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研究

2009-04-01未江涛姚胜安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

未江涛 姚胜安

摘 要:城市中心区处于城市的核心地带,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引领优势。目前,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渐突出。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思路,在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布局的集群化,服务产业的现代化和服务领域的高增值化。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对策,一是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二是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三是正确对待“退二进三”政策;四是加强环境建设。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9)02-0073-03

国内外对城市中心区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观点。美国社会学家伯古斯(E.W.Buogess)在研究芝加哥的城市空间结构时,把城市结构按照圈层进行划分,由内向外依次为中心商务区(CBD)、过渡地带、工人住宅区、高级公寓住宅区、通勤区,并指出中心商务区就是城市中心区。英国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就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出发,把城市的中心城区称作城市中心区。国内学者宋文新则提出城市中心区应该是城市的经济中心区,是城市的主要经济活动区,该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土地产出率最高、人口最密集、活动最频繁,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特征[1]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城市中心区的内涵界定存在不同的阐述,但本质特征都是一致的,即城市中心区在地理位置上应该处于城市的核心地带,在经济发展上应该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该具有引领优势。

一、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

(一)城市中心区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心区的职能高度集中,产业和要素不断向中心区聚集。但是规模的过度扩张使得中心区的核心优势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不断困扰着中心区的可持续发展。巴黎市中心区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战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巴黎市中心区由于具备相对优越的投资和宜居环境,产业和人口迅速增加。当聚集规模超过中心区的可承受力后,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发生[2]。上海市中心区早期把“生产中心”作为上海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心区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得到了急剧膨胀,并带动了相关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向中心区,导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心区人口密度达到惊人的程度[3]。人口过度膨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上海市中心区的发展。

(二)城市中心区面临“空心化”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郊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上交通设施的日益发达,郊区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心区产生一种“稀释效应”,直接导致中心区的产业和要素不断向郊区迁移。当产业与要素迁移达到一定规模后,中心区便失去了规模经济效应,存量产业和增量产业都将向郊区迁移。上海市中心区早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使一部分居民外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区人口密度过高的压力,但以零售业为主的一般服务业也逐渐外迁。巴黎市政府在实施工业分散政策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巴黎市中心区工业结构高度聚集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随着工业部门的不断外迁,中心区的税收来源逐渐萎缩,财政收入不断减少,导致了城市建设滞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心区的产业和人口同步发生了外迁。

二、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思路

(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根据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研究结论可知,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大,并成为现代社会中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的产业部门[4]。因此,衡量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是否高级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的高低。根据我们对国内外部分城市中心区的研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都在努力扩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这一点可以通过广州市中心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得到验证。2006年广州市中心区二三产业产值构成比重为20.16∶79.39,相比较2001年的二三产业产值构成比重而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了4.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了6-51个百分点。因此,城市中心区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呈现高级化趋势。

(二)产业布局的集群化。产业集群化是以某一特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高度聚集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大量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既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展开多种形式的相互合作,形成紧密分工合作的产业活动集群体[5]。但是早期的城市中心区产业布局比较分散化,导致生产规模小型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化、生产效率低下的局面。特别是产业布局的无序性造成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影响了城市中心区资源的最优配置。按照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发展应以产业互补为原则,形成符合各自优势的产业集群。城市中心区产业布局的集群化不仅有利于土地的集中利用,而且有利于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中心区产业布局将会向着科技园、商圈、商务中心等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三)服务产业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中,服务业部门的从业人数逐渐上升,城市功能也从原来的物质生产中心逐渐向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管理中心和科教中心转变。通过对国内外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流方向,即以社会服务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比重逐渐降低,以金融保险、房地产、会展、物流等现代性的生产服务业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著名学者李江帆教授(2003)对此指出,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和传统服务业比重的下降是第三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一种格局。

(四)服务领域的高增值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渐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为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第三产业内部的服务业也加快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行业转换,其中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产业高附加值化的重要助推器。生产服务业主要包括从实物产品生产领域分化出来的产品研发、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服务营销、物流配送等领域;生活服务业主要包括休闲娱乐、现代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城市中心区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将形成以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另外,在城市中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下,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行业附加值还会不断得到提升。因此,服务领域的高增值化将成为城市中心区未来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三、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城市中心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时,政府必须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扶持中心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把现代服务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心区被分割为隶属于不同行政管辖的区域,致使各区域间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缺乏充分的协调性,区域间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程度的趋同现象,在某些产业和行业方面甚至形成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为了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驻本区域,各区域之间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展开大比拼。区域中的一些企业也为了寻求更为有利的条件,在各区域之间不断地流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逃税现象的发生。因此,政府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特别是加强区域间政府制定产业结构政策的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心区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

(二)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的调节要求。首先,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资源要素和产业为了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必然会在中心区与外围区域之间进行不断地流动。当中心区资源要素和产业过度集聚,并超过一定的“度”时,由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现象就会转化为规模不经济现象,资源要素和产业便会离开城市中心区,寻求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随着产业的逐渐外迁,中心区高度集聚的人口也会随之外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超负荷运转压力。其次,城市中心区的产业在进行空间布局时,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的调节要求,在级差地租的影响下,根据地均产值的高低和产品附加值的高低,决定不同产业的合理布局。地均产值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应该继续留在中心区,而占地面积大、地均产值低、产品附加值低的传统制造业应该实施外迁。第三,对于那些长期以来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业、金融保险、证券、电讯等行业,应该逐渐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必须正确对待“退二进三”政策。目前,国内外城市中心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往往采取“退二进三”等相关政策,例如,上海市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提出了“退二进三”以及“存量调整与增量合理布局相结合”的产业政策,对上海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巴黎市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也制定了“工业分散”的政策,通过工业的外迁实现巴黎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这种“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城市中心区早期的产业结构置换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心区通过空间置换,为引进现代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在工业外迁过程中,绝对不能搞“一刀切”的政策,而应该根据行业的具体特点区别对待。对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可以采取“园区集聚”的方式,通过迁入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对于那些轻工业行业,例如时装加工、室内装修等行业应该有选择地留在中心区,通过行业自身的优化升级获得发展。因此,在实施“退二进三”政策时,应该具体行业具体对待,适当地发展一批都市型工业,而不能盲目地实施外迁。

(四)加强中心区环境建设。目前,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一般是打造现代化的“中央商务区”,对中心区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完成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如何加强中心区的环境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总部企业进驻中心区,实现中心区商务圈的形成。首先,应继续实施产业的空间置换政策,将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外迁,为中心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修建各种主题公园和标志性建筑,并增加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为中心区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第三,应加强中心区的软环境建设,通过改善办公网络环境、减少外部交易成本等一系列措施,为中心区的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宋文新.城市中心区结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朱晓龙,王洪辉.巴黎工业结构演变及特点[J].国外城市规划,2004,(5).

[3]张水清,杜德斌.上海中心城区职能转移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1,(6).

[4]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刘曰波,魏津瑜.产业集群理论——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过程中的应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11).

[责任编辑:段志超]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城乡收入差距多重并发因果分析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邢台乡镇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