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案例分析

2009-04-02

对外经贸实务 2009年3期
关键词:浦项钢铁厂钢铁

徐 岱 陈 溪

一、引言

积极的技术创新被认为是韩国钢铁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韩国政府鼓励钢铁工业发展重大技术的实用化和海外建厂,如韩国的钢铁厂从意大利引进了ISP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从奥地利技术国际公司引进COREX-2000(能力60万吨),与其合作研究粉矿并成功开发FINEX技术。接下来本文将以浦项为例,对技术创新因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期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70-90年代韩国浦项钢铁厂技术创新的案例

浦项制铁公司(POSCO)1968年成立,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最近五年三次被世界钢铁权威机构WSD(世界钢铁动态)评为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榜首。2008年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以340亿美元位列第224位。某种程度上说,浦项钢铁厂的发展历程就是韩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70年代以获得技术支持为主要目标

70年代浦项所有的商业活动,都聚焦于从外国公司引进能提高绩效的先进设备。浦项利用这些设备大批量的生产普通钢板,然后将它们以较低的成本价格销售到国内市场,以此来追求增长。这是因为在生产技术上,公司缺乏必要的技术积累,无法满足国内对高质量钢板的需求,因此其产品主要是普通钢板。

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浦项对于员工的海外培训。因为浦项需要从海外引进技术,所以员工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在这种背景下,员工通过海外培训来提高工厂的生产率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这种单纯的模仿技能使得浦项的研发能力并没得到大的发展。

1. 海外培训及其特点

70年代浦项主要通过海外培训来获得建设和运作钢铁厂的技术和经验。浦项雇佣国内其他钢铁厂的工程师,但是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不能胜任大规模的钢铁厂,所以浦项只能通过员工的海外培训来积累运作大规模复杂钢铁厂的经验。

浦项技术人员大多被派往由新日铁(NSC)和日本钢管公司(NKK)组成的JG(Japan Group)。日本在这个阶段,在技术输出领域积极的与浦项合作。

当时的日本企业给予了韩国培训者所需要的一切数据和信息。JG的员工教授给他们钢铁制造领域的个人经验,帮助他们将不同的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并制成手册。还允许他们加入到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当这些受训者的任务结束时,他们都有在相关日本工厂生产钢铁的实践经历。

来自浦项的海外培训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他们草草的记下培训中的每个细节,不断地提问,努力的回顾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地方。他们收集和整理一切有关钢铁厂运作的信息,即使他们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运作的含义。日本釜石钢铁厂(Kamaishi steel mill)曾发生了一个事故,铁熔渣从熔炉里溢出来,从而引起了熔炉热度的下降,停止熔合熔炉里的材料。当时的韩国受训者认为这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学习如何修复熔炉,就劝说日本员工让他们的培训小组参与到真实的现场中来。参加海外培训的员工,随着这些经验的增加,不断的更新他们的技能。

2.海外技术转移及其特点

浦项从国外获得的工厂生产相关的技术,都是发达国家已被证明了的标准化、成熟的技术。如在60年代的日本、欧洲和美国,运作的是大型熔炉,LD(Linz-Donawitz)转炉和连轧机。但是如果不能实际的运作设备,是不能真正积累运作技巧的,尤其在70年代早期,生产过程还没有充分计算机化,所以浦项通过海外培训在短期内获得了这些成熟设备的运作技能。

刚开始时,日本钢铁企业避免将先进的生产计算机化,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转移给浦项,只是部分的接受浦项的海外培训计划,这样却间接的促使浦项主动的开发提高生产计算机化,以及产品质量方面的技术。但即便如此,日本仍然在该领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例如1971年,虽然在操作手册的过程管理上是被限制的,JG还是给浦项的员工进行了产品管理方面的培训。1972年,作为JG培训内容的一部分,3个质量管理领域的员工被派往日本,而这次的培训,是浦项组织产品管理和质量管理的起点。70年代中期,JG正式开始了与浦项在计算机化和产品质量上的合作。新日铁在1975-1977年,实施了关于热轧流程计算机化的技术指导,JG在1976-1979年,实施了关于产品和质量管理的技术指导。

