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流行语中体现的语言美学特质

2009-04-05刘晓芳

关键词:流行语语言艺术美学

刘晓芳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一、现代流行语及其特征

现代流行语与一般词语相比,含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含义,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生活变化的轨迹,文化潮流的走向,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观念、心态的种种变化。流行语的发展是当代社会语言生活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流行语是:发源于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在使用中被广大社会成员接受并广为流传的,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较为集中使用的表达独特含义的词或话语。它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时代性

从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解释:当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产生了与前一时代相异的某些变化时,会产生或反映该时代风貌的正面及负面的社会现象,或表述该时代具有影响力、震撼力事件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或能投人们共同所好,或能发泄和展示人们的共同心理。

语言来自人类社会,而流行语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正如中国人如今再也不会用当年的“铁姑娘”来指代那些非常能干的女性,而改称为“女强人”、“铿锵玫瑰”一样。还有中国一度被炒得很火的“奶酪”、“鸡汤”之类的词,这些说法就目前看来,还只是一种比较临时的用法,语义能否固定下来,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二)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与众多流行事物一样,流行语也有其产生、盛行、消失的过程,也有与之相应的环境和范围。与其他语言现象相比,流行语的寿命相对短暂,有些非常短暂。如“文革”时期出现了流行语如“造反派”、“上山下乡”、“革命样板戏”等,还出现了很多带“红”带“黑”的流行语,如“红卫兵”、“红五类”、“黑帮”、“黑五类”、“黑司令”等。

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广为流传,之后可能淡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流行语都必然会消亡。恰恰相反,大多数流行语被公认后升格为固定词语,被收入词典供长期使用。所以语言正是在人类社会中不断地被筛选公认和积累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三)广泛认同和迅速流传性

现代流行语容易被广泛认同并迅速流行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条:

1. 相当数量的流行语或反映了时代特点,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或表述了影响力、震撼性极大的社会事实,必然被人们青睐,迅速走红。

2. 有部分流行语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为其政治目的所颁布的政治纲领和口号,在强大的宣传攻势和政治压力下迫使人们接受。

3. 一部分流行语是出自于名人名著的名言,由于名人效应,势必增添了满足人们好奇心理的魅力。

正因为现代流行语具有时代特色,一般来说也符合该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吻合,加之流行语的造词结构很大众化,易脱口而出,因此一个流行语一旦产生,便可立即引起人们的共鸣,并能一传十、十传百地迅速传播、使用,以至全面流行起来。时下的许多流行语均出自流行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流行语的流行是流行文化和强势媒体对生活语言的一种强势人侵,也是大众趣味日益时尚化的结果。

二、语言与美学

任何一个祟高、睿智的思想,都能用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平平的语句不一定能表现出语言美,只有那些具有美学价值的语言形式,才既能表达思想,又能给人以感人的艺术魅力。这种美的语言一般是由大众共同创造的,社会共同流行的,它是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说道:“世间并没有一门特别的语言学。人们所孜孜寻求的语言的科学,普通语言学,就它的内容可化为哲学而言,其实就是美学。任何人研究普通语言学,或者哲学的语言学,也就是研究美学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普通语言学。语言的哲学就是艺术的哲学。”[1]克罗齐把语言学、哲学、美学看成是相互沟通的。他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和美学的研究是异曲同工的,而且他的语言学与美学统一论,对语言美学的建立,对语言学和美学的融合研究,给人们提出了启示性的思考。

在此之后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说过:“我们的天性中必定有一种审美和爱美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倾向。”[2]创造美应该说是人之天性,欣赏、接受美的东西更是人精神方面的需要,对语言美的创造和欣赏,也是如此。

流行文化的语言美学理念,就其思想和理论根据而言,主要受到现代主义美学产生以来的各种美学思潮的影响。我们评判和解析当代文化发展尤其是流行文化兴起与变异所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还可以以马克思提出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这一科学阐论为基础来分析。在理解“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科学阐论之时,虽然不能对美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有一个清晰地把握,但必须科学地认知美的规律在现实社会运作中所必然或应该起的作用,既不能无视这种规律所起的作用,也不宜夸大这样的作用。这是文化创造和审美创造范畴的活动,是在生活中形成的结果。

