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预测变量分析

2009-03-25孟威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青少年

孟威佳

[摘要] 对于青少年犯罪心理预测变量的主观要素分析,学术界普遍集中于身心发展特殊性带来的相关要素影响。对于人格要素的深层次作用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基于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理论成果,对其犯罪心理预测变量进行了人格要素归因,提出自我意识作为人格系统的重要变量,其发展水平对犯罪心理主观预测变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 犯罪心理预测变量 自我意识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人格要素归因

所谓人格,集中表现为人的全部精神面貌,其内在构成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描述。一是人格结构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三类要素,是人类行为活动水平、稳定性和态度特征的典型标志。二是人格特质具有需要、动机、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倾向性,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三是人格系统依靠自我意识活动实现其自我认同、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机制。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直接决定人格的健康发展,是完善人格结构,引导人格发展方向的关键环节。尤其在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对于个体完成心理幼稚期的蜕变,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义务感的建立,以及自我监督与自我调控活动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动因,艾里克•埃里克森(Eric Erickson,1902~1994)提出的心理社会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角度,他指出人类发展可划分为八个阶段,而每一阶段个体都要完成相应的心理社会性任务。关于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动因,埃里克森强调,青少年期是一个标准的危机期,是冲动不断增长的正常阶段,其明显特征就是自我力量的波动。青少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不断积累自我认同经验,建立起一种个人自我认同感,才能避免角色扩散和自我认同扩散的危险,准确评估自我,明确发展目标。相反,如果缺少积极准确的自我认同,其人格发展就有可能出现自我怀疑、混淆、思维混乱、冲动、与父母和权威人物发生冲突、自我力量减弱以及身体症状增加等模式。

艾里克•埃里克森(Eric Erickson,1902~1994)的心理社会观从人格角度描述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尤其对消极心理品质进行了缺少应有的自我认同感、人格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得不到解决、个体就不能在成长中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归因,其核心要义就是强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结果可能被直接整合内化为消极的个性品质,从而导致不良后果。因此,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既是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可能成为这一时期人格发展冲突的诱因,并由此成为青少年犯罪行为和犯罪倾向的主要根源。

二、自我意识是影响犯罪心理预测变量的主要因素

从青少年犯罪的主观方面看,其心理态度要素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以及犯罪动机等内容;而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测变量看,其要素主要包含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认知活动的特征与水平、情绪情感活动的状态与水平、意志力活动的状态与水平等。而无论是从主观动机、态度特征还是心理活动机制看,其犯罪心理要素的归因直接受到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制约。

首先,自我意识发展决定自我认知水平。自我认知发展状况良好,表明青少年在明确社会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对自我的身心面貌、个性品质、自身价值以及自我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正确认同,并能通过正确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进行角色定位,成功完成社会化。艾里克•埃里克森(Eric Erickson,1902~1994)认为,如果青少年在这一过程中未能形成社会认可的角色,或者他们自己觉得无法达到成人要求的水平,就有可能采取极端的行为。在埃里克森看来,青少年犯罪正是建立消极自我认同的一种尝试,而这些消极的自我认同正是导致其犯罪的最重要的个性特点。

其次,自我意识发展决定情绪的自我调控水平。处于青少年期的个体开始体验到“独立”,意识到“自我”、“自在”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具有追求自我独立“自由角落”的倾向,心理上出现了与社会争夺“自主权”的需要,即“分离-个性化”的主观需求。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许多问题行为都带有“偶尔的尝试性”特点,这直接与其情绪调控水平相关,而情绪的暂时失控是导致破坏和伤害、酗酒和药物滥用、逃学和打架等极端行为的直接因素。

第三,自我意识发展直接影响意志调控水平。意志是人类确定自觉地行为目的的开端。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半社会化状态决定了其意志活动水平同样处于半成熟期,表现为意志的坚韧性、稳定性、持久性等特征尚处于不稳定状态。加上这一时期的人格发展正处于渴望独立、摆脱依恋、追求自主状态,因此,在希望脱离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束缚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各种压力、紧张和冲突下意志的低控制力现象。犯罪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心理意志水平的薄弱,有可能直接造成同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各种心理链条的断裂,从而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出现。

第四,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直接影响其社会心理发展水平,如荣誉感、道德感、价值取向等。人类自我意识活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了对社会责任、义务、荣誉、使命、价值观等一系列内容的认同、体验和监控。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尚处于矛盾不断分化状态,是由分化趋于统一的过渡状态。自我意识发展过程顺利,其自我评价就具有客观性,行为活动就具有肯定性和积极性。相反,则会导致自我矛盾的强度大、延续时间长、自我稳定性差等问题的出现,甚至出现严重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否定,导致消极行为的产生。

三、相关对策

首先,要瞄准自我意识发展的关节点。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半社会化状态,表现在社会角色的不确定,自我意识领域内认知、情感等要素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我评价系统发展的不完善等。因此,教育引导的关键在于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形成准确的自我认同,获得客观的社会评价,为其提供有效的认知帮助与情绪支持。

其次,要瞄准自我意识发展的冲突点。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我同社会之间矛盾的不断出现和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很可能导致主体出现“现实我”同“理想我”的冲撞,心理认同出现断层而出现自我意识发展障碍,从而成为犯罪心理的要素增长点。如出现自我认知方面的矛盾,包括过分的自我否定或自我肯定。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特殊发展时期的青少年个体,其问题行为所具有的共性之一,是低自我认知水平而导致的许多问题行为或犯罪行为,其根源往往是心理矛盾或冲突的激化。帮助其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强化自我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是疏导和解决心理冲突的有效手段。

第三,要瞄准自我意识成长的需求点。青少年期心理矛盾冲突表现为社会要求与个体需求、生理要求与心理需求、客观实际与主观认同、学校教育目标与个人兴趣爱好、老师家长期望与自我成长愿望等诸多方面,个体的自我矛盾与困惑由此而生。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许多犯罪带有冲动性和一过性,其根源是缺少社会关爱而导致的人格缺陷。心理的成长需求,客观上要求学校、社会和家庭全方位、多渠道、多平台给予时时关注、理解和帮助。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