到70年代末期,随着浦项规模和生产率的提高,已经变成了日本企业潜在的竞争对手时,日本人确定了技术合作上消极的态度。据当时新日铁(NSC)的高级经理Arika回顾:“从来没有哪两个国家间的合作,达到像我们和浦项的这个程度。”另一方面,1978年新日铁(NSC)的主席Saito说:“浦项在获得技术的能力上,表现非常的出色,所以一些人担心韩国将会在钢铁领域成为日本的竞争对手。”当70年代浦项开始出口自己的钢铁产品时,日本企业开始谨慎的控制与浦项的技术合作。而当80年代建设光阳钢铁厂时,日本企业正式的拒绝了一切与浦项的技术转移。

(二)80年代以技术追赶为主要目标

80年代浦项的目标是建立自身的研发体系和光阳钢铁厂的建设。在国内市场高需求的支撑下,浦项努力提高生产率,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致力于建立将浦项钢铁厂(POSCO)、浦项工业大学(POSTECH)和浦项工业科学研究院(RIST)整合起来的合作系统。

1.技术赶超的进程

70年代的浦项是世界成熟技术的模仿者,80年代则是世界先进技术的追赶者。由于这一时期浦项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企业,所以浦项很难再被发达国家提供更先进的技术,只能致力于自身的发展,或是引进所需技术的一部分,然后改造它们来满足公司的需要。

为了更有效的获得技术发展的信息,浦项在核心技术领域浦项组建了任务驱动小组,这些任务驱动小组与RIST、POSTECH及有相关需求的企业合作,引领了产品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技术。例如在1985-1987年间,生产车用超深冲钢板的关键技术,是发达国家拒绝转移的技术,由炼铁、连续铸造、热轧和冷轧技术等部门协作开发,来制造超深冲钢板所需要的碳和磷化物条件。炼铁和连铸分部因此添加了除气设备,安装了鼓风和脱碳装置,得到了生产超深冲钢板的材料无间隙原子钢。热轧分部则增加了轧钢厂发动机的动力,防止了轧钢温度的下降。冷轧分部则采用了连续退火机组,还引进了相应的热处理设备,从而减少了偏差的材料和故障发生率。1987年底,各流程间的合作使得浦项完全掌握了制造超深冲钢板的技术。

与此同时,浦项和汽车产业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钢铁发展委员会,目的在于大力的发展这种钢板。结果在一年之内,浦项生产这种产品的质量就能够与国外产品相媲美。

2. 80年代的技术进步

浦项在80年代的技术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继续从海外引进先进的技术,二是由于发达国家避免技术转移,浦项开发适合自身的技术。

1984年8月,浦项利用从IHI(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公司)和美国Armco获得的技术为基础,在两年之内就研发出了高炉喷吹煤粉技术,而且在1987年将其运用到光阳钢铁厂的第一个高炉,之后浦项又不断地开发和升级相关配套技术。

热机械控制工艺(TMCP)和前述的超冲压钢板技术就是在发达国家对浦项技术封锁的情况下,由浦项自行研发出来的。随着发达国家在80年代早期热机械控制工艺的开发成功,他们开始制造船用钢板和热机械控制钢板材料,但是他们避免将相关技术转让,目的是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同时还停止相关产品供应给韩国的造船业。因此浦项在1986年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而且和造船业的各个公司成立了一个钢铁委员会,目标在于实行对质量趋势的精细调查,以及实验设备使用前的研究。基于这些努力,浦项在1988年的11月,安装了热机械控制工艺设备,建立了最适宜的生产标准,成功的制造出了热机械控制钢板材料。在1989年5月,也就是投产六个月后,浦项获得了九个国家船舶局对抗拉强度为50kg/mm2情况下生产热机械控制钢板材料方法的许可。此外,在1990-1991年浦项扩充了这种钢板的生产,采用石油管道,低温压力罐,使用高抗压强度的钢的建筑,加上公开的技术,达到了防止当温度波动导致钢板冷却时钢板转化的目的。