三、现代流行语中体现的美学特质

现代流行语之所以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有它独特的魅力之所在,只有美的东西才能让人们所接受并流行推广,它通过流行文化的形式表现出了以下三个美学特质:

(一)流行语中的文化美学特质

除了思想和理论根源以外,流行文化中语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有它的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文化同生活的紧密结合,使生活中充满了品味和美的鉴赏。流行语言文化在其发展中,根据它本身同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及其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吸收各种美学思潮的时候,也创立了自己的富有生命力的美学原则。所以,流行文化的语言美学本身是非常复杂的、不确定的和变动着的创作生命体。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经历了一段曲折而混乱的过程。流行文化的语言美学同当代各种美学思想和理论一样,不只是在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含糊不确定的事件,而且在它的一系列重要美学观点和原则方面,它同现代性美学及后现代反美学之间的混杂性,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穿插性,但同时也表明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内在矛盾和吊诡。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建设的结晶,流行文化也是这样建造的。这或许是流行文化的一般性特征,也是我们研究流行文化的一个靠得住的门径。身处现代社会,流行文化作为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因素,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追逐的焦点,人们对流行文化情有独钟。这些流行文化借助媒体无孔不入地传播而为人们所熟知,流行文化中所包含的新的特别的语言形式迅速渗入的生活语言,为人们所喜爱并反复模仿和使用,从而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现代流行语。例如在社会文化交流增多的社会背景下,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互相影响,尤其是外国语言的刺激,促进了流行语的产生,如:“沙发、咖啡、三明治、坦克、雷达”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来词语的吸收又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如“托福、硅谷、BP机、克隆、(日本)料理、”等;21世纪国际交往更加频繁,通讯技术的发达使信息沟通更加便捷,人们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使很多外来词来不及翻译亦或是人们不愿意翻译,就直接以英语单词简称的面目出现,并广为流传,如:“WTO、CEO、CT、MBA、DJ、VCD、SARS、IT”等等。

流行文化中美学的研究也是如此。美学文化的研究要更多地介绍当代国外美学的研究,要更多地研究美学文化传统,包括古代的文化艺术理论传统和现代美学文化的传统。但是,流行文化中的美学文化特质有着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这就是研究当代语言文化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实际,让美学理论在这种对实际的研究之中成长起来。这种实际,就是各个门类的艺术。过去,美学研究有着一种浓厚的概念化的倾向。这种纯粹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这种概念到概念的研究,由于脱离了文化艺术的实际,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只有来自现代文化艺术的实际,能够为这种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的活动提供解释和指导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美学。

(二)流行语中的社会美学特质

现代流行语与社会生活之间不是一种简单对应的联系,即社会生活不是流行语创作的题材、时代背景或是单纯的物质条件。社会生活其实是流行艺术得以存在的体制环境,它决定了流行艺术的产生、接受、理解等整个过程的运转。从这一角度来看,流行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无疑是极其复杂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语言艺术(及其创作)本身也是这一体制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美学观察艺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全新视角。例如:“海选”这个词,与当下民主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它体现出真正的民主意识,这种真正的民主意识,只有在社会主义日趋完善的今天才能出现。

一般来说艺术理论只是我们已知之物的镜像,是我们在语言实践中实际掌握的语言的反映。现代流行艺术理论体现了美学在后现代时期艺术实践与自身理论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从美学外部寻找理论资源的趋势,这又紧接着带来了美学在对待艺术与社会之间关系,以及对待自身时态度上的变化。

在当代艺术界理论中,美学不再封闭于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而开始关注艺术视域与社会生活视域的融合。就此而言,现代流行语的美学发展也需要重视流行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艺社会学的思路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社会学对语言艺术的把握不再是从个别作品的社会背景、其创作和被欣赏的方式和途径,以及个别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待流行语与流行文化,而是关注作为整体的美学社会体制;我们可以从美学社会体制系统运转的角度来把握流行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可以从宏观的、历史的、评判的视角考察以规范性力量而存在的美学理念、它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作用于流行文化中的语言艺术活动的方式。站在美学的边缘反思美学,艺术界理论得以组织起一套新的美学范式,这成为后现代时期美学反思自身、重塑自身的又一生长点。[4]

