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内生产性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2009-03-25李春富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顶岗实习

李春富

[摘要]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是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就我校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保障条件、整体运作机制、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顶岗实习 保障条件 合作机制

我校和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在校企合作上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持续的模式创新。我校商务学院与浙江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进行了四年的校企合作,先后采用“订单式”和“2+1”等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反复研究权衡,今年决定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建构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涵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既能满足学校实训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教学生产基地。学校通过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和学生高质量就业;企业通过基地完成生产任务和人才招聘,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2.场地选择和资金筹措

由学校提供面积适当、位置合适的校内场地,具有投资小,成本低的优势,对合作的物流企业而言,相当于免费获得了办公场地,具有较强吸引力。学校和企业共同筹措资金,同时向政府申请资金支持,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纳入《宁波市1000名物流人才培训计划》,并获得政府的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以此来保证运营型实训中心的建设。学校在实验室建设经费内支付场地建设费用;企业提供硬件设备和国际货运代理相关软件。基地建成后,为确保生产性实训基地正常运行,学校下拔一定的启动经费,用于进入该模式学生的人才培养、日常教学与管理以及支付与企业合作费用。公司日常经营费用、企业所派管理人员和指导师傅的薪酬由企业承担,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报酬由企业根据劳动实际价值进行发放,并由企业自负盈亏。

3.校企双方共建生产性基地

生产性基地既要满足学生实训要求,又要满足企业正常运营。因此基地设置了两大功能区,一是模拟实训区,二是经营区。模拟实训区是学校和企业根据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直至满足上岗条件。以我院为例,由于生产性基地面积限制,我们将模拟实训区建在原国际物流实验室,同时让那些没有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同学也能共享实训项目。经营区则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特点进行合理规划,选用适当的设施设备。以我院为例,根据货代企业业务性质,设置了三间管理人员办公室和60名员工集体办公的位置,安装了电脑、电话、传真机和打印机等设备,并安装了宁波电子口岸指定的《威博HY~2005》软件。

4.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项目

校企双方要注重学校教学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的内容衔接。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基本分成两段,第一时间段是学校理论教学,第二时间段是校内基地实训教学,因此,要注意做好校内理论教学和生产性基地教学内容的衔接。在第一时间段学好相关理论的情况下,要加强实训项目的安排与教学,注意尽量不重复安排教学内容、不遗漏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技能培训由企业安排经验丰富、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企业员工完成。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保障条件

政府保障。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8年12月19日批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该条例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校企合作的形式有了明确的说明,并鼓励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企业可以与职业院校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生产车间……合作组建职业教育实体……共同参与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我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就属于《条例》鼓励的合作办学模式并可以享受市政府在基地建设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2009年,由宁波市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并实施的《宁波市1000名物流人才培训计划》中提出,对外贸物流类专业学生的校企合作培训予以最高10000元/生的标准进行补贴,其中对学生连续四个月发放500元/生/月的实习补贴,其他以培训费、住宿费、教材费和上岗实习材料损耗费等形式补贴给企业和学校。《条例》中还对政府政策支持、企业税收减免、双师结构教师培养、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课程开发与教育研究、实习报酬以及学生培训与就业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与规定,为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提供了政策保障。

学校保障。学校无偿提供了基地建设所需工作场所,并从启动经费、用水、用电、通讯和网络等角度给予有力保障,采取“放水养鱼”的策略保证基地能生存、能发展、能完成各项预定功能。

企业保障。企业提供实训所需的部分硬件设备和全部软件设备,并从经理人员、培训师资、销售渠道、课程开发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保证校内生产基地人才培养方案能正常实施并达到预定目标。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合作机制

动力机制。在校企合作系统中,企业、学校和学生是三大主体,他们是互为资源要素供求的利益主体。企业需要学校提供良好人力资源供给以实现其经济利益,学生需要实用、熟练的岗位技能以实现有效就业,学校需要发展务实的教育、科研体系,实现学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他们之间必定互补互促、互惠互利,真正实现共同受益,这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良性运作的动力源泉。

运行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和筹资方式多样化,由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共同作为建设主体,通过企业提供设备资源与师资、学校提供场地和政府进行政策性投资等进行共建共享,在政府监督下开展学校和企业的统一管理、实现各方合作目标。

产学结合机制。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四个转变、四个合一”,即经营场所向实验实训场所转变、学生向学徒转变、指导师傅向专业教师转变、企业产品工作过程向任务驱动教学转变,教学做用具与经营用具合一、学生课堂课后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业务经营合一。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优势

