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气助词“着呢”的演变历程

2009-03-27魏玉龙

现代语文 2009年2期
关键词:元曲现代汉语形容词

摘 要:现代汉语中语气助词“着呢”常用在形容词和类似形容词的后面,用于肯定某种程度和状态,但它却是从古代语言中缓慢发展而来的。从宋代语气词“裏、里、哩”出现,发展到“着哩”联用,然后形成“形容词+着哩”的句式,最后形成了“形容词+着呢”的句式。现代汉语中这种句式,多用于口语。

关键词:语气助词 “着呢” “形容词+着呢”句式 “着哩”联用 演变

一、引言

现代汉语的语气助词“着呢”常用在形容词和类似形容词的词语后面,肯定某种程度或状态,表示程度高,略带夸张的语气,多用于口语。对于“着呢”的来源,学界已有论述,但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孙锡信(1999)认为“着呢”来源于“着哩”,而“着哩”就是“动态助词‘着和语气词‘哩的复合形式”;萧斧(1964)则认为“着哩”中的“着”可能源于用在句尾表示祈使或命令的语气词“着”。笔者认为萧斧的推测有问题:首先,祈使或命令是意愿的表达,而“着哩”是程度的加强,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其次,表夸张的“着哩”是说某状态确实存在,这和表动作状态持续的“着”是很容易联系起来的。所以,笔者比较同意孙锡信的观点。

“着呢”是由词尾“着”和语气词“呢”复合而成的,二者在复合之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是词尾“着”和语气词“裏”同现、相遇,然后是动词把相同的功能推及到形容词身上,形成“形容词+着裏(哩)”,最后是语气词“呢”战胜了“哩”,形成“形容词+着呢”。

二、“裏、里、哩”的出现与发展

对于“裏”的形成,吕叔湘先生(1940)讲得非常清楚:“裏”来源于句末表处所“里面”义的“裏”,即“裏”源于“在裏”。“此一语助词,当以‘在裏为最完具之形式,唐人多单言‘在,以‘在概‘裏;宋代多单言‘裏,以‘裏概‘在,‘裏字俗出多简作‘里。本义既湮。遂更着‘口。传世宋代话本,率已作‘裏,或宋世已然,或后人改写,殆未易定。”如:

(1)他不是摆脱得开,只是立不住,便放却,忒早在裏。(《上蔡语录》)(转引蒋绍愚,1994)

(2)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白居易《别春炉》)

(3)若尽为佛,则是无伦类,天下却都没人去裏。(《河南程氏遗书》)

(4)晓来起看芳丛,只是怕裏,色梢欲压。(杨无咎《柳梢青》)(转引孙锡信,1999)

(5)殿直道:“未要去,还有人哩。”(《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

(6)如今檄书将次到来,承宣亦须见俚。(《三朝北盟会编·茅斋自序》)

在唐代,虽多言“在裏”或“在”,但我们也发现了单用“裏”的例句。如:

(7)仰山云:“想生相生,仰山今已淡泊也,今正流注里。”(《祖唐集》)

(8)他儿婿还说道里。(《敦煌变文集》)

(9)佛向经中说着裏,依文便请唱将来。(《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转引孙锡,1999)

所以,我们说叙述某种事实、略带夸张的语气助词“裏”在唐代已出现,只是用例较少。宋代以后渐增,简写作“里”,还有“俚”“哩”等,宋代以后多作“哩”。

三、“着”“裏”共现,形成“动词+着+(宾语)+裏”

我们知道,词尾“着”在唐代就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而“裏”在唐代也已是叙述事实略带夸张的语气词。按常理,二者在唐代就可能共现,形成“动词+着+(宾语)+裏”格式,可事实上,除上文引用的“佛向经中说着裏,依文便请唱将来。”另外,在唐代文献里尚未发现别的用例。这可能是因为作为“祛疑树信”的语气词“里”直到宋代才真正多起来的缘故。二者共现一句的宋代例句如:

(10)其言太迫切,此道里平铺地放着里。(《二程语录》)

