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海塘

2009-04-01张道余

民间文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钦差雍正皇帝海塘

张道余

清朝雍正初年,江南海塘屡遭风潮侵袭。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往京城。雍正皇帝三年没收到田赋,也慌了手脚,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先后派出两任钦差,进行江南海塘重建工程。

第一任钦差叫陈知和,是个贪官,他花三个月时间,用沙土筑了一条土塘,但四成经费被草草用尽,多余银两全被他吞没。第二年夏天,一场只有七八级的大风把土塘冲得一干二净。陈知和被雍正皇帝革了职,杀了头。

第二任钦差叫周健,是位清官。他用泥石混筑了条笔直的海塘,却因这年气候反常,连续阴雨,耽误了工程进度。秋汛到时,海塘还未合拢,他眼看着辛辛苦苦筑起来的海塘被冲毁,自知无脸见江东父老,投海自杀了。

这可吓坏了满朝文武大臣,谁也不敢出来揽这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了。雍正皇帝急得如坐针毡。一位五十多岁的干瘪老头对雍正说:“臣愿担任第三任江南海塘总督。”雍正皇帝一看,是太仆寺卿俞兆岳,就问:“你能在一年内筑好海塘吗?”俞兆岳说:“臣愿以脑袋担保。”俞兆岳担任过松江府海防同知,所以大家都叫他俞海防。他刚到任,就去海边察看,让随从买了几担砻糠,驾着小舟,把砻糠撒在潮水里。涨潮时,砻糠浮于水面,退潮时,砻糠就留落在海滩上。他简单而巧妙的办法,测出了海潮能到达的位置,确定了新建海塘的基线走向。接着他派人采购上好的青石、石灰、桐油、糯米,征集几万民工,拿糯米饭拌桐油浇裹上等青石,撮石灰合缝,筑起一条底宽三丈、高一丈,东至柘林,西至金山卫,共四十多里长的石塘。

沿海百姓屡遭风潮之苦,见俞海防办事踏实,日夜赶工,还没到冬至,全部海塘只剩下戚家墩到金山嘴一段三里的路未筑。

在这关键时刻,朝廷拨的筑塘经费却用完了。筑塘材料都等着用钱去买,筑塘民工以工代赈,虽不发饷银,但总得管饭。俞海防急忙写下奏折,派人火速上京请求增补经费。可是公差去了一个多月,既无经费下拨,又不见公差回来。好不容易把上京的公差盼回来了,谁想非但款子没请下来,还被人参了一本,说筑塘经费大部分被他贪污去了。

俞海防暗暗叫苦,心想:难道我要步周健大人的后尘吗?他独自迎着风雪来到海边,望着金山嘴到戚家墩这段三里路的缺口发愣……

俞海防一边走,一边想,不知不觉已来到金山嘴工地,见本来热热闹闹的工地上,只有三三两两的民工在挑土。一打听,才知道当地民工都到姓赵的大地主家交租去了。俞海防虽来这里的时间不长,但平时在与民工交谈中,知道这姓赵的地主平日里鱼肉乡里,为富不仁。他规定交租超过冬至关,一石要还一石三,交不出的,还要吃租米官司,不知多少佃农租户被他逼得家破人亡,所以当地百姓都对其恨之入骨,叫他赵石三。

俞海防扳扳指头一算,现在离冬至只有三天了,想是民工们怕赵家加租,所以没来上工。他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忽又转而一想,计上心来。

这时候,俞海防见一老一小两人,各挑着两筐稻谷在艰难地往前赶,就走上去问:“老大爷,你们这是到哪里去呀?”那老大爷说:“去赵家交租。”又指着小的说:“他爹病了,没法子。”俞海防接过小孩的担子说:“他年纪小,让我来帮他挑吧。”老者见俞海防穿着青衣小帽,与筑塘民工一般,而且和蔼可亲,就说:“那就谢谢你了。”又说:“您到了赵家,千万不要多说话,免得惹火烧身。”俞海防说:“那好吧,我一切听你的。”

俞海防跟着交租人群一起进了赵家大门,抬头见大门上方一块匾额,上书“九思堂”。院子里交租的人川流不息,一筐筐金黄色的稻谷,堆得没有插足之处。地主赵石三捧着水烟筒,高坐在大厅正中的太师椅上。家丁们正在把农民挑来的粮食往斛子里倒,衣衫褴褛的农民死盯着那只吃人的斛子发抖。原来,赵家量谷的斛子比别人家大一圈,家丁们在量谷时,又在斛子上面加了个满头,每斛最起码要多出十斤。

