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汽车最后谢幕

2009-03-29杨继伟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15期
关键词:阿斯顿劳斯莱斯英国政府

杨继伟

随着陆虎、捷豹品牌出售给印度塔塔,“英国车”这一概念即将消亡。

不久之后,英国的瑰宝陆虎、捷豹汽车品牌将会裹着印度纱丽示人。尽管还没最终坐到签署协议的谈判桌前,但福特汽车公司已经专注于将捷豹和陆虎品牌打包出售给印度塔塔汽车公司了。

“汽车教父”的终结

如果不是上汽购得罗孚技术、上汽一南汽合并等等这一系列震动车坛的事件,我们或许永远也不会对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国家有过多的好奇,毕竟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宾利、劳斯莱斯等等这些英国汽车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开创于1904年的罗孚(又称陆虎)集团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处于汽车工业的中心位置,在业界更是有着“教父”之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罗孚在整个欧洲的销量就超过了当初奔驰一倍。然而今天,当人们谈论起罗孚之时,更多却是对这最后一家纯粹英国血统的汽车企业,最终仍难逃破产命运的感慨。

1948年,罗孚带来了第一款真正战后设计的汽车,二战中的技术积累一下子都被用到这款车上。也正是在这一年,罗孚在60型轿车的基础上增加了4轮驱动和多功能车身,这就是世界闻名的越野车品牌——路虎的第一辆车。

为罗孚赢来真正辉煌的,是1958年上市的P5型车,这是罗孚第一辆拥有整体车身的轿车。在当时更成为英国人显示身份的象征,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撒切尔夫人,以及英国女王都把这款车作为他们的私人用车。

随着1967年P5车型把罗孚品牌推向最高峰,衰落的年代紧接着就到来了。为了应对严峻的形势,英国的汽车厂开始走向联合。1968年,利兰(Leyland)汽车集团成立。在利兰集团中,罗孚、凯旋和捷豹合并。而此时,英国政府为了支持国内汽车企业。开始实行减税促进消费的政策,但这却是对英国汽车工业最致命的一击。衰落的英国汽车满足不了消费者猛增的消费需求,价廉物美的日本车却乘机蜂拥而入。

1977年,为了挽救利兰公司,利兰开始与日本的本田合作,在英国生产本田汽车。

利兰和日本人的合作,本意是想依靠经济型轿车的制造迅速崛起,但事与愿违,这个做法让他们丢掉了英国汽车的最后一张王牌——品牌。1986年,利兰公司卖掉旗下诸多子公司,比如捷豹,罗孚也被英国航空买下,所有出品的新车都可以使用罗孚(Rover)标识,罗孚的品牌价值由此大打折扣,曾经的女王座驾变成了随处可见的经济型轿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罗孚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从英国政府到公司管理层直至工会,都无不把挽救该公司的希望寄托于与上汽的合资成功上面。与上汽谈判中断后,英国政府取消了原先答应给予该公司1亿英镑的贷款承诺,致使公司财务枯竭而彻底断炊,不得不由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担负起对它的破产管理。

没落的英国贵族

然而,不仅是罗孚,英国其他的汽车品牌,包括劳斯莱斯和宾利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命运,这似乎已经成为了英国汽车工业无法改变的命数。

1907年,劳斯莱斯推出了噪音极低、行驶起来像幽灵一样的高级轿车,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幻影”,后来,劳斯莱斯成为各国元首、皇室、贵族必备的“座骑”,劳斯莱斯身价倍增,最终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贵族品牌。

20世纪80年代开始,劳斯莱斯开始受其品牌定位所累,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抱定了为上流社会少数人服务的宗旨,但这种非现代的经营方式却吓跑了不少购车人,即使是1990年劳斯莱斯汽车销售最好的年份,也不过只有3000多辆。

1991年至1992年,英美经济遇到困难,加上政府征收奢侈税,劳斯莱斯汽车的销量更是锐减,公司亏损高达1.1亿英镑,并从此挣扎于困境之中无法脱身。1998年3月,劳斯莱斯的母公司英国维克斯集团宣布以7亿美元的价格,将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和宾利汽车公司出售给德国大众。但是,作为劳斯莱斯汽车发动机和其他配件的主要供应商,宝马公司扬言,如果大众公司赢得这笔交易,它将在12个月后中止供货协议。

在这场品牌争夺大战中,英国最顶级的豪华轿车品牌变成为两家德国车厂角逐的武器。

不仅是豪华车,英国的跑车也经历了失落的命运。其中尤以阿斯顿·马丁和捷豹为代表。

阿斯顿·马丁一直都是充满传奇的公司,一提到阿斯顿·马丁,人们就会想到007的传奇故事。

建于1913年的阿斯顿·马丁,原是英国豪华轿车、跑车生产厂。公司几乎从来没有赚钱,业绩不佳被反复转卖,不断靠大财团支持,但是它就是从不生产大众化的廉价汽车、且产量不高。作为典型的英国车,它总是带有保守和固执的绅士风格。在英国汽车排行榜上,阿斯顿·马丁历来都紧随劳斯莱斯和宾利之后,即使是最便宜的阿斯顿·马丁DB7,国际市场价格也不低于13万美元。

“手工+奢华”,这是英国豪华车的特点,在这个知道如何恪守传统,如何在“凝止的文化中找出韵味”的贵族国家里,保守主义造成了英国车无人能及的王者地位,另一方面也成为英国汽车工业衰落的最直接原因。

受困经济政策

事实上,英国汽车工业的起点很高,同时期的德国、法国、日本……还只是一片废墟。然而,英国汽车工业的后劲明显不足。1955年,英国汽车产量就已达到124万辆,但到了1968年,英国的汽车产量却只有222万辆。反观白手起家的日本,在1963年到1968年的5年间内,汽车产量却从当初的100万辆猛增到400万辆。

英国汽车工业衰落的原因,公认的矛头都指向了英国政府,业界普遍认为,正是因为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造成了本国汽车产业的无利可图。

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实施“保姆式的”汽车工业政策,对本国汽车工业实行关税保护,这一原因导致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努力多次受挫。最终,英国政府做出妥协,取消了关税壁垒,在政府保护大伞下多年享受安逸的英国汽车工业,不得不面临外国产品的直接竞争。

英国汽车厂家因为摸不准国内需求的脉搏,都不敢贸然提高产量,以1961年为例,英国汽车厂的生产能力本是300万辆,但当年实际只生产了100万辆。

在英国汽车转向出口的时候,英国政府却在60年代末出台保护英镑的政策,英国汽车出口变得无利可图。1980年代开始实行的削减税收拉动消费政策,恰恰又让外来的日系和美系车商捞足了利润,英国自有品牌陷入了亏损的泥潭。

猜你喜欢

阿斯顿劳斯莱斯英国政府
劳斯莱斯“闪灵”
英国政府拨款3 200万英镑用于抽水蓄能项目
阿斯顿·马丁DBX
劳斯莱斯幻影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有一种底气十足叫劳斯莱斯
英国政府整顿尖锐款“指尖陀螺”,eBay表示会移除
阿斯顿·马丁Vulcan
阿斯顿·马丁DB9 GT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