(三)流行语中的生活美学特质

流行语言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是建立在它的生活美学原则的基础上。生活就是美,美存在于生活中,美来自生活本身;没有生活就没有美。同样地,人的生活也是需要美,靠对于美的不断追求,使生活得以不断更新和充满生命力。流行文化在其创作中,通过不断向传统道德、传统艺术和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实际上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双向美学理论革命,而语言艺术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一种表演活动,同时语言艺术又是紧密地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以致可以说,最纯朴和最自然的原始的人类生活,本来就带有艺术性,而语言艺术活动从一开始也是同生活实际活动相互渗透。例如:“作秀”,“秀”是英文“show”的译音,“表演”之意,“作秀”就是作表演,即“亮相、表现”,而且在生活中往往是出风头的代称。“酷”,目前流行广,使用频率高,它是英文“cool”的音译。英文“cool”的意思是“凉爽的、冷静的”,生活中的汉语“酷”是“冷峻、刚毅、深沉”的意思,多少与“冷静”有关。再如“伊妹儿”,是电子邮件(E一mail)的译称,根据它的英语发音,在日常生活中相应地用汉字写下来便成了“伊妹儿”。

自从人类社会分化为各个阶级和各个专业领域之后,对于美的生产、鉴赏和推广,也逐渐地成为社会上层少数文化专业分子的特权,从而使美的生产和鉴赏,逐渐地脱离了社会大众。美学作为专门研究美的生产和鉴赏的学问,也逐渐成为专业美学家的专门研究对象,成为他们独享和垄断的领域。以往在“美”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自主性实际上是哲学将艺术趋离于生活的手段①。是流行文化不断地将艺术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使两者长期以来的分离,在流行文化本身的发展中合而为一。本来,艺术和生活都是源自人的超越本性的。人的生活中的不断自我超越,导致人类在艺术、哲学、科学和宗教的不断更新,又同时地提升了人的自我超越能力,使人的本性和他在艺术、哲学、科学、和宗教方面的超越,都双双无止尽地循环发展下去。艺术既然来自生活,它当然就要回归生活。这就是流行文化生活美学的基本创作口号。

从人类学研究的资料可以看出,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会满足于平淡的、无创造的和始终一致的生活方式。人在其生活中,一定要不断寻求突破,寻求新的探险,要在“惊讶”和“好奇”的驱动下,不断超出原有生活的圈子,并在非现实的领域一再地试探,不惜付出最高代价,甚至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换取新的创造成果。这就是人的伟大之处。人的这种本性,使语言艺术创造和其他超越活动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时,由于人的超越就是人的本性本身,所以,在艺术和哲学、科学以及宗教领域的超越活动,也就成为人的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艺术同生活的结合,特别是在流行文化中合而为一,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5]

四、结语

语言美学特质的表达方式,从一开始也是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主要手段。艺术想像和创作活动是同维持人类生存的生产劳动活动同时发生和同步发展的。理性化的逻辑概念和文字化的各种语言论述,都是在艺术活动中萌生和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和语音文字论述去决定和产生艺术,而是相反,是艺术的自然化和多样化及其不断再创造过程,才真正地成为了理性思考和语言文字不断完善化和发展的基础。

流行语的语言美学艺术和生活、和世界一样,从本质上和基本结构方面来说都是不可孤立界定的。对于艺术来说,不只是一般的语言美学艺术是不可界定的,而且,艺术中的各个领域也是不可界定的。说一般的语言艺术是不可界定的,这是由于一方面语言艺术同生活、同世界都是相互渗透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语言艺术本身的自由创作精神也决定了语言艺术的不确定性,而且,它们往往需要通过相互渗透才能达到自我提升,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

[注释]

①参见丹托:《哲学对艺术的剥夺》,载丹托:《艺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意]克罗齐(Croce.Benedetto 1866~1952).美学原理(朱光潜译)[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153.162.

[2][美]桑塔耶纳(G.santayona).美感:美学大纲(缪灵珠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A].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7-99.

[5]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47-58,80-88,434-459.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语言艺术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外婆的美学
大学流行语考察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巧借 流行语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