俞海防见了,连忙走上去用袖子把那个满头抚平了,嘴里还说:“这样做不对。”地主赵石三见这个陌生的干瘪老头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气得暴跳如雷:“来呀,快把他给我绑起来!”家丁们冲上去把俞海防五花大绑,又用一把三十斤重的大铁锁,把俞海防锁在独脚旗杆下。交租的人都惊呆了,俞海防却若无其事地哼起山歌来:“路不平哟,众人踩,理不公哟,众人评……”

天快黑了,赵石三与他的走狗们都花天酒地去了,那老农民偷偷跑到俞海防跟前,准备砸掉铁锁,救俞海防逃走。俞海防却摇了摇头,说:“不要救我,你给我去找支笔来。”那老人找来了支破笔,俞海防就在老者手心上写了几个字,并叫他马上去县衙击鼓鸣冤,如果县官问时,你就把手上的字给他看。

那老人救人心切,握紧拳头一口气跑到金山卫城里。知县老爷在睡梦中听到击鼓声,知道出了急事,立即起来升堂,只见老农民跪在堂前,忙问:“你有什么冤?”老农民举起双手说道:“请大老爷看我的手掌心。”县官一看,只见手心上写着“俞海防落难九思堂”,吓得屁滚尿流,忙问:“钦差大人现在哪里?”那老农民说:“什么钦差大人,是位五六十岁的老头。”县官说:“哎哟,那就是钦差大人俞海防呀!快说,他现在在哪里?”那老农民听说那老头是钦差大人俞海防,忙说:“被赵石三用铁锁锁在九思堂前的独脚旗杆下。”县官听了,连说:“糟了,糟了!”赶忙点齐三班衙役,打起灯笼火把,星夜赶往九思堂,把赵石三家围得水泄不通。

赵石三听到外面人嘶马叫,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忙披衣起身,出门一看,见是县官,便问:“大人深夜到此,不知有何贵干?”县官指着赵石三说:“你好大的胆,竟敢把钦差大人锁了,还不开锁认罪!”赵石三一听,犹如五雷击顶!连忙转身跪在俞海防面前,嘴里不住地说:“望大人恕罪,望大人饶命!”俞海防背靠着旗杆,闭目养神。知县见了,厉声对赵石三喝道:“还不快给钦差大人开锁!”赵石三如梦初醒,拿来钥匙亲自给俞海防开锁。俞海防对他不理不睬。知县急了,连忙说:“请钦差大人息怒,怪下官治理不严,如何处置,悉听大人吩咐。”俞海防说:“赵石三鱼肉乡民,捆绑钦差,罪该万死!愿责还是愿罚?”赵石三忙问:“愿责如何,愿罚又怎样?”俞海防说:“愿责,就满门抄斩。愿罚,就罚你筑三里海塘。”

“这……”赵石三想:满门抄斩,立地正法,落得个家破人亡;筑三里路海塘,虽然要损失万贯家财,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连忙说:“我愿罚,我愿罚。”俞海防这才让赵石三把这铁锁开了。赵石三哪里知道,这三里路海塘用上等青石,又用糯米桐油石灰合缝,费用大得惊人,一寸海塘一寸金!等海塘竣工,赵石三已成了沿街乞讨的乞丐。

俞海防筑海塘大功告成,带了两大箱子宝贝——一箱黄的,一箱白的,回京交差。有人见了,就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俞海防也不例外,最终还是捞了两箱宝贝。这事被赵石三知道了,连忙上京告御状。雍正皇帝勃然大怒,叫人把俞海防传上京殿。俞海防不慌不忙地把两箱宝贝扛来,当众打开看。那箱黄的不是黄金,是筑塘民工丢弃在工地上的破草鞋;那箱白的也不是银子,而是散落在工地上的破碎碗片……

俞海防筑的海塘,二百多年来,抗击了无数狂风恶浪的袭击,保卫着浦南数百万人民的安全。他筑海塘的事迹,也在人民心中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钦差雍正皇帝海塘
浅谈新时代古海塘文化面貌“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清代缘何热衷派遣钦差大臣
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
清代缘何热衷派遣钦差大臣
恼人的人数问题
雍正时期官吏任用与监察及其启示
雍正时期官吏任用与监察及其启示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
加拿大“钦差”检验员开赴食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