(11)“天之将丧斯文也。”……丧乃我丧,未丧乃我未丧,我自做着天里。(《二程语录》)

二者共现一句的用例大量见于元曲中,如:

(12)我门外摇着手做意哩!(《元刊·乞英布》第1折)

(13)闭着门子哩。(《元刊·任风子》第2折)

(14)(正末云)大人爷爷,有你哥哥的信,我带着哩。(《全元曲》)

(15)你收着哩!(《全元曲》)

(16)则这一间小房,去时节草绳栓了去,今日回来,还栓着哩。(《全元曲》)

(17)(孙孔目云)你好歹口也,他听着哩。(《全元曲》)

(18)我正行走着哩,被那马撞了我一脚。(《全元曲》)

(19)有你哥哥信将着哩!(《元刊·遇上皇》第3折)

(20)啐!我养着家生哨里!(《元曲选·盆儿鬼》第2折)

明清文献也有不少例句,如:

(21)A:好大舍,哪里下着裏?

B:小人在那东角头堂字间壁下着裏。(《朴通事》)

(22)先生恰说的秀才在那里下着里?(《朴通事》)

(23)盛老爷还在胡同口站着哩。(《歧路灯》)(转引孙锡信,1999)

(24)如今正躺着哩。(《歧路灯》)(转引孙锡信,1999)

(25)你是咱娘的小儿子,全当咱娘与你抬着哩。(《歧路灯》)(转引孙锡信,1999)

四、“形容词+着哩”的形成

我们知道,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有很多相同之处,以至朱德熙先生合称它们为“谓词”。所以动词在述语位置上所具有的一些语法功能往往可以影响扩大到形容词上面,使形容词具有和动词一样的功能特征。这不是纯粹的理论设想,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地发生过。如词尾“了”“着”产生后,就都由动词推广到形容词上。“形容词+着哩”最早可能见于元代。如:

(26)(老千户云)俺哥哥,你还健着哩。(《全元曲》)

(27)人参正缺着裏,最好价钱。(《老乞大彦解》(下))(转引萧斧,1964)

(28)这厮倒聪明着里。(《元曲选》)(转引孙锡信,1999)

(29)俺哥哥还健着里。(《元曲选》)(转引孙锡信,1999)

(30)这村老子动静可别着里。(同上)(转引萧斧,1964)

当然,“动词+着+(宾语)+哩”和“形容词+着哩”表义上也有差异。前者表动作状态的持续,后者强调事物存在的状态,表程度的加强,有夸张的语气。我们说“形容词+着哩”显然是“动词+着+(宾语)+哩”广泛运用后衍生出来的形式,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如下进程:

动词+着+(宾语)+哩—>形容词+着+宾语+哩—>去掉宾语—>形容词+着哩

我们认为“形容词+着哩”是在“动词+着+(宾语)+哩”广泛运用后直接产生的,并无中间两个环节。

首先,绝大部分有程度差别的形容词都可以和“着哩”构成“形容词+着哩”,而它们都不可带宾语。如按上述进程就无法生成“形容词+着哩”。事实上并非如此。实际上,孙锡信所举的“他妈妈在屋里忙着手哩”并非“形容词+着+宾语+哩”,仍是“动词+着+宾语+哩”。

其次,如按上述进程,在“形容词+着哩”出现前应该有“形容词+着+宾语+哩”,事实上,语料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即使退一步承认孙锡信所举的“他妈妈在屋里忙着手哩”是“形容词+着+宾语+哩”,也不能说“形容词+着哩”是“形容词+着+宾语+哩”去掉宾语后形成的,因为这一例出自《金瓶梅》,而在元曲中就已出现了“形容词+着哩”。

明清两代北方作家笔下“形容词+着哩”的用例越来越多,如:

(31)还饱着哩,不吃罢。(《金瓶梅词话》)(转引萧斧,1964)

(32)正值小儿病重了,我心里正乱着哩。(同上)(转引萧斧,1964)

(33)就是连五娘的,这银子还多着哩。(同上)(转引萧斧,1964)

(34)来的(得)远着哩,从真定府到汴梁,有半个月了。(《续金瓶梅》)(转引萧斧,1964)

