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寄居

2009-03-31王雪峰

扬子江 2009年2期
关键词:张建华图式山水画

王雪峰

张建华,1965年生,江苏高邮人。1985年进修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198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江山行画家组秘书长。作品多次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央组织部办公大楼、中央军委八一大楼、中央办公厅、中国美术家协会、军事博物馆等收藏。《美术》、《国画家》、《中国画》、《美术界》、《书与画》、《收藏界》等杂志专题介绍。出版有《张建华画集》、《张建华山水画精选》。

入选全国美展作品

1993年作品《江河漂流》入选“全国第三届体育美展”,《似水流年》入选“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作品展览”,1994年《静谧的风》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远方》入选“第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展览”,1997年《砥柱》入选“庆祝建军70周年全国美展”,《绿色的梦》入选“全国中国人物画作品展览”,1998年《岁月》入选“第四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展览”,《红土情》入选“抗洪精神赞全国美展”,2002年《大野苍茫》入选“纪念建军75周年全国美展”,2004年《溪山幽居》入选“首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铁骨苍龙》入选“绿色时空 解放军美术精品大展”,2005年《梦回湘西》入选“第二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铁骨苍龙》入选“200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2006年《唐人诗意》入选“黄河壶口赞中国画提名展”,2007年《穿越》入选“2007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

主要获奖:

1991年作品《坚贞不屈》获“全军美术创作展”一等奖,1993年《江河漂流》获“第二届江苏省体育美展”优秀奖(最高奖)、《幽山绿春》获全国“93中国画大展”银奖,1997年《船》获文化部“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优秀奖,1998年《岁月》获“江苏省首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最高奖),《沂蒙山秋》获“江苏省首届山水画展览”铜奖,1999年《绿色的梦》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绿色的梦》获“南京军区第三届‘前线文艺奖”一等奖,2000年《岁月》获“江苏省七彩世纪中国画大展”铜奖,2001年《夏夜•东山岛》获“江苏省第二届山水画展览”金奖,《铁骨苍龙》获文化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06年《秀水山庄》获“走进张家界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2006年 被江苏省文联表彰为“江苏省优秀青年美术家”。2007年 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江苏优秀中青年美术家拔尖人才”、2007年 参加江苏省文化厅组织的“江苏名家万里写生活动”。

大约在2002年,我还在南师读研究生的时候,和几个同学到湘西写生,在凤凰古镇,沱江岸边的蓝印花布坊里偶遇了正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江山行”采风活动的青年画家张建华,他精彩的速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次相逢,已是我毕业之后来到省美协工作了,在和张建华的交往中对他逐渐熟悉起来,也使我更多的关注到他的绘画。我对画家的认识,往往将其形象和他的绘画图式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画为心声”,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流露出画家的内心的真实和其人的品位,透过图式之中的某种信息成为解读画家内心世界的路径。我对于张建华的深入了解,也正是建立于对其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之中。

张建华的绘画图式的来源,得益于其生活、学习的历炼,其出生于充满文化积淀的古城高邮,家乡的文化气息和秀美的水乡风景成为他艺术生命和绘画内涵的基点,在他的山水作品的图式中,我们随处可见这种天生的来自水乡的灵性。十八岁之后,张建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经历了军艺和民族大学的系统美术专业学习之后,使他在绘画艺术中解决了“技”的问题,并擅长于人物和山水题材。和大多数军旅画家一样,表现军旅生活和体现军人责任感这一类主题性的作品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题材。凭着他的悟性和才气,他的绘画作品逐渐开始在全国、全军各项美术比赛中频频获奖,他的绘画语言和审美特色也逐渐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张建华良好的悟性和艺术天赋也是他图式的形成的重要原因,其在绘画艺术上天分极高,他善于抓住绘画艺术发展的脉搏,而且紧跟这种时代脉搏的节奏,寻找出一种适合受众普遍阅读的视觉方式,并将自己的心境和格调融入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张建华是善于学习的,他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机智的,不是一味的摹古,或者是对时代流行的跟风,而是一种巧妙地借力,他善于将古今中外一切能为之所用的合理因素皆吸收到图式的创造中去,并博采众长,化古为今,融为己有,这便是张建华的过人之处,他的绘画中充满了聪明之气和时代气息。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是最善于寄托和表达文人情致的,魏晋时期,宗炳提出了“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将所见到的名山好景画出来,再挂到卧室里进行“卧游”,进而“澄怀观道”,从而使文人的内心之“道”通过山水得以印证而达到精神的自由和审美的愉悦,这便是山水画成为文人乐此不疲反复表现的题材原因。在由人物题材转向山水题材的过程中,张建华也实现了由“技”入“道”的转变,进入了人生和艺术新的境地。以生活的积累和对艺术的悟性融入其山水画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个人审美风格。最主要体现在水墨山水的形式之美和意境美的开拓两个方面。

