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信

2009-03-27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未央吉尼斯文物

珍惜文物,我们做了多少?

“圆明园”这3个字早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耻辱的符号,自然,园中的那12个兽首,也让中国人充满着无奈、愤怒、悲伤以及更多的复杂情绪。

西方收藏家充分利用了多数国民陡增的爱国主义情绪,将兽首炒上了天价,围绕兽首拍卖的诸多种种,沸沸扬扬,不免也会被外界视为多少带有闹剧色彩。

本期封面指出,文物保护困局,在于“破旧”却无法“立新”,在遍及神州的城市化过程中,文物继续肆无忌惮地遭到摧残,继续透过黑市交易大量流失,相比历史上流失海外的文物,这是我们更应该面对的现实。

文物和历史不可复制,难于克隆,谴责西方文物贩子之外,我们扪心自问,珍惜文物,我们自己究竟做了多少?

杨锦麟(凤凰卫视)

《苦恋》的苦味

读《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6期特稿《白桦 “苦恋”三十年》一文,我深感震撼。

《苦恋》最大的争议,是女儿对父亲的反问:“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恋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

在那个时代,这是一句真话!

仅举一例:1950年代,傅作义将军出任水利部长,写信给留美的堂弟水利专家傅作恭博士,劝其回国参加新中国水利建设。1957年,傅作恭被划为右派,随3000余人的右派大军到甘肃夹边沟。傅博士饿极了,写信给堂哥求救,傅作义无法相信,没有寄钱物。傅博士到猪厩里找猪食吃,倒下了,大雪覆盖住了他的身体,几天后才发现。夹边沟饿死的右派高达2500余人。他们很多是归国的精英啊。

顶尖的专家学者为什么会饿死?托洛茨基说过一句名言,“在一个国家成为唯一雇主的国度,反抗意味着慢慢地饿死。那个不劳动不得食的旧原则,现已为一种新的原则所替代,即不服从者不得食。”白桦先生说了真话,为何不从中检讨原因,反而动用官方力量批判他呢?

傅天雨(云南大理)

无题可拟,有话要说

今年央视的“3•15晚会”我没怎么看,早上上网,看到有“九九九纯金牛”之类“收藏品”的案例,这样的忽悠骗术其实不难识破,也没什么好说的,我想说的是主持人的一番话。主持人陈伟鸿先生在介绍完案例后善意地提醒道:“像这样的造假真是花样翻新,很多所谓的收藏品不断造概念或者虚夸一些收藏价值,我们在这里提醒所有的收藏爱好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发现这些不法行为一定要及时向工商部门举报……”

这里我就有些想法了,这样的行为还用举报吗?报纸上连篇累牍的广告每天都是,几乎可以认定为自投罗网,工商部门要管还用得着举报吗?莫非投报纸的也像垃圾短信,把一些重要人物给事先“过滤”了?

老S(山东淄博)

如此吉尼斯,重庆人民答应了吗?

重庆正规划建设“世界第一航标塔”,其建设资金足以建造50所希望小学。近日,长江重庆航道局航道处处长何波透露,只要相关部门支持,航道部门计划投资近千万元,在江北嘴两江交汇处占地10亩建设这个塔。建成后,将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为重庆争光。(《华龙网》3月16日)

相信大家看到“世界第一航标塔”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万州投资千余万后又被拆除的烂尾子工程“三峡明珠塔”和奉节“华字塔”,甚至年初南京欲耗资15亿打造518米的“亚洲第一高楼”的传闻。然而,在谈塔色变的今天,重庆为何还要抱着走个“三峡明珠”来个“世界第一”之势,打造一个圈地10亩、耗资千万的航标塔呢?相信大家光从“吉尼斯”这3个字就可以看出端倪。

不可否认,这“世界第一航标塔”建成后有导航和观光的功能,但这“申请吉尼斯,为重庆争光”的功能又从何说起呢?如此申请吉尼斯,3000万重庆人民答应了吗?

