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盾笔下鲁迅精神

2009-03-27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2期
关键词:呐喊茅盾鲁迅

刘 倩

摘 要:茅盾的《读〈呐喊〉》及时、中肯地对《呐喊》进行了评论。他肯定了《狂人日记》反封建、反礼教的“总宣言”的历史地位,肯定了通过阿Q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最重要的是揭示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肯定了鲁迅在形式上的探索,肯定了鲁迅小说对青年的影响。

关键词:茅盾 鲁迅 《呐喊》 《读〈呐喊〉》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领域中一位久负盛名的批评家,虽然茅盾的批评理论出现过倾斜与失重,但对于具体的作家作品,茅盾的评说往往又是最公正中肯的。其中,他的《读〈呐喊〉》就为中国现代批评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五四”时期,茅盾对新文坛诸多创作中倾注最多热情的就是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可以说在‘五四文学前驱和后来的鲁迅研究者中,茅盾是跟踪阅读鲁迅并且毕生研究鲁迅的第一人和唯一的作家兼理论批评家。”[1]在此之前,茅盾就写过三篇关于鲁迅文章的评论,他对鲁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可以说茅盾是怀着崇拜之心看鲁迅的,到1923年茅盾完成了《读〈呐喊〉》,更是对鲁迅作了宏观考察和综合评价。

一、揭示了鲁迅小说的思想深刻性

英国文学批评家阿诺德指出:“批评的任务是……创造出一个纯正和新鲜的思想的潮流。”[2]茅盾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价值目标和文化使命进行文学批评的。茅盾把《呐喊》放在《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的背景上考察鲁迅的创作,指出《呐喊》“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传统的旧礼教,在这里受到了最刻薄的攻击,蒙上了‘吃人的罪名了。”茅盾曾说过:“自来一种新思想发生,一定先靠文学作先锋队,借文学的描写手段和批评手段去‘发聋振聩。”[3]茅盾之所以选择鲁迅的文章作为文学批评尝试的开端,正是因为鲁迅对传统社会的猛烈批判,是以其思想的深刻性为特征的。茅盾高度评价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的深刻描写:“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是怎样叫人短气呀!乐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乎故意刻薄“神圣的革命”,但是谁曾亲身在“县里”遇到这大事的,一定觉得《阿Q正传》里的描写是写实的。我们现在看了这里的七八两章,大概会仿佛醒悟似的指导十二年来政乱的根因吧!作为辛亥革命的见证者,茅盾对此深有体会,他在阿Q的身上挖掘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本质原因,看到了这篇小说思想上的深刻内涵,使读者对阿Q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在对“阿Q相”的分析中,茅盾指出: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而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通的弱点来了。茅盾将阿Q这个典型上升到中华民族,对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披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肯定了鲁迅在形式上的探索

茅盾指出“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他还引用丹麦大批评家布兰兑斯的话支持自己对鲁迅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出的创新精神的评价,认为这是天才、勇气与灵感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有要求被承认的权利”。的确,在现代文坛中被称为“文体家”的作家屈指可数,鲁迅当之无愧地排在了最前面。这一评论是卓有见地的,鲁迅的小说,就结构而言,有横截面的如《孔乙己》《风波》等,由纵剖面的如《祝福》、《孤独者》等,还有别开生面的双线交织并进的如《药》;就描写人物而言,更多的是着力于鲜明个性的刻画如《阿Q正传》、《离婚》等,但也有奇妙的群像描写如《示众》;就叙事角度而言,有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的如《在酒楼上》等,有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如《明天》等;就体式而言,有日记体的如《狂人日记》,有评论体的如《伤逝》,还有对话体的如《头发的故事》。正如茅盾所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在鲁迅“新形式”的启发下,茅盾本人也对文体的创新作了尝试。他开创了全体小说,代表作《腐蚀》长期以来在此类小说中未被超越;开创了片段集锦式小说,例如长篇巨著《虹》就是从纵向角度叙述故事。对于中短篇的创作,茅盾开创了三部曲的形式,并在叙事视角上进一步创新。可以说茅盾较早有了对文体的自觉意识。在对鲁迅的研究中,茅盾已经很明确地意识到鲁迅对新文学的开拓作用,他把鲁迅当作文坛的一面旗帜来看。在《读〈呐喊〉》中,茅盾涉及到典型问题、艺术的形式和技巧问题,这本身对新文学的创作提高,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三、肯定了鲁迅小说对青年的影响

茅盾说过“文学的职务及在以指示人生向更美善的将来这个目的属于现实人生的如实表现中,亦无不可”[4]。由此可见,茅盾强调文学对于人生的指导作用,在《读〈呐喊〉》中,这种指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青年的影响上。茅盾指出:“至于在青年方面,《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对于‘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读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前文已提到茅盾肯定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他的思想为广大青年指引了方向。而鲁迅向来寄希望于青年,虽然受过青年的背叛,但仍然支持、鼓舞青年不断前进。鲁迅曾大声疾呼:“我们要活过来,首先就须由青年们不再说孔子、孟子和韩愈柳宗元们的话。”[5]青年们应该先将无声的中国变成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进,并且郑重宣布:“我早就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社会、文明,都毫不惧惮地加以批评。”鲁迅小说中对国民性的探讨,对人性的揭示等都引发了青年深刻的思考。而许多直接或间接受过鲁迅影响的青年作家继承了鲁迅小说的主题,融入自己的创作。不少青年作家,如沙汀、艾芜、张天翼、周文、尚钺等,在鲁迅的直接帮助下逐渐走出困境,创作上出现了新的局面。又如受过鲁迅指导的柔石,他的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写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个母亲为生存而为别人生儿子的畸形生活,反映了食不果腹的年代里,人格、伦理的无法健全,在这里作者对人性作了更深刻的思考。正是鲁迅对体裁的发掘,对形式的开拓,为青年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

结语

茅盾是鲁迅的同时代人,他们在“五四”时期曾一同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并肩战斗于上海左翼文坛,是亲密的同志和战友。茅盾具有漫长的革命经历和精湛的社会科学理论素养,复有广博的中外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批评与创作实践,这正是他能真正懂得鲁迅并做出一系列精辟论断的根本缘由。茅盾的《读〈呐喊〉》表现了他对鲁迅的政治方向、文学方向与艺术追求上的共鸣与认同,正如文章末尾所说“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也正是茅盾对《呐喊》及时、中肯的评论,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学习鲁迅。

注释:

[1]丁尔纲:《茅盾—翰墨人生八十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2]伍鑫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81页。

[3]茅盾:《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1期。

[4]茅盾:《文学者的新使命·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5]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刘倩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81)

猜你喜欢

呐喊茅盾鲁迅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孔乙己
茅盾:良好家风奠定人生基础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