首先,张建华山水画注重形式美感的开拓,在当今消费社会的语境中,传统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已经逐步发生转换,绘画的形式之美逐步被强化。张建华是一个擅长运用形式美法则的高手,他的山水画中充满了“虚实”、“疏密”、“阴阳”、“高底”等等形式之美的运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对画面中的“虚”和“实”的高超的处理,绘画的形式之中,“虚”和“实”是一对形式美的范畴,画面之中虚实处理得如何是区别画家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法,往往画实处容易,而画虚处难。虚和实处理又必须恰到好处,否则,过实则过于呆板,使气息机滞,过虚则缺少骨力。从张建华在水墨山水中的“虚”、“实”处理,可以看出他的才气和控制画面的能力,其在整个画面中,通常以亭轩人物为画眼,以墨线实笔勾勒,其他部分以彩墨渲染,突出了主体,并以墨线写出树木相间其中。在画面局部山体表现中的主要部位以墨线勾皴,而在它部位则以水墨渲染。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增加了画面的气息灵动。在“虚”处理中,张建华擅长用水,大面积的水墨表现中既概括又整体,在墨色氤氲中营造了山色空蒙的意境。

《幽林染翠图》 张建华 纸本水墨 68cm×132cm 2005年

《春江花朝秋月夜》 张建华 纸本水墨 68cm×132cm 2005年

张建华作为一个军旅画家先求学于北京,后又生活于南京,并有水乡地气的润泽,其山水图式中的审美倾向则既有北方山水的雄强大气,又有南方山水的温润灵秀。一个画家最重要的是心中境界的开拓,而心境的开拓需走万里路,得造化之蒙养,张建华游历于南北,并得军队熔炉之锻炼,则是上天对他的恩赐和垂青,其将造化和人生的启示融合南北审美因素并化为已意,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内涵和绘画图式。

其次,张建华山水画中追求诗画意境的开拓,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诗画的结合,从王维开始就开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融合的意境,正所谓“诗是无声画,画是无声诗。”诗画融合的意境一直是山水画家的审美追求。张建华的山水画在形式美感上的开拓,在虚实相生之间表达了诗意的倾向。尤其是其所表达的诗意画系列,其所造境,山泉楼阁、云气袅绕、幽泉飞瀑、曲径通幽,正是其精神家园的栖居所在。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中,通过阅读张建华的山水画中却能找到一方幽静诗意去处,让人的灵魂和浮躁心态得以净化。艺术的存在,其终极目的是引导人走向精神的自由,绘画艺术亦是如此,张建华通过他不断的努力和实践,以其智慧和勤奋开拓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诗意山水,他的图式是轻松、自由的,这种轻松和自由可以通过图式的阅读而直入其所表现的诗意般的山水意境。

张建华是一个积极参与生活的人,他和他的画友们所举办的“江山行”活动,如今在美术界已是影响日甚。在壮游江山和积极参与之中,张建华的绘画艺术也日渐精湛,我相信,他的艺术实践也必将成为当代画坛精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张建华图式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Square grid pattern with direction-selective surface discharges in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张建华·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讲台
张建华:打造健康产业新模式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