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古镇——西塘

2009-03-25

中国经贸 2009年3期
关键词:西塘古镇

陈 康

“吾爱吾乡自多情,秀水斜塘载辍耕。五百年来文物阜,吴根越角早弛名”。这首诗里所讲的斜塘,就是江南古镇西塘。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善县北十一公里,地处吴根越角之地,依水成街,因河成镇,是一个古朴的水乡名镇。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为修筑水利所凿伍子塘之水直抵境内市河,故也有“胥塘”之称,唐宋时这里就有大姓人家建宅居住,聚成村庄,至元明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了。岁月流逝,百年千年,西塘穿越历朝历代的时光,而今犹如一方古玉,更显得剔透玲珑,空灵隽永。

西塘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水乡古镇。2001年7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2003年11月,被建设部确认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3年12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6年12月15日,入选国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2007年,在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古镇西塘获得“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2007年,在首届中国旅游论坛上获得中国十佳古镇的荣誉称号。

远眺西塘,粉墙黛瓦,舟影波光,在薄雾的晕染下,恰如一幅淡彩的水墨画,走进古镇,廊棚蜿蜒,弄堂幽深,似乎进入了久远的历史。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没有比这个称呼更能涵盖西塘。古宅、冷街、炊烟、依门而立的耄耋老人和在门前玩耍的儿童。它的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它的民俗风情与它的古建筑浑然一体,这是一种非常舒缓,平和的生活。它就像历史在不经意间留下的一处遗迹,它把以往的生活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的概括。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是一个专家们研究“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圣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基地;游客们品味“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净地。

西塘的水。西塘,河流纵横,绿波荡漾,清凌凌的河水如血脉滋养着西塘人家。小街傍河,人家依水,青瓦白墙,木栅花窗,构成一幅幅江南水乡特有的经典画面,清润秀美,如诗如歌,此情此景,只怕是惟有在吴冠中的画中才能见着的了,家家户户,门前是街,门后是河,河埠头就建在自家的后门口,有的人家干脆将河埠头搬进了家中,沿河望去,一个个石砌的河埠头就像一架架古琴,在河的两侧次第排开,弹奏出一江清音。

晨起的炊烟从岸上人家的烟囱里冒出来,袅袅娜娜,在半空里飘拂,渐渐地飘散开去,散入了杨柳枝条的空隙里,融进了阳光的怀里,慢慢地不见了;低沉的说话声打破了黎明的沉寂,原本闭着的门“吱呀”一声打开了,高耸的马头墙投下斜斜的影子,有人在窄窄的弄堂里走过,转过身又不知在哪里消失了;有俏丽的女子拎着水桶,款款摆摆地到河边浣洗,笑语喧哗在碧波里荡漾,黄昏时分,西天的云霞倒映在西塘大大小小的河里,使明晃晃的河水整个儿戒了一块调色板,调绘出变化多端的斑斓色彩;泛旧的木船在水面上晃晃悠悠地飘荡,悠闲的渔人在船头抽着烟,鸬鹚在船尾走来走去;夜幕徐徐降临,河岸上人家的屋里射出星星点点的灯光;廊棚中的灯笼次第亮了起来,发出柔和的昏黄的光晕,使夜变得柔和而亲切,也变得更加安静。

若是雨天,斜风夹杂着雨丝飘洒,纷纷扬扬地,顺着青色的瓦当往下坠,变成了晶莹的珍珠儿,滴落在光洁的石板上,溅起四射的水花;细雨落在柳丝儿尖上,娇滴滴地透出圆润的光华,如同那娇嗔的小姑娘,她调皮地在枝头嬉戏,随着风儿轻舞;从宅弄深处走出一个人影,她撑着的当是戴望舒笔下湿淋淋的油纸伞,那摇曳的身姿,点缀着这石路清滑的景象,便宛然是一帽清丽的画了。

“杏花、春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该是西塘这样的小镇吧,而事实上她曼妙的风姿又岂是文字所能形容的呢?她依然保存着江南水乡最自然、最纯净的颜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流动,那流畅的线条如天鹅的舞姿;水温和,它优柔雍容如慈母温暖的手。水抚平了人们的浮躁不安,水也凝练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也不由得柔和而细腻了。

历史的跌宕起伏历练了人的性情,而西塘所经历的沧桑也修饰了西塘人的品性。在沉重的岁月变迁里,人们的心也渐渐变得宁静而平和。平和生情趣,不再于滚滚红尘忙忙碌碌追名逐利,而要在悠悠水畔怡然自得超凡脱俗逍遥自在,正因为这种从生命体验出来的感悟积淀在人们的灵魂里,所以构造了西塘人生活的平实和情趣的高雅,使他们安静而平和地栖息在这个地方,世代繁衍。虽然历经千百年世事纷纭变幻,但这种心境作为最珍贵的礼物,被馈赠给那些拥有美好心灵的人们。

西塘的廊棚。若说河埠如琴,那么河边的廊棚则如一支长长的洞箫了。为了遮风避雨挡太阳,河边的人家将门前那条小小的石板路也盖上了顶棚,一根根圆木柱支撑着向河边倾斜的屋顶,倘若有雨,雨水便会顺着斜斜的屋顶落到河里,俗称“一落水”。长长的廊棚沿着长长的河岸蜿蜒向前,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门开了,有婀娜少妇去水边洗涤;船来了,有健壮船夫撑篙点波。轻舟如梭,柔橹如梦,吴侬软语,巧笑倩兮,一河清流如酒。