邓子庆(山东师范大学)

被城管对了一次号

几年前,我写了一篇博文,讲的是一个城管野蛮执法的事。这篇博文,被老家一位关注我博客的内刊编辑看中,转载了出来,不料却引出一场轩然大波,险些让她丢了饭碗。而此事的祸根,就是因为我的文章被当地一位同姓的城管队员对上号,对方认为写得太像他了,而要求编辑部交出作者,收回不负责言论,并开除当事编辑。他酒气醺天地在编辑部里冲来冲去,指着编辑们的鼻子,如对着无证摊贩一样地叫骂。

发稿编辑强忍委屈向其解释,作者在成都,离这100多里路,根本不认识他,绝不是写他的事情!

他不依不饶地说:“不是写我,为什么和我同姓?而且那么多人都觉得像我?一定要把作者交出来,否则没完。”

斯文秀气的编辑哪见过这种阵仗,吓得声带哭腔地给我打电话,请我给他做解释。

面对这种无妄之灾,我本不屑解释,但听对方语意凄切,于是决定说几句。刚接过电话,那边就传来一声勇猛的咆哮,我把电话拿离耳朵,隐约听他说了意思,耐住性子对他说:这篇文章不是写的您,我甚至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您,请你千万不要对号!

对方不同意,强说就是写他,众人都在取笑他就是证明!

我听后,差点把鼻子笑歪,于是提议说:“要么,你耐住性子等几天,我休息了,回老家来,自费印一万张表格上街请大家投票,看是不是写的你?看你比文章里写的那个人更好还是更坏?你想想,这该是多好玩的一条新闻?”

这个提议把他噎住了,他嘟囔着放下了电话,此后再没提此事。我也因此与一个轰动性新闻失之交臂。

《成都晚报》记者曾颖

未央的《未央歌》

知道《未央歌》是因为过去的一段阅读历史,那个时候我对中国远征军的材料非常感兴趣。

一位西南联大毕业却又投身远征军的老先生回忆起当年联大往事时,用到了“未央歌”这个词,形容当年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又青春昂扬的生活。

《未央歌》就这么走进了我的视线,但直到听黄舒骏的歌曲《未央歌》时,我才认真注意到了这个词。

这是一本描写当年西南联大学子生活的小说,作者鹿桥(吴讷孙)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下了那段时光,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主题,有的只是真善美。

小说一经发表,震动除大陆外的华人世界。1990年,被《中国时报》选为“四十年代影响我们最深的书”第一名。李安拍《色•戒》时,还把《未央歌》指定为其主演的必读书目。

不过,同是描写抗战时期的大学故事,不同的人就有着不同的感受。钱锺书先生的《围城》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卑微的一面,而王蓝先生的《长夜》描写了联大里国共两党对学生的争取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在距离西南联大旧址(今云南师范大学)一路之隔的云南大学里,我对这本小说有着另外一层了解:

著名华人物理科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先生一次在这里演讲,他的岳父陈省身先生曾经是西南联大的数学教授。

朱先生先是用中国式的礼仪客套了一下,作为60年代的台湾大学生,他也深受这本书的影响。他说,“我曾有幸见过鹿桥先生,今天来到《未央歌》的发生地,非常高兴。”

只是,观众席非常安静,并没有出现他所期待的互动场面。

也许,听众们太含蓄了。也许,他们没听说过这本书,尽管那段美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本刊记者张欢

说 明

本刊今年全年共45期,邮局则按一年52期排序(订阅者仍按45期付费),故本刊今年将休刊7期,今年第7期和第8期为休刊。在随后的休刊中,我们将刊发告知,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未央吉尼斯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春未央,开自己的花吧
一起去探病
动物吉尼斯——爬行动物之最
动物吉尼斯——鸟类之最
谁公开了她的情书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Guinness World Records吉尼斯世界纪录
《锦绣未央》CP:只要她站在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