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幸福漫步校园(外一篇)

2009-04-01李明新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3期
关键词:铜像哈佛大学哈佛

李明新

也许太爱教育,也许太爱学生,我无时无刻不思考一个问题: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人生?无论是当下的童年和少年,还是不久的未来,以至他的一生。我们的教育将怎样影响一个人,陪伴人走过这宝贵的一程?

目睹当下我们的教育,尽管一些学校一直鼓起勇气改革前行,然而更多的现实却让我陷入焦虑——难道我们的教育就这样发展下去?难道我们的教育除了应付不完的考试,除了堆积如山的作业,就没有令学生振奋的课程?现代教育是一种真实的教育,还是一张虚假的面孔?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校一边喊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口号,一边却让学生在学海中苦苦挣扎,在考山上拼命爬行?

我一直畅想着这样一种学校教育:教师和学生都愉快地生活在校园,这里充满友爱和尊重,每个人都自信地学习、活动、工作,每个人都憧憬着未来的前程。学校让每个人享受着人类的文明,而且点燃了学生创造新生活的火种!

今天,当我行走在美国加州天普中学的校园里、教室中,我仿佛就徜徉在这样一种幸福之中。

艺术教室里飞出充满活力的歌声,少男少女载歌载舞,青春的生命在韵律间涌动;排练室里,上百个小提琴手神情专注,和谐地奏响轻柔的乐声;制图室里,许多学生在精心绘制别墅图纸和衬衫图案,亮丽的色彩仿佛他们靓丽的生命;手工车间中,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有的专心于车床零件,有的制作木器桌凳,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在动手中展示综合的才能;步入体育馆,这里会让你感受到中学生的朝气蓬勃,篮球队员的呐喊,羽毛球队员的身影,令你顿时热血沸腾……

不要认为这是点缀,这是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程。从学生自信的歌声里,从学生们友爱的微笑中,从他们健壮的体格上,从他们陈列的作品中,你完全可以肯定地说:“一切都没有欺骗我的眼睛。”

来到数学、语文教室,这里也别有一番“风景”:小组学习,自由讨论,师生互动,自然生成。你听不到对学生的呵斥,你也见不到教师的“表演”,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气氛是那样的平和、轻松。

我徜徉在校园中,教育的幸福也仿佛随我一起漫步:它还来到碧波荡漾的游泳池畔,它还来到情趣无限的陶艺室里;它曾在手工绘制地图的小组前逗留,它也曾在学生帮助中心小憩暂停。我感慨:这里的学生是幸运的,他们真的在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人类的文明。

其实,天普中学并非美国和加州最好的中学,美国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我也并非是崇洋媚外的教育者。我只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人发展的立场来审视当下的教育现实。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本来是整体观的,辩证地思考本来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破坏了我们的整体思维和崇高的价值追求。许多看似合理的口号,实际隐含着巨大的危险和危机。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多么蛊惑人心啊!于是,家长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短跑的健将”,从幼儿园开始,系统知识的学习重压让孩子已经不再期盼美好的学校生活——那分明不是天堂,而是牢笼。我要质疑:“人生是短跑还是长跑?如果人生是长跑,为什么一定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还要质疑:“人生长跑,需要的难道只是知识?难道不需要美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强壮的身体?”我更要质疑:“为什么人生一定是一场你输我赢的长跑,而不是相互关爱、边走边唱的旅程?”谁都知道,即便是长跑,也需要科学的呼吸,需要长久的耐力。如果你承认我们的基础教育实际关注的是人的一生的成长与幸福,那么,它给与孩子的正是“科学的呼吸方法”、“长久的运动耐力”和“永不放弃的信念品质”。我想,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考虑的是“不要让学生倒在人生的半途”,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追求的价值是:“让每一个学生自信地成长和生活!”

还听到许多家长、教师常常挂在口头的金玉良言:“要让孩子多吃苦!学习本来就是苦的!学海无涯苦做舟,梅花香自苦寒来嘛!现在的孩子太享福了,他们缺少的是吃苦的精神!”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中国人怎么那么对“苦”情有独钟?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几千年“苦”怕了,又“苦”出了甜头。苦难的生活中,我们通过“苦读寒窗”来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在我们的思维中,只有“苦尽”才能“甘来”。这种思维方式甚至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当然,这种方式的确有一定的哲理,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问题在于,我们把它极端化了,我们把苦与乐对立起来。其实,我们的先人早已告诉我们“苦中有乐”的道理。然而,当我们把“苦”推向极端后,“乐”已经荡然无存。我坚信自己的教育信条:“学习是艰苦的,但学习不应该是痛苦的。学生不能躺在生活的温床上懒睡享福,但学生一定要在现代教育中感受人类文明的幸福。”当学生厌烦地坐在教室中的时候,当学生麻木地应付考试的时候,当学生毕业时撕毁书本高呼“获得解放”的时候,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恐怕比他们更痛苦!