现在全镇的廊棚长达约2000米,主要分布在朝南埭、南棚下,里仁街和朝东埭等。保存得比较完整的要数朝南埭廊棚,它东起北栅街西至来凤桥,总长度168米,街宽2~2.5米。其中一段最为出色,有翻轩两层雕刻花纹。西塘廊棚规模之大、造品之精,内涵之深堪称江南一绝,而且也折射着西塘浓厚的民风,缠绕着西塘深深的文化情结,西塘人的儒商情结。

西塘人习惯于悠闲地维系着不紧不慢的日子,人们似乎不大有兴趣去强求名利。对于经商,西塘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信念。或许是中华传统文化浸染过于深刻,人们对于商人总有一种莫名的轻视,所以漫漫历史长河里,长时间地继续着重文轻商的理念。但不可能没有商业,所以既然从了商,那也一定要做儒商,把儒家的文化渗透到商业行为中去,于是,商业也多了一种涵养和风度。

廊棚无疑是这种儒商情结的产物,在谋求经济利益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了兼济世人,于是商业往来中便有了浓厚的人情味,多了一层文化的内涵。

悠悠廊棚闪烁着古镇商业文化的光辉,它记载着西塘曾经的岁月,仿佛一段凝固的音乐,跳动着动人的音符。曾经这水边街市的繁华已如烟云般逝去了,斜靠在舒适的“美人靠”里,看过往的船只在河

上悠然往来,想想平凡人家的日子,心境渐渐归于清淡而平和。那些许凡尘的忧思也渐渐随流水远去了。从那曲折延伸的廊棚中折射出来幽幽情韵,又何尝不叫人感慨呢?

西塘的桥。河多,桥自然就多。河水将市镇分割成碎片,桥又将碎片连缀起来。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里竟有几十座桥,而每一座桥就是一本古老的书。

卧龙桥就是一部小说了,桥建于清代,初为木桥,雨后水急桥滑,有行人不慎落水溺死。桥边一位竹篾匠见状大为悲痛,遂投寺为僧,誓以铁链穿肩,募集修桥银两,奔走十余年修成这座全镇最高的石拱桥。而环秀桥则如一道优雅的古诗,写子明代,高高的桥身犹如一道白色的长虹卧于水上,半圓的桥孔与水中的倒影合二为一,合成一个碧玉圆环。“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水中天”,走在桥上,人便融入诗情画意中了。还有因宋代福源宫道人立桥望仙而得名的望仙桥,明代建桥时有鸟飞来呈祥瑞之兆而得名的来凤桥。

弯弯水巷里的枕河人家,玲珑别致的水上长虹,还有水面上那怡然掠过的小船,和清清碧波里倒映的圆圆的落日,这一切组成了古镇西塘的千年绝唱。

西塘的人。西塘特有的环境,造成了西塘人温和中庸的性格。没有大富,没有大贵,没有大悲,没有大喜。小日子悠悠地过着,犹如小船儿在门前悠悠地过。只知道门前的太阳从东边升起,慢慢的落到西边去了。日子就在这样的往复循环之中渐渐地老成现在这个样子,现在的西塘看上去真的老了,老得有如历史一样意味深长。所以,人们纷纷前来咀嚼历史一般古老的西塘,走在西塘的弄堂或廊棚里,感觉每走一步都踩着了文化;汉时石头秦时砖,西晋瓦当隋朝栓;唐代明月宋时风,明朝桥栏清时船。正因为西塘深厚的文化底蕴,故而在西塘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据统计,历史上这里曾出过进士19人,举人31人。明代以来,有志书记载的9人,有著作留世的有103人。

杨茂、张成。西塘两位元代工艺美术大师,雕漆巨匠。他们的作品出神入化,尤其是雕漆中的剔红技法达到了顶峰,代表了元代漆技作品的最高水平,且对后世漆器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与当时景德镇的瓷器并驾齐驱,不仅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促进了江南市镇的经济发展。杨茂的作品《观瀑团圆盒》至今被北京故宫博物馆保存着,该作品还被印制成邮票;张成的《剔红紫萼圆盘》被日本大津市圣众来营寺珍藏。

周鼎。周鼎与陈舜俞、吴镇并称“嘉善三高士”。周鼎自幼聪明,攻读经史,博览群书、学士渊博,官居沐阳典史。后来有一年庄稼欠收,他为百姓请求赈灾,触犯了当局者的利益,引起了当事人的不满,于是罢官回家,从此不再涉及官场。他曾旅居苏州,卖文为生,吴中墓志、谱牒多出其手。周鼎为文严整警敏,援笔立就,尤工诗,浙西文士多有慕名前来切磋者,与吴越知名人士吴宽、沈周等都有结交。西塘养育了周鼎,周鼎又将其赤子之心回赠给生他养他的这一方水土,他在《萍川十景诗》中描绘了西塘许多的景致,如西塘晓市、北翠春耕,南泓夜泛,环秀断虹、雁塔湾头等,揭示了古镇西塘当时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西塘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猜你喜欢

西塘古镇
永遇乐:水边的西塘,或旧梦
烟雨西塘
去西塘发呆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锦溪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