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09-03-25于善波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人才培养

于善波

[摘要]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滞后与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使物流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为此,本文从地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现状入手,对物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物流专业教育 人才培养 创新模式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快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十分必要。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借鉴国外物流教育经验,客观分析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现状,构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促进我国现代物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国外物流教育起步早、发展快,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初就在世界上率先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物流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逐步走向成熟。而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却刚刚起步,目前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许多大专院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都还处在摸索阶段,无论是从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来看,物流人才培养的质和量都远远滞后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概括起来看目前物流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拉动下,许多院校增设了物流专业,但是由于缺乏认真的市场调查研究,对物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选定在哪一个层面上都有一定的盲目性。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支以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包括本专科在内的多层次梯级人才培养体系,造成物流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物流人才和实用型物流人才的断档。因而加强硕士生、博士生、本科生及高职生的培养,创建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人才培育体系已成了许多大学物流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同时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如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大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细化,方向性不突出,致使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指南,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导向。出现企业一方面急缺创新型物流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却不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的局面。

2.物流人才培养渠道少,供给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进行。学历教育由于周期太长,一般3~4年,加之开办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学校屈指可数,因而培养的物流人才根本无法满足物流业快速发展之需。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5年为止,我国共计1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4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0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

3. 物流师资匮乏,影响了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

我国物流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但最紧缺的其实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物流教师。物流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师资力量极为匮乏,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拔尖教师数量少,社会经验少,且大多数教师原先所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许多高校开办的物流管理课程专业建设上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4.教学资金投入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物流专业实务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需要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验室作为硬件设施,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也很高。物流教育需要更多地面向企业,建立更多的实习教学基地,而这一切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各级政府的决策和教育投入往往偏向于理工教育,没有给物流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同时作为物流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职工素质对产业升级、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性作用,视物流教育和培训为消费,而不是投资。企业对高等物流教育不愿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对学校的设备投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缺乏应有支持。目前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的联合方面困难重重,导致地方院校的物流实践教学薄弱。

二、国外物流教育经验及借鉴

1. 物流教育体系完善,形成层次性培养结构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广泛开展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经过几十年物流产业发展,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美国是物流研究的发源地,也是物流教育强国之一,现已建立了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物流专业体系。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迈阿密大学、西北大学等50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或者供应链管理专业,且3种学位(学士、硕士、博士)设置齐全。欧盟国家现有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54所大学开设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另外33所大学在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物流有关课程。另外,成立于1985年的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物流在职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职位。美国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组织了一项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的调查,根据统计的结果,物流管理者受教育程度的情况是:41%的人有硕士学位、92%的人有学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从业资格证书。物流人才的专业背景,多以商科为主,特别是高层的物流管理人员更是如此,而工程和其他专业背景的物流从业人员的比重相对较低,学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只占13%。

2.物流教育手段成熟,存在多样化发展趋势

国外的物流发展成熟,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验室等已经健全,给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创造了良好的物流教育环境。国外教育机构物流教学所采取的方式除了常规的教师授课之外,还经常举办特邀讲座,邀请物流人士来学校给学生做报告,并且定期组织研讨会,通常每周都有;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实际观摩物流过程,了解和操作物流设备和设施,真正的接触到物流过程。还设计各种团队合作项目,要求共同完成一个物流任务实现物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去,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等。这些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是国外高校教学所普遍采用的,它们一般都是专业必修课,设有学分要求。目前我国国内这种教学形式比较少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物流课程设置交错,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

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其中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供应链物流,战略与应用,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也包括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如仿真技术、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与商业之间的交叉学科。土木工程系开设的物流课程包括:港口规划与管理、运输系统分析、智能交通与车辆系统、运输管理与政策、道路网络管理系统、交通流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等。工业工程系开设的课程包括运营规划与控制、工业物流、库存系统等。目前,国外物流纵深研究领域包括:配送战略与规划、配送与运输管理、仓储与物资处理系统、信息技术与物流、物流系统设计、自动仓库设计、供应链管理、在线车辆调度的算法,智能交通系统与多式联运,港口的网络模型联系和市场分配,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三、构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

1.树立物流人才培养新理念

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核心,物流教育的变化首先是转变物流教育的思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把握好“基础、精简、实践、衔接、并行”的原则,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应变性强的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对飞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性,还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理论,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出我国实用的、急需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2.构建物流人才培养新体系

在学历教育的完善上,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的数量,以及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使教育教学内容做到实用化、综合化和国际化,以适应全球化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在学科发展上,要注意学科交叉渗透,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或在通才基础上培养具有突出技能的专家型人才。当前尤其要加强高等学历教育,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规范物流职业教育培训,严格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对物流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吸收国外最新理论和国内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形成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特色。

3.建立物流人才培养投入新机制

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投入。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企业要对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予以鼓励和支持,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其次,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和组织应加大对高校软硬件物流设施的投入。除此之外,有关社会各方可以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学生从事物流工作和研究。从不同层面来提高物流社会影响力,强调物流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 创建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校应按市场要求确定专业方向,按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应积极探索“宽基础、活模块”、“大专业、多专业方向”的柔性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兼容性。物流专业具有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高校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以及建立校外参观、实习基地,构建一种产、学、研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社会、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生做到既懂理论知识,又善实践操作,还能思考研究,从而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工作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实用”“顶用”和“好用”的需要。同时进行考试方法改革,采取多种模式评价学生的学业,如撰写调研报告、现场实做、技能考证等考试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地方高校物流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物流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为其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创造适用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进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学报,2006,(8).

[2]夏训嘉,廖馨,李正军.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2).

[3]魏然.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现状[J].物流技术,2007,(11),

[4]谢晶,唐立新.浅谈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5).

本文是2008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地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XGGH0811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人才培养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