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的诉求*

2009-04-05陈用芳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发展

陈用芳

(武夷学院 管理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

日渐迅猛的现代化潮流,加速了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现代化的进程理应是一致的。然而,历史的悖论在于:现代性的建构却使人的解放演变为人的物化,导致了人的失落。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课题之一。

一、现代化进程中导致人的失落是现代性的悖论

现代性源于近代“启蒙”,它推崇科技万能、工具理性、市场原则、自由平等、效率追求,并视之为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特征。在启蒙运动中,“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1](P355)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向传统的宗教神权、封建专制宣战。人们在理性的照耀下充满着乐观主义和进步向上的精神,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当时,人们视理性为最高的法则,相信人天然具有理性能力,人类心灵能够获得知识,其最强悍的表述就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一前提下,知识以及知识体现的理性,是毋庸置疑的,“成问题的只是如何、用什么方法得到知识,知识的范围能扩展多远”[2](p431)。正是以理性、知识和科学以及其他类似的名义,“现代性”才踌躇满志地向人们承诺,作为主体的人可以拒绝任何外在的权威,获得自身的解放。现代性的任务不但是使理性主宰作用得以建构,而且要使人的物质欲望也能得到满足,从而创造出具有丰富本性的完整现代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这句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反复传诵的古希腊箴言,清晰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理想目标。

然而,在社会变革不断展示现代性特征的进程中,一方面,物质的愈来愈丰富,开发出了个人的潜能,人们的创造精神被肯定了,个人的进取精神获得了相当程度的确认;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一切都符号化、程序化了,人的多方面要求受到肢解和扼制,个体人格的和谐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与此同时,社会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加上社会体制的种种弊端,人们在功利主义支配下,生活极度紧张,又异常单调、乏味,生活失去了任何自由的诗意。这样,启蒙运动中“人的发现”就造成了人的失落,形成了现代性的悖论。

第一,人的主体性失落。在现代生产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功能的空前发挥,造成了人们对工具理性的盲目信仰,出于对利益的永无餍足的追求,人的生存的多维性,人的精神需要,人的内在体验和感受遭到忽视,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第二,人生意义的丧失。在现代社会中,可计算性成了绝对标准,成了评价所有过程的唯一合法尺度,任何无法计算的事情都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形而上学。思想已被机械化,它受到可证实性和可重复性的限制。科技所带来的文明生活已被嵌入无限之中,短暂的人生并不会登上巅峰,因为巅峰在无限之中。人们在精神上只能捕捉稍纵即逝的感官满足,而并非终极意义。现代文明生活通过它的“进步性”宣告了人生的无意义。

第三,人类自由和个性的缺失。在韦伯那里,形式合理性的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主要模式。这样,对于个体而言,他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特人格的人,而是作为整个体系中的一个无人格、无差异的形式化的环节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经过严格的训练的人都能将他取而代之。人们在各种规则的笼罩和监视下,衍生了归驯的灵魂。种种规则内含的权力如一道道绳索紧紧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人不再具有心灵自由的空间。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的失落,我们不得不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自身的真正解放,马克思为解决我们的困惑提供了答案。马克思的一个伟大贡献在于: 将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他指出,历史变迁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P617-61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化,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现代化的关系应当是:

第一,人是社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即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构成社会交往关系的现实的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通过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过程。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许多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人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新兴的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后成为最大的产业国家后压倒英国,其原因就在于,当时英国的劳动力只有70%受过教育,美国则高达90%。现在的日本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经济大国,据统计,80年代后美国的受教育率不足80% ,而日本则超过了95%。中国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与实践启示我们:中国现代化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在于人,现代化的滞后也缘于人。这些都客观地说明,只有开民智,才能固国固本,才能成可大可久之业。

第二,人又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归宿。人不仅作为发展的客体手段充当生产要素,更是作为发展的主体,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人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归宿。正如英格尔斯所言: “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适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3](P120-121)

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更加凸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4]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问题,说到底是人才问题。“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5](P163)只有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5](P433)“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5](P441)这里的人力资源不仅是指科技人才,也包括广大劳动者。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者都是宝贵的资源。

如果说20世纪属于“财富源于物质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2]然而,人的发展又不是科学技术对人的推进的单向度过程,而是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优化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形成正确的发展战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对于人的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的诉求

现代性问题的要害,是人的物化或人生价值的沦丧。贝克和吉登斯将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最大的风险乃是人的价值理想的虚无化和人生的无意义感。伯尔曼在谈到西方社会的危机时,将这种危机概括为“整体性危机”,其根本含义是:“生活的意义何在,他们被引向何处去。”[6](P35)他认为这一问题不仅发生在个体层面,而且也发生在民族或各种群体的层面,它意味着“我们的全部文化似乎正面临一种彻底崩溃的可能”[6](P35)。吉登斯注重于从制度结构层面研究现代性问题,但他也注意到:在“现代性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7](P9)。

实现对工业文明下现代性的超越,其深层本质就是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诉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将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内在条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8]。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体现了手段与目的的统一,理性与价值的协调,是在把握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从而实现了对工业文明现代性的超越。

第一,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核心、归宿,以是否更有利于人的生活和能否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衡量及判断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价值标准,以人为中心来规范经济社会活动。这就超越了以物为本的理念,并把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地统一了起来。

第二,围绕人的实际需要来制定发展战略、进行设计制度,以能否激励每个劳动者探索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作为评判经济社会制度发展根本尺度,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努力创设人们公平竞争、平等发展,在充分发挥人们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社会环境。这就不仅把人的发展包含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中,而且可以使劳动成为人的自主创造性发挥过程。

第三,注重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和保障,使各阶层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切实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可以消除把人视为工具的问题,并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统一起来。

第四,强调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升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既注重人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又注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追求统筹兼顾、统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就可以有效消除工具理性导致的短期行为,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势。

在经济社会变革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确认“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的本质实现在于探索与创造,在于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的实现与升华。历史与现实表明,一方面,人是社会性的,没有人也就没有经济活动,更无所谓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满足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只有充分认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转换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只有充分重视人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有效增强人的创造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要重视人的价值,不断满足人的需求。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人的一系列复杂需要与其行为动机之间的关系。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的亚伯拉罕·H·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人们便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随着人向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他对生命的满意度也提高,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就越充分。正是这种对自身需求的欲望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激励着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创造,从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再次,要尊重个人权利。人,就其本性来说,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两重心理。这就要求在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中,区分个人所有权和公共所有权“两块天地”。这样,人性(个人性和社会性)、人的劳动(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价值方可协调,从而形成人的自主性,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 邹广文.马克思的现代性视野及其当代启示[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3]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01-07-01.

[5]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历史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Z]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6]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 .梁治平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8] 温家宝.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N].北京:北京日报,2004-02-21.3.

猜你喜欢

现代性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