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细节”生花,让“细节”出彩

2009-04-03孙迎春

关键词:评点细节课文

孙迎春

(镇江市丹徒区辛丰中学 江苏 镇江212100)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新的教学理念铺天盖地而来,语文课堂上“互动生成”之风四处兴起,人们试着追求一种“洒脱”的境界: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生成的课堂,因此语文课堂多了几分生动和“喧嚣”,许多人为之欢呼雀跃。然而,反思新课程,我们能发现这些“后果”颇让人担忧:课堂中为追求“新”而引进的大量课外材料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少了朗朗的读书声和对文本的深入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却是只要学生开口讲话,就全予以肯定……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激情的背后是浮躁,浮躁的背后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肤浅解读。笔者认为,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注重对细节的推敲,让“细节”生花,让“细节”出彩,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呈现“活”而不“乱”、“活”而不失“品位”的局面,让课堂真正美丽起来。

细节一:重现书声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传统的朗读方法,既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见,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人证明。

然而,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在初高中的语文课上很难听到朗朗读书声。许多教师认为朗读是可有可无的,取而代之的是默读形式,而且多是在无目的、无要求、无指导、无反馈、无时间保证的情况下进行的,大大削弱了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感情朗读。养成默读习惯,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的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朗读。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达情意的有声语,朗读便成了感受美、体会美的有效途径。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七颗钻石》时的朗读指导:

用童声来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

请带着表情朗读,语音要甜美。

朗读的时候要有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

用重音的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

这样的朗读指导比较准确地利用了课文的文体特点,并把握住了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立意有一定的高度且角度比较新颖,给学生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受。生动的朗读能让学生自觉感悟文章的主旨,此时教师的“巧舌”会显得苍白无力。

再如:笔者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设计了引读。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巧妙地剪裁课文,整合内容,组织起诗意盎然的朗读体味的活动。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美文。

接着,教师“整合”课文内容,引读课文,让同学们再次感受美文。

师:“我不由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树紫藤萝。

生:——第2段(赞叹的语气)。

师:这里的藤萝花是繁密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们是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感。生:——第6段(喜爱的语调)。

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渗透着丰富的情感。只有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学生才能自然感知课文形象,体会节奏韵味,领悟风格特点,从而产生无穷的美感。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紧握“朗读”这把利剑,朗朗书声会将各种美的模式内化为学生表达感情的模式,将课文的声韵节奏与学生心理感知沟通一致,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无限灵动起来。

细节二:学会倾听

时常有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个人主义”突出,上课不肯倾听。的确,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然而,课上学生不能倾听,难道都是孩子们的原因吗?透过以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反躬自问,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镜头一:教师要求学生逐个朗读。在朗读前,教师提出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而教师在干什么呢?他在低头翻看着他的教案。

镜头二:在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上,教师因为紧张而全然不顾倾听学生的发言质量,一味地肯定,以致于学生发言中把柳宗元与陶渊明混为一谈,也没有发现。

……

老师,你倾听了吗?没有。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也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对学生无声的示范。

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书声朗朗,然后,读书声渐少。最后,只剩下一个孩子的声音了。可这位教师微笑着,静静地倾听这最后的读书声。此时,教室里的其他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也静静地倾听着。孩子读完书后把目光投向教师,教师向他点头微笑,才领大家继续学习。

两分钟静静的等待,对于那孩子来说是尊重,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是受了一次尊重他人的教育,一次感受倾听的机会。“教师的示范是最具魅力的教育。”教师耐心地倾听,也让学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让他们也意识到:我们不仅需要“倾诉”,更要学会“倾听”。

优秀的教师是耐心的倾听者,同时也是倾听的主导者。

一位教师执教《奇妙的克隆》时问:克隆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也可从伦理、道德和法律方面入手。这位教师抓住了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设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唤醒了他们的耳朵。

“学习着就是快乐着”,我们坚信:只要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得到收获,享受到快乐,他就会心甘情愿地主动去参与,并能受益终生。“听”并非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它必须贯穿于说、读、写、思种种教学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细节三:真诚评点