我漫步在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不能不产生如此多的感慨。美国的教育自有他们的问题,但,我们不该以此为由而满心欢喜,更不该在“问题”面前麻木不仁。

我知道,我们的教育之路还很艰辛,还很漫长。但是,太多的犹豫、无奈和彷徨无法为我们带来破解谜题的捷径,我们必须在探索中走出一条成功的、适合我们国情的现代教育之路。

走出天普中学的时候,已近正午,太阳无比的灿烂,校园到处洒满阳光。于是,我在阳光下开始梦想:什么时候,让幸福的教育能够自由、轻松、快乐地漫步在我们每一所校园,让教育的幸福能够回到老师、学生的身边……

我看到,同行的团员们一次次地举起照相机,把美丽的中学留在镜头里;我清楚,留在他们心中的不只是生动的教育场景,和我一样,还有一个个美好的教育梦想。

伫立在哈佛铜像前

我们拜访哈佛大学的日子正值感恩节,这使拜访活动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剑桥城里静悄悄。

感恩节把整个哈佛大学交给了我们。

寂静的校园里,红楼与灰楼错落有致地矗立着,因为有了草坪的衬托和灰色楼宇的点缀,“哈佛红”显得更加凝重。典雅的欧洲建筑和回荡的浑厚钟声,使校园充满浓郁的古老大学的味道。高大的树木伫立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这所大学静静的守护者。我们没有见到一个学生,只有顽皮的小松鼠睁大好奇的眼睛,追看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人。

我们本来就已心存敬仰。此时,偌大的校园又这般寂静,仿佛哈佛大学在审视我们这些来自东方的教育者。顿时,人人更是神情庄严。

轻声漫步,我们来到哈佛铜像前,瞻仰这位31岁的教授。他正襟危坐。虽然右腿膝盖上放着一本书,然而目光却直视前方,那深邃的目光充满历史的期待。

伫立在铜像前,历史的帷幕在我们眼前打开。当年,五月花号冲破惊涛骇浪,疲惫地停靠在波士顿的海湾,一群欧洲清教徒开始了艰苦的移民生活。尽管移民的生活无比艰辛,但是,他们丝毫没有放弃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一直梦想创办一所高品质的大学,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教育才能使他们的理想延续,只有教育才能使他们开垦的这块处女地更快地迎来文明的曙光。1636年,马萨诸塞海湾议会通过决议,拨款400英镑租下校舍,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年轻牧师约翰·哈佛,来到美洲后不久也投入创办大学的事业之中。1638年,这位哈佛先生英年早逝,因肺病离开了他热爱的学院与追求的事业。临终前,他将自己的几百本图书和七百多英镑的财产捐献给学院,这是学院成立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捐款。1639年,当地议会通过决议,为纪念办学经费的主要捐赠者约翰·哈佛先生,把这所学校改名为“哈佛学院”。

如果单单看捐赠的物款,那么,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但是,如果我们跨越时光的隧道,置身那样一个时代,哈佛先生的所作所为又的确称得上是一次感人肺腑的壮举!我想,人们的敬仰,不止为那宝贵的图书与捐款,更是为哈佛先生以及他所代表的一辈先人所认识到的教育兴邦的远见卓识!美利坚的人民真应该永远感谢哈佛,感谢那个时代为筹建学院而努力的人们,正是他们在开创事业上的这种执着精神深深感动、并激励带动了许许多多支持教育的人,才使这所学院在查尔斯河畔得以生存、发展、壮大与辉煌,才使得今天的美国拥有了这样一所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

其实,从古至今,东方西方,无论哪一位教育大师,他们都具有远见的目光、执着的追求与奉献的精神!我们这些今天的教育者,真该从中悟出做人做事的真谛。

伫立在铜像前,倾听“三个铜像谎言”的故事,更使我感慨万千。第一个谎言是铜像的外形名不符实。据说,1883年,学校的董事会要给哈佛立一个铜像,但哈佛先生生前并未留下照片或画像。雕塑家就在那时的学生中挑出一个,以那个学生为模特,换上17世纪清教徒的服饰,于1884年完成铜像的浇铸。第二个谎言是把“捐赠人”约翰·哈佛错刻成了“创办人”。第三个谎言是把哈佛大学的建校时间“1636年”错刻成了“1638年”。这比建校的实际时间晚了两年。这些“错误”本来已经很让人费解,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尊错误百出的塑像居然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稳坐了一百多年!

一百多年啊!我不能不感慨“哈佛”的胸怀!用我们常人的思维,如果没有哈佛的画像,那么,绝不能用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替代一位杰出的圣人。雕塑家一定会通过想象,再造一个“高大全”式的“金身”,否则,就是对“圣人”的大不敬。至于称谓和时间上的错误,也一定要磨掉重刻,绝不可让后人耻笑。可是,“哈佛”并没有这样思维,不论是当时还是以后,再没有想过推倒重来,而是把这样一种“错误”容纳下来,直至成为哈佛大学的一部分,成为哈佛大学的一个符号。至于个中缘由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倒觉得这种胸怀实际上是“哈佛”的一种大智慧。我们可以想象,塑像与真人之像相差多远,并不是人们所关注的,人们关注的永远是哈佛的理想、精神与信念。注重内在品质,而不追求外在之形,不正是哈佛大学的存在哲学吗?再者,用“学生”之像代表“师尊”之像,赋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育理想,难道不是哈佛先生所期待的吗?至于称谓和时间上的错误,也许“哈佛”曾经这样想:就让它永远存在吧,因为这是个真实的错误,尊重事实,就是尊重历史,“哈佛”不怕错误,就怕不尊重历史。这也许是我个人的臆想,但是,我以为这符合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因为,人们都知道哈佛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也正是尊重真理的重要反映。

伫立在铜像前,举头仰望可敬的哈佛先生,我由衷地赞美他和这所他永远凝望的大学!

此时,校园更加寂静,我和哈佛都在沉思。我们沉思历史,沉思当下,沉思未来……

作者系北京小学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喜欢

铜像哈佛大学哈佛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理想
无畏少女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讲堂里的狗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
哈佛的学生不快乐
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