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设”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009-04-08

考试周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预设新课程主体

沈 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这互动的过程中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精彩。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众多教师往往对生成宠爱有加,而将预设视为束缚学生手脚、禁锢学生个性发展的枷锁。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深感受到,数学教学中绝不能偏废预设,尤其是充足的预设。

一、教学的目标性决定了数学教学中不能偏废预设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什么阶段对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培养任务、确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在各类教育纲领性文件和课程标准里面都有系统的表述。这种目标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行为中去实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这种预设的目标,任凭学生自由发展,就犹如山中的灌木,固然可以生长,但终究成不了栋梁。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而贯穿始终的灵魂便是教学目标。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学的程度怎样?教学不能放弃“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课堂教学不论形式如何多样,最终的效果都要体现在目标达成上。目标一旦确定,优秀的教师便会想方设法为实现目标而构建一个最优化方案,这就是“预设”。它不仅包括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还包括对专业业务知识的预先储备,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如果教师课前对教学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把教学的中心放在课堂的随时生成上,不知道或忘了一堂课究竟要干什么,课堂上就极容易出现一种“梦游”状态,学生所得必受影响。

不可否认,课堂中有一些可生成的因素对教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因素大多具有不稳定性。作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预设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课堂上的随意发散或准备不足的发散尽管也能培养学生某些“能力”,但往往以牺牲学生更多的能力形成为代价。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培养和唤醒,不可任凭学生自然生成。一味地强调生成,淡化预设,不仅会影响到教育质量,还是对学生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预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纲领。

二、充分的预设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主体地位

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然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于是,出现了一些很热闹的课堂,仿佛课堂上只要放手让学生说了、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突出了,否则就是和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其实,不少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只是形式上的主体,学生的发言、讨论游离在教学内容的表面,思维还停留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没有向前发展。“发展”才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教学内容的表面,无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怎样充分,都不能称之为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便是“放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谁来“激发、培养、创设”?怎样“激发、培养、创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更多的设计与准备。实施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角色更复杂。教师应该怎样当好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这需要教师的厚积薄发,需要教师更充足的预设。教学中,教师必须营造出激励性的教学环境,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供动力支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恰当平台;还要提供正确的学习导向,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方向保障。简要地说,即教师要有充足的预设。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不够,往往是教师预设得不充分,没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或者没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入深入。没有预设的学生主体活动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

同样,不能认为预设多了就是约束学生的“主体地位”。预设是为了把学生自主的舞台搭建得更大、更厚实。学生知识有限,阅历有限。客观的有限性和课堂的发展性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一些问题是学生永远不可能自我生成出来的。所以在授课之前的预设、授课之中的引导,是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创造性,绝不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捉摸的,服从于灵感的,不可预设的东西。恰恰相反,只有精细地预见到并且研究过教育过程的许多事实和规律性的相互依存性,才能使真正的教学能手当机立断地改变计划。”高明的教师就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动态并为之做好准备,随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随时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的教师以避免遏制学生的创造性、削弱学生的主体性为借口而淡化预设,实际上在为自己随意的教学行为推脱责任。

三、充分的预设才能孕育出精彩的生成

确实,有的教师抓住了教学中的生成,演绎出很精彩的课堂。但这种生成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学生的无端发问吗?是课堂的突发奇想吗?灵感即使偶尔有之,也难以成为课堂的常客,很大程度上还是教师预设发挥了作用。没有精心的“预设”,何来精彩的“生成”?

预设不是简单地写一份教案,而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做的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这种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线性预定,而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课前缺少了“预设”,一方面,为教学生成搭建的平台不够,另一方面,教学生成即使出现了,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去挖掘其价值。有时教师搬用名家的教案上课,总是很难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只看到露出水面的一部分,没有看到水面下广阔的基础,没有经历解读和探索的过程,没有充分预设。只有预设充分了,对课堂上进行种种捕捉和处理,教师才能驾轻就熟地完成好一堂课的教学。

只要教师钻透了教材,把“预设”做得深入充分,课堂上就自然可“心随我动”。

猜你喜欢

预设新课程主体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