关于开发适合浦项自身技术的例子,还可以在高炉运行的计算机化中找到。炼铁分部的计算机化是从1978年浦项第三高炉开始,在1984-1986年浦项研发出了一个高炉状况判断模型,用来分析高炉内部的情况,给工人以合理而全面的建议。但是随着高炉使用年限的增加,越来越难以预测高炉内部的情况,工人们也必须系统的使用他们的经验来弥补技术上的偏差。最后浦项钢铁厂和RIST,POSTECH开始开发人工智能系统,目标在于执行人的经验化知识。同样在1989年到1991年间,他们开发一个专门的系统,用来预测高炉内部风压的变化,专门诊断高炉内部的变化和控制高炉内部的热度。

(三)90年代关于新一代炼铁技术的创新

浦项在90年代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应对下一代创新技术的出现。其目标是在90年代结束时,浦项能保持世界顶级的管理水平和价格优势,在产品竞争力上超过日本,利用自身的技术持续的推出世界一流的新技术。

1. 在下一代钢铁研发上的创新

90年代技术活动所经历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下一代钢铁技术的创新,而这些创新又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炼铁技术的创新,另一类是铸造技术的创新。前者包括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后者则包括薄板坯连铸和片铸。

浦项在致力于获得下一代钢铁技术的研发创新过程中,做了比过去更多的努力。例如在1989年到2000年间,公司花费817亿韩元用在片铸项目上,而在1990年到2000年间,公司花费600亿韩元用在熔融还原项目上。在80年代,数十亿韩元花费在技术发展项目上,而到了90年代,数百亿韩元花费在了下一代钢铁产品的创新技术项目上,这几乎是浦项在80年代所有研发成本的总和。此外,在熔融还原项目上,浦项得到来自政府的222亿韩元的财政支持,而片铸项目的开发则完全是公司决策层在分析了利弊后,决定由浦项自身筹集资金实施的。

浦项选择了COREX,ISP和双辊片铸法,这些被认为是在技术上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南非钢铁工业有限公司(Iscor)基于COREX法运作一个年产30万吨的钢铁厂,浦项则计划通过经营规模的扩大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性来运作一个60万吨的钢铁厂。对于薄板铸造法,Nucor基于CSP法运作着一个年产60万吨的钢铁厂,在1994年其产能被扩大到180万吨;而浦项计划在安装过程中,通过削减生产流程和成本,建造一个基于ISP法建造一个180万吨产能的钢铁厂。对于片铸的具体的生产方法,浦项选择了在当时被广泛应用的双辊片铸法,这种方法有助于调节铸件的厚度,且在生产速度上也有优势。

1990年浦项就建立了试验工厂,这个试验工厂的设计是国外团队,而制造则是国内的团队。Vest加入了熔融还原领域的研发,英国达涅利·戴维·迪斯汀顿公司(Danieli Davy Distington)加入了片铸领域的研发。在试验工厂都完工之后,各个项目经过了数十次的试验运作,包括生产规模的扩大,数量的提高和工厂的改进等各种经验,还制订出适合真实工厂运作的标准和规范条例。通过这些努力,在工厂建成之前,高商业价值系统就已经开始建立起来了。对于熔融还原法,每天的产出从10吨增加到150吨,而薄板铸造方面,则取得了大规模生产14mm厚度铸带的技术。

2.下一代钢铁技术的商业化

为建设工厂的需要,浦项基于之前的工作,在1992年10月组建了COREX项目和片铸项目团队。利用COREX方法的新浦项炼铁厂,在1993年11月开工,两年后完工,于1996年11月正常投产之后。浦项还在1998年出口COREX系统到南非的萨尔达哈(Saldanha)钢铁厂,以及印度的JVSL钢铁厂。1999年10月,浦项可以生产出原来五分之一厚度的钢板,浦项的薄板制造技术被德国的曼内斯曼·德马克(Mannesman Demag)认证。1999年10月,浦项可以将其钢板出售给荷兰的霍高文(Hoogovens)。从此时起,浦项能出口的国家就包括了亚洲、欧洲和非洲。

