江和极大的启发——印尼是个热带国家,树木的轮伐期很短,只用5-6年,完全可以惠及种树的这代人。木材属可再生资源,印尼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好,对开发速生林极为有利。如果学习芬兰浆纸企业的技术,利用印尼有利的地理、气候环境来建浆纸厂,应大有前途。1985年,他投资1亿美元进入造纸行业。

用于制浆的相思树的种植周期有5-6年,而且种树后的保养、肥料供给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成本很高。如果没有充足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就会前功尽弃,树长不成材,都会变成荒地。但陈江和笃信“未来会是资源制胜”,这项长远的投资将带给他丰厚的回报,只有拥有了可再生的资源,企业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经过反复实践和深入的市场考察,他作出了立足资源,做强、做大、做深,并高效整合资源的决策,设计出一个崭新的一体化工业模式——“林浆纸一体化”。

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中部的廖省,陈江和选择一个人烟稀少的小镇发动当地农民一起,在退化的、非高保护价值的林地上開始大手笔地开发纤维种植园,并配套建设制浆厂和造纸厂。在林木资源的开发上,采取边伐边种的可持续林业管理方法,每采伐一棵树就种植一棵苗。每年种植相思树的面积达75万亩,差不多相当于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同时,他自创并推行“镶嵌式”种植,在特许开发的495万亩授让土地上保留出至少20%土地,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种植园地貌的生态与社会价值。2002年起,金鹰集团还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协助保护印尼德梭尼罗森林。

在上述种植理念的引导下,陈江和把种植园设计成一个融合纤维种植园、森林保护区及当地社区的联合体,这样既保护了周边的生态,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还可以有效地降低非法砍伐和火耕。短短十几年时间里,陈江和就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园,全球最大的人工速生林基地和浆纸生产联合体之一,一个规模达8万人的社区。并据此成立了金鹰的核心产业集团——亚太资源集团。

浆纸企业在环保方面一直屡遭诟病,陈江和却要改变这种固有的偏见。在他看来,“环保不是投入,而是投资。”其在中国山东日照的生产基地环保设备投入共达30亿元,项目采用了三台世界上最大的回收锅炉,每台投资2.5亿美元。利用废弃物料焚烧发电,所发电量可完全满足生产需要。“造一吨纸浆约需1000度电,一度电要4美分,每吨浆就可以节省40美元。每年200万吨产量,即可节省8000万美元,8年就可全部收回锅炉投资。”目前,该项目的碱回收率达98%,水循环利用率为90%,厂界无组织排放有味气体浓度均优于中国排放标准要求。

爱国篇:产业移师中国

随着业务蓬勃发展,在印尼起家的陈江和随后将金鹰的行政管理中心迁往了新加坡。而他也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曾把中国比作“生父”的他,对中国有着厚重的民族情结。

上世纪90年代初,陈江和率金鹰麾下的亚太资源、亚洲种植、赛得利国际、太平洋油气四大集团来到中国,重点投资一体化的林浆纸工业、燃气电厂项目、黏胶纤维和棕榈油加工四大产业。如今,金鹰在海外的各项业务基本上已进驻中国,投资遍布江苏、山东、福建、江西、广东等地。

陈江和认为,中国不仅需要人才和技术,同时也需要很多自然资源,而长期从事资源生产和经营的金鹰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在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利用东南亚丰富的资源来中国加工,建立世界性的有竞争力的绿色基地,生产的产品不但可以供应中国市场,还可出口世界各地。“这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进可攻,退可守。”他说。

在家乡福建,陈江和的产业部署有两大部分:一是中国第一个由外商独资建设、拥有并运营的LNG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厦门东部燃气电厂,2006年年底正式开工,一期投资27.6亿元。燃料采用由印尼东固气田进口的LNG,由福建LNG接收站经输气管线送至电厂,年发电30亿度;二是2004年6月在莆田启动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2007年10月,陈江和投资113亿元的100万吨木浆项目在山东日照奠基。此为山东亚太森博浆纸在日照投资的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当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纸浆生产线,亦是山东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据悉,日照项目年需木材原料434万立方米,主要由亚太资源在印尼的原料林基地采伐提供,同时已在广东建成速生林基地。

陈江和旗下的赛得利(江西)化纤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外商投资的黏胶纤维企业。投资10亿元的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建设中,扩建后黏胶纤维年产量达13万吨,生产规模将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其投资项目还包括建设规模600万吨/年的江苏如东LNG接收站、广东新会高档文化用纸项目等。

对于中国市场,陈江和有很大的信心:“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经济持续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环境稳定,有具有竞争力和良好素质的人力资源,这都给我们投资者带来信心。”他表示,未来5至10年内,金鹰将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60亿美元。

慈善篇:“三利原则”

北京奥运会游泳场馆“水立方”是由港澳台和海外侨胞捐资近10亿元兴建的。而早在2003年4月,捐建方案还未最终确定时,北京市侨办就收到了汇自海外的150万美元,这是国家游泳中心收到的第一笔海外捐款,捐款人正是陈江和。其后的5年里,陈江和支持京奥的脚步没有停下,他先后累计捐资500万美元。

事实上,这仅是陈江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诸多事例中的一个。创业之初他即提出了“利民、利国、利业”的“三利”经营原则——只有对当地人民有利,对所在国家地区有利,才能对企业有利。

早在印尼廖省建浆纸厂时,他就致力扶助农民生产,带动当地百姓致富。金鹰在工厂所在的社区设立了培训中心,免费培训附近农民,教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制定和推行了包括综合农耕体系、社区种植园方案、中小企业扶持方案、职业培训和教育支助在内的多项帮扶计划。并主动肩负起协助建设路桥、电力、用水、医疗和文化等社区基础设施的责任。另外,还在当地兴建校舍,提供教材和教学设备,资助乡村教师并常年设立奖学金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现已有1.2万余名学生受益。这一成功模式已在旗下各公司广泛沿用,并被作为其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模式重点实施。

如果说“三利”是为了企业的更好经营,那陈江和对众多社会公益事业的无私参与,则更能体现出他回馈和报答社会的拳拳之心。多年来,除在印尼和新加坡捐资2000多万美元之外,他在中国的各项公益捐资已超过2亿元人民币。

为抗击非典,2003年5月他向中国卫生部捐赠2000万元,向江苏省捐赠500万元,向广东省捐赠500万元,这是中国在抗非典中收到的最大一笔来自海外华侨华人的捐款。同年11月,为支持中国西部大开发,捐赠500万元,用于定向资助陕西省的职教扶贫工程。2004年,捐赠1000万元设立了以其父名字命名的“陈金荣文教专项基金”。此后,又向侨心工程捐赠1488万元,在中國17个老少边穷地区捐建了23所侨心小学和38个侨心工程项目⋯⋯

陈江和也因此得到了包括“中华慈善奖”等在内的诸多褒奖。2006年2月,金鹰国际集团还获评首届中国“最具责任感的企业”,在胜出的10家在华外资企业,其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华商企业。

猜你喜欢

陈江金鹰浆纸
厦航客舱启用环保竹浆纸一年节约7000棵树
金海浆纸年产70万t生活用纸项目开始试生产
金鹰纪实频道上星
陈江:交警的快乐在岗亭
6月全美印刷书写纸出货量下降6%
韩国“金鹰”飞行表演队
岳阳纸业完成骏泰浆纸100%股权的收购工作
绿营聚众数万搅局“陈江会”
大陆要求台保证陈江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