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中学语文教学更应重视人文教育

2009-03-27陈海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精神人格

学习《祭十二郎文》的时候,有位同学用冷漠语调对笔者说“很难理解韩愈为什么如此做作”,这让笔者大为吃惊。联想到每次作文,如果有同学抒发关于爱国主义等情怀的时候,总有唏嘘之声不断传出;而同学们所写的作文,不是泛泛而谈、没有独立深刻的见解,就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种种现象,令人忧心。中学生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人,是肩挑国家复兴重任的栋梁,可是,他们会成为“缺少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彼岸关怀,缺乏一种精神砥柱”的人吗?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何不容人乐观?思索再三,笔者认为,除了个人修养因素外,社会环境是其滋生的土壤。

21世纪是网络时代,网络信息传播所具有的高容性、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给中学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以及思维方式。互联网上纷繁芜杂的信息,对尚未形成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中学生来说,是“毒草”还是“药草”难以区分是正常的。这为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了极为不利因素的同时,还使得他们的情感逐渐淡漠,亲情意识逐渐弱化。应该说,中学时代是学生情感发展关键,人格发展的最黄金时节,因此也是最需要人文教育的。而语文学科虽然很早就提出要重视人文性,但面对分数决定未来的现实又很难真正实现人文教育。因此,笔者认为,教育者不但要重视人文教育,还要比从前任何时候更重视人文教育,因为这是对学生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一、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其人文性要求将知识、哲理、情感纳入人格培养发展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的美感,积极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人类的道德情操、人格精神、心路历程、生存状态,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安全、发展与命运等。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健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格,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奠定了“精神的底子”,也树立了人类观照自身、批判自身、不断完善自身的精神标准。

因此,作为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语文不仅仅要教育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提高文化修养和品位,塑造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人文精神(比如像孟子宣扬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就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崇尚和向往)。所以,语文教学就语文人文性所体现出对文化的观照,实质体现出对人格、人精神世界的观照。

二、在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人文性就应该从人本主义考虑更多,人文主义教育原则就是与现代人本主义一脉相承的,都讲究个性,重视人的发展和自由理性等人性的形成。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人文教育的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基本原则:“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对一篇篇课文、一个个命题乃至种种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的理解也是多元的,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也只有这种反应的多元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才能真正得以挖掘与拓展;同时也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与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教师在认识“多元”这一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这种既是“自己的”又是“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给予充分地理解和肯定。“自己的”“独特的”认识也可能是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学生在这一过程有所思考,说的是真话,教师都应给予包容。肯定与包容都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尊重,这种尊重既能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也利于教学民主的发扬光大,形成和谐宽松的语文学习氛围。

(二)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资源

“打开你面前的语文教科书,展现的是一片五彩缤纷的人文天地;海伦·凯勒对光明的憧憬,安妮对和平的祈祷,前人面对历史遗迹发出的喟然长叹,将你带进人生与命运、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多重思索之中。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同学们会作出属于自己的那份选择。愿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这是选自苏教版第一册“致同学”的一段,可见,教材本身就是绝好的教育资源:比如《边城》里翠翠带给我们的淳朴善良的做人准则;《听听那冷雨》让我们浸润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古典文化的同时,深味余光中“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的民族文化情结;《在山的那边》用激越的情感启示我们要翻过大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阿Q正传》是鲁迅用笔杆作尖刀,剖开国民灵魂,驱除其劣根性的示范。

可以说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尤其是文学经典,集语言学、审美学和精神哲学为一体,是民族人文精神的神采之所在,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

(三)正面引导,润物于无声处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设计者和促进者,又是学生人生之路的引导者。处于网络时代,面对众多快餐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消费群体,面对以“分数才是硬道理”为核心的学生群体,我们教育者或许可以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可以从自我做起:不媚权,不屈威,不盲从,不冷漠……我们确信,一种有价值的美好的精神,一种心灵上的高贵,一定会在学生敏感善良的内心深处留下悠远的回响。

总之,语文已经成为培养人们情感和个性人格的最重要的科学之一,可以说是人们的心灵之学。 情感、情趣、文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的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同时,还要审视人的自信、自爱、尊重等各层次的需要。“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一个人的精神要是有底子的,我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即给人生命一种亮色。”(钱理群)只要我们拥有这种精神底子,相信我们同学的作文一定洋溢着生命的亮色,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令人期待。

(陈海霞 江苏省如皋中学语文组226500)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人文精神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