浦项追求的制造技术,包括熔融还原和薄板铸造技术,以及出口到海外的技术,为浦项成为世界顶级的钢铁制造商,甚至是成为新的钢铁制造范例铺平了道路。这个进程显示了浦项同发达国家钢铁制造商合作的新模式。过去浦项从这些国家直接的或是间接的获得技术转移,现在则是在自有技术和资产的依托下,寻求与发达国家的合作。Mannesman Demag在开始时拒绝与浦项在薄板铸造技术上合作,但是随着浦项获得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辅助性的资产后,它们开始合作了。

浦项技术跳跃十分明显,比如薄铸法,日本铸带宽度的进步的过程是从100mm发展到200㎜,350mm,600mm,800mm,1300㎜,而浦项则是100mm,200mm,350mm迅速的发展到了1300mm的阶段。铺平了进入商业化的道路,短期内的技术跳跃解决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在整个90年代,浦项保持着一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采用了发达国家还不清晰甚至是没有先例的技术。对于在技术创新阶段的技术能力,浦项使用发达国家出现的部分技术然后完善它们,建立新的技术体系。在这个角度上看,九十年代的技术活动与以往的不同,超越了组装阶段,进入了发展技术系统的阶段。这说明了浦项开始领导世界钢铁业的发展了。

三、韩国钢铁工业发展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启示

第一,提高设备生产力是中国钢铁企业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浦项钢铁厂在发展初期,不仅仅重视对于国外成熟技术的引进,甚至将员工直接派往日本的领先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对于生产员工设备操作技能的提高,以及未来生产流程的优化和新产品的开发,都起到了潜在的积累作用。中国目前处于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的起点,但是中国的总体产能已经出现了过剩,而且面临淘汰上亿吨落后产能的政策性压力,所以如何提高设备的生产力就是当下最直接的挑战。

第二,整合研发系统是中国钢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保障。浦项钢铁、浦项工业大学和浦项工业科学研究院这个整合起来的合作系统,是浦项持续创新能力的制度保证。航天、造船、电子、汽车等产业所需产品需要的是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而这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需要先进的制造系统与研发系统的融合。中国的钢铁企业在产能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于更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产品创新等信息和技术已经无法依靠单纯的引进,只有将自身的研发、生产系统的有机整合,将为中国钢铁企业提供长久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产业内部的积极合作是应对复杂产业格局的必由之路。当浦项在世界钢铁产业占有一席之地后,主动与英国、奥地利等世界先进钢铁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开发下一代钢铁产品,这样不仅得到了更多的技术信息,缩短了开发周期,而且分担了研发面临的风险以及人力和资金的投入,这种产业间的合作已经是钢铁产业巨头应对更加复杂的全球化挑战时的共同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单纯的依靠政策、成本和自身积累已经无法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产业形势。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的钢铁大国,但是对于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还无法与世界竞争,只有积极主动的寻求合作,才可能积累起更多的竞争优势。

第四,产业间的合作将为企业带来更多未来的竞争力。浦项和本国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现代重工的合作,不仅为现代重工提供了先进的船用钢板,还为浦项开拓其他船舶市场带来了机遇。世界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工业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对于中国钢铁企业都是极好的发展机遇,同高端产业进行产业间的合作,将使得中国钢铁企业的产品研发更具市场化,也将提高研发的效率。中国在制造业中已经建立了一大批领先的企业,中国钢铁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技术合作,将为其国际化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浦项钢铁厂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钢铁厂含锌尘泥综合利用的探讨
钢铁厂除尘灰矿相组成及压球性能试验研究
“钢铁侠”
地基强夯处理技术在钢铁厂的应用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高考“新科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浦项着力研发汽车板新材料求突破
百炼成钢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