在一次全区的公开教学开始前,笔者曾经让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好课”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一位位学生对教师要求的语言中折射出了学生的评价水平:“我认为老师应该和蔼可亲,我们说错了也不批评我们,而是更好地引导我们。”“我觉得不能片面地评价一堂课是好课或是差课,因为在整个一堂课中,有的环节是成功的,有的环节是失败的。但无论是成功的环节还是失败的环节,都应该是真实的。”这些话说得格外真诚。

再看看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哎呀!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哎呀!说得真好!”“哟!读得真不错!”“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课堂上充斥的是常常是这些流于表象的过分热情的表扬式评点,而缺少让学生知道自己所以被称赞的实质性评点。

试想,如果课堂中教师一直忽视自己的“评点”这个细节,会给学生造成多不利的影响。他们无法分辨自己想法的合理性,却还为自己偏离文本的见解而沾沾自喜。他们在教师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的热情式评点下,会失去面对“你错了”的勇气,而现实生活怎么可能得到的都是褒扬呢?学生将来走出校园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呢?

诚然,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真诚。真诚的评价语言是促发学生学习激情的需要。

如一位教师执教《父母的心》时设计了拓展练习题: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一定想到了很多,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

生1:妈妈,谢谢您!谢谢您两年如一日地来接我放学,尽管每次我都劝您:“就几步路,您就别来了。”可您总是微笑着对我说:“陪女儿散步不好吗?”但我知道此时的妈妈有多疲劳……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从你们的发言中,我看到了一颗颗赤诚闪亮的孝心。

高水平的评价,才能有高品位的生成。学生会为博得教师这样的评点而努力。这需要教师认真去倾听,不会倾听的教师,他的评价只能是低廉的;这也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如此才能产生精彩的教学评价机智;当然,这更需要教师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课堂评点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体现,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让课堂评价点语言真正“亮”起来吧!

细节四:巧对“异声”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非预设性很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按照自己事先的教学设计一路顺畅地与学生合作下来,中途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一部分学生的意见都会令教师相当满意,突然一位学生的见解打破了教师原先的教学思路,并且该生的意见引起其他学生的一片哗然。

这便是“异声”,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处理这类问题,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一位教师如能根据问题的实际特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拨,定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的“异口异声”,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

一教师在教学《松鼠》一课时就遇到了“异声”。

生:“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此时倘若避重就轻,忽视这“异声”,势必挫伤该生的积极性,也不能使其余学生信服。于是教师接纳了该生的感受和声音,请其余学生共同讨论。很多学生的回答非常有思想,有同意,也有反驳的。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这时,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态便是一个“权威”的答案。面对同学们热切的眼光,教师深情地说道:“如果有一天,你们做了课本的编者,认为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在编教材时,可以将最后几句话删掉;认为结尾是和谐的,就继续保留这种结尾吧。”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死守预设的教学规程不能自拔,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异声”,可以立即接纳并引导之,但有时遇到一些有失偏颇的“声音”,教师可以先接纳,然后作缓处理。曾经听过一节小学教师的课《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在激情导入后,开始整体感知课文,当感知到最后叶欣英勇牺牲时,学生们深深地被叶欣高尚的行为感动,教室里一片安静。此时,有一位学生口无遮拦地说:“叶欣挂了,翘辫子了。”教室里顿时一片窃笑声,庄严的气氛一下子被破坏了。

教师愣了一下,随后在黑板上写下“挂了”“翘辫子”“死了”“逝世”“牺牲”五个词语,让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些同是表达“死”这个意思的词语的不同用法。通过讨论,大家明白了“挂了”“翘辫子”含有对死者的藐视,可以用在敌人身上;“死了”一般的人去世都可以用,比较口语化,“逝世”是书面语,也含有对死者的尊重;“牺牲”一般用在为了他人的生命财产或国家集体的利益而献身的英雄人物身上。所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叶欣是英雄,用“牺牲”最恰当。

一场风波被教师的机智化解了。

笔者认为,课堂中这种“异声”尤为美丽,教师更应关注这一细节。尤其是情感思想方面的问题,更要耐心、细心地予以指正,为学生指路导航。也许正因为这小小的细节,你会更为学生所信服,你的课堂会更加“香满堂”。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细节,拒绝细节!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追寻,它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睁大发现的眼睛,追寻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美不胜收!

猜你喜欢

评点细节课文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翻译擂台(116)评点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