(35)倒未必,他贤惠着哩。(《蒲松龄集》)(转引萧斧,1964)

(36)往后借重姐姐处多着哩。(同上)(转引萧斧,1964)

(37)远着哩!是日南交趾国进奉来的。(同上)(转引萧斧,1964)

(38)我们盘缠还多着哩。(《歧路灯》)

(39)我的快活多着哩!(《吟风阁杂剧·快活山樵歌九转》)

(40)钱万里道:“什么事?”淡如菊道:“大着哩!西平有一宗大案,乃是强盗伤主子“(《歧路灯》)(转引孙锡信,1999)

此外,除了“着哩”外,“哩”仍可单独叙述某种事实,略带夸张的语气。如:

(41)你每背地尽商量去,我子是欢喜哩!(《元刊·老生儿》第1折)

(42)他没脊骨的事多哩!(《儒林外史》)

(43)远哩!舍下在三牌楼。(《儒林外史》)

(44)元来是敬德救我哩!(《全元曲》)

(45)这不是说话,是害人性命哩。(《全元曲》)

(46)(徐茂公云)元帅,俺如今屯军仍在此,差人往京师奏名知圣人,说尉迟恭降了唐也,圣人必有加官赐赏哩。(《全元曲》)

五、“形容词+着呢”的形成

“形容词+着呢”的形成涉及到“呢”的来源。现代汉语的“呢”既表示疑问语气,也表示夸张的肯定语气,其来源比较复杂。对其来源,吕叔湘(1940)认为“呢”即“哩”之变形;太田辰夫(1958)从“叙实”和“非叙实”的角度对“呢”“哩”分别考源,认为表示疑问的“呢”来源于五代的“那”,另外“那”的部分用法和“呢”相同,而“哩”来源于句末表处所的“裏”;江蓝生(1986)则认为“裏”仅是唐宋出现的分用字,“呢”“哩”同宗,“呢”是正宗,因而在竞争中占优势,最终取“哩”而代之。比较各家说法,我们比较同意太田的不同来源说。正像蒋绍愚先生所说,“粗略地说,表疑问的‘呢来源于‘哩和‘那,表夸张的‘呢来源于‘哩。”但是表疑问的“呢”“那”和表夸张的“哩”为什么、怎么合而为一的呢?对此,孙锡信是这么推测的,“一是表非疑问的语气的‘那和‘哩相通,因而北京话中非疑问语气词统一为‘那;二是表疑问语气的‘呢和‘那通用,用词统一为‘呢。‘呢和‘那语音相近……因此可用‘呢代‘那……于是‘呢也可用于疑问和非疑问两种句式,这便是北京话中‘呢取‘哩而代之的缘由。”

孙先生是想用“那”在表疑问的“呢”和表非疑问的“哩”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种推测看起来很完美,但在历史上并没有非疑问语气词统一为“那”的时期。叙述事实略带夸张的语气一直是“哩”的主要职能。孙锡信举出大量用于《官话指南》表示非疑问的“哪”,并说“哪”即“那”。我们觉得这些“哪”是“呢”和“啊”的合音,并非“那”,否则就无法解释:

“哩/那———>呢————>那/那”这一循环进程。

(17世纪四五十年代《红楼梦》)(1881年《官话指南》)

我觉得,“呢”取代“哩”始于疑问句。正如孙锡信所说,表疑问的“呢”和“那”相混通用的情况在元代还不很明显。“呢”只用于承前问和假设问,而“那”功能很大,可用于各种问句。到了明代,格局发生了变化:除《老》《朴》外,表疑问语气多用“呢”(表特指问用“哩”)。到了清代,“呢”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广泛用于各种问句,这说明在疑问句中“呢”战胜了“那”。至于孙先生说清后期《儿女英雄传》中“呢”和“那(哪)”交错用于疑问句。我们仍觉得历史不可能走“那——>那/呢——>呢——>呢/那——>呢”这样的循环路。太田辰夫在《汉语史通考》中认为这个“哪”是“呢”的变音(呢+啊),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儿女英雄传》中“哪”只用于加重语气的场合。“呢”在疑问领域战胜“那”后,逐渐向非疑问领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最终取代了“哩”。至于为什么同时期的《红楼梦》有“呢”无“哩”,而《儒林外史》非疑问句仍用“哩”?我们觉得这是地域性决定的。“呢”取代“哩”是从北京话开始的,而《儒林外史》的基础方言是下江官话,至今在南方官话中仍保留着“呢”“哩”的区别。

清代“哩”在北京话中逐渐被“呢”取代。如:

(47)外头送铺盖的车还在这里等着呢。(《儿女英雄传》)(转引孙锡信,1999)

(48)老爷就在当地站着呢。(同上)

(49)这老弟兄两个不知怎样惦着呢。(同上)

“动词+着呢”也相应地作“形容词+着呢”。如:

(50)菩萨降妖捉怪的多着呢。(同上)(转引萧斧,1964)

(51)宝丫头古怪着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转引萧斧,1964)

(52)天下山水多着呢。(同上)(转引萧斧,1964)

(53)这些雀儿蚂蜂可恶着呢。(《原本红楼梦》[戚本])(转引萧斧,1964)

(54)早起吃的,这时候还饱着呢。(《三侠五义》)(转引萧斧,1964)

六、文言文中的“着呢”和现代汉语“着呢”的不同

至清末,“着呢”虽然用的比较多,但我们还不能说它已复合成一个语气词。因为和“着呢”同时存在的还有各种变体。如:

1.“着咧”

(55)我们德州这地方儿,古怪事多着咧!(《儿女英雄传》)

(56)俺是知道的,这庙内的闲房多着咧。(《三侠五义》)(转引萧斧,1964)

2.“着的呢”

(57)好本事,混实着的呢。(《儿女英雄传》)

(58)俺这闺女,……听说着的呢。(同上)

(59)大姑娘,你要和他处长了,解闷儿着的呢。(同上)

(60)你这位公公呵,告诉你,讨人嫌着的呢!(同上)

(61)离奉养父母,养活这一家,也还远着的呢。(同上)

3.“多着哩”

(62)街上有几百人去迎接的,热闹多着哩。(《蒲松龄集》)

(63)说这官比太爷的官大多着哩。(《儒林外史》)

4.“多着呢”

(64)早多着呢,末初刻用过晚膳,……只怕戌初才起身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65)敢是比我们家乡那怯轿子好看多着呢!(《儿女英雄传》)

5.“多着的呢”

(66)你给我老老实实的顽回字,睡你的觉去,好多着的呢。(《增评补图石头记》[程本])

6.“远着的呢”

(67)人家那肚子里比你们透亮远着的呢!(同上)

7.“的多着呢”

(68)这是什么大事,比彩霞好的多着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在“着呢”的形成过程中,这些变体都可以说是一些不规则的现象,这说明“着呢”还没有稳定。和现代汉语的“着呢”相比,也还有很大的不同:

1.现代汉语的“着呢”不能用于形容词短语后面,而近代汉语的“着呢”可以。如:

(69)我那里闲的丫头很多着呢,你喜欢谁,只管叫来使唤。(《增评补图石头记》[程本])

(70)那计老头子爷儿两个不是善的(茬)儿,外头发的话狠大着哩。(《醒事姻缘传》)

2.现代汉语的“着呢”不能用于比较句,而近代汉语的“着呢”可以。如:

(71)人家比咱们知道的多着呢。(《儿女英雄传》)

(72)娶了去,虽说我家穷,究竟比他傍人门户好多着呢。(《增评补图石头记》[程本])

(73)人家那肚子里比你们透亮远着的呢!(《儿女英雄传》)

(74)这是什么大事,比彩霞好的多着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参考文献:

[1]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2.

[4]萧斧.早期白话中的“X着哩”.中国语文[J].1964,(4).

[5]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6]刘坚,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7]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8]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9]俞光中,[日]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

社,1999.

(魏玉龙 河南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461000)

猜你喜欢

元曲现代汉语形容词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Comparative Adjectives (形容词比较级)
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