1.紧贴市场,促进校企合作理念更新

从“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转变为“校企合作,联合办企业”再转化为“校企合作,联合办好学办好企业”,校企合作通常是学校借助企业设备优势、实践环境优势、师傅的经验优势和企业市场优势来改善教学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能强化培养学生的高技能,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缩短学生就业的磨合期。企业通过基地“相马、驯马又赛马”,充分借助学校的人力资源库优势优先培养、录用符合本企业发展要求的学生;企业借助学校教师的高智力优势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和提升先进管理理念;企业还能借助学校的研发优势改进企业的产品,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面向岗位,优化学生学习效果测评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最有感触的是高校教师,他们明显感觉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习和课后抄袭作业等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发出“分数决定素质”的感慨。但是,学生毕业后却常常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到企业就业因缺少技能操作本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往往一开始在企业并没有良好的发展,往往经过近一年的磨合与锻炼,慢慢胜任工作岗位需要,进而才有一定的事业上的发展;而另一些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不突出,但善于人际交往,经常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同学,就业后在企业显得甚是活跃,很快能融入企业,取得一定的绩效,但也很快显现其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缺陷,制约了其更高的发展空间。采用校企合作生产性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尽快培养前者的团队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后者比较适合用工作任务驱动理论学习,越来越复杂的工作任务迫使他们认识到理论知识贫乏对自己成长的阻碍有多大,会在实践中产生理论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愿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使学生固有的潜力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够发挥出来,可以有力的反驳读书无用论。由于采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学生可以在课堂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学习之间快速切换,就能变单一基础素质教育为专业技能教育,变单一技能训练向综合素质养成,最终达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良好职业素养。

3.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凸显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据教育部一项研究,北京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76%,地方性重点高等本科院校例如宁波大学等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60%;而高等职业院校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仅46%,其中工科类专业的就业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经管类专业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这与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不符。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工作后自我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弱,由于学校教学模式基本处于本科教学的压缩饼干模式,因而学生又没有学到高职学生应该学到的“应用型高技能”这个杀手锏,就业对口率相对较低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培养,学校教学课程设置直接对接产业要求,技能培训直接对接岗位要求,学生就业当然能直接对接企业需求。更重要的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还能起到就业孵化器的作用。以我院与浙江九龙物流有限公司进行的外贸物流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为例,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成效可以成为就业或创业的基石,业务人员可以将自己联系到的客户带走另投公司,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也可以组团自带客户自主创业,学生创业团队往往是由兴趣、爱好相投的校友组成,可以实现了以点带面就业的良好局面。学生自主创业后还可以继续挂靠本公司,形成较大业务量,有利于校内基地企业到船公司拿到更好的价格,提升了学校基地企业和学生自办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增加能帮助学校了解市场发展的信息。一般说来,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创业越容易就意味着该行业处于相对快速增长的阶段,有利于学校制定招生计划和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4.任务驱动,促进实践性教学改革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平台,并以任务是否完成界定实训与实习效果。实训要完成情境任务或虚拟任务,顶岗实习则要完成生产性任务,我校外贸物流类基地培训要求学生通过实地操作训练,熟悉和掌握货代企业操练流程和技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毕业后能经过不同货代企业简单培训或无需培训即可上岗。因此,这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实际是一种以项目引领课程学习的典型,它为学校的管理制度、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方案制定、实习实训指导和毕业综合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载体,为学校进行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体现“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教育部16号文件指出,学生通过参与产品生产、技术开发,促进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在国际货运代理专业则完全可以实现课堂与生产性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力地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理念。

5.互补学习,提高学校教师实践能力和企业员工理论水平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不仅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学生,还可以为学校培养高技能“双师型”教师,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提供学习平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非常紧缺,通常教师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弱。教师在实训基地与企业员工一起指导同学实践操作,不仅完成了自己的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也可以使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构想,促进了教师工作技能的提升。

基地还通过整合资源积极承担企业员工培训任务,企业员工操作能力很强,但对经济长远发展认识不足。高校教师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经验总结,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开拓员工全球化视野,对国际市场和全球经济形势发展有更好认识,有利于长远事业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技术开发,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管理水平提升。

6.良性发展,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的实体公司,它将企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学校教学密切结合在一起,通过生产性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激情,促进教师学生形成企业家和职业人的理念,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精神。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还能动员社会资源办学,通过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和设备的投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实现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室,解决了学校实验实训室因资金不足而造成的建设不到位、使用不到位的难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促进了学校将专业办出特色,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学校的品牌效应,促使地方百姓对学校的认可,进一步提高优秀生源的积聚与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五、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存在的问题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优势是很明显,但是问题也有不少。我院在操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这样一些。第一,应用专业范围较窄。这种模式目前主要用于外贸物流类专业,企业主要从事货代业务中的揽货任务,软件操作性工作任务由于岗位的特殊性,需要的人员不够多,目前我院基地内有80名同学轮流到软件操作岗位实训或顶岗,显得人员拥挤、岗位不足。第二,教学自身规律与企业运营规律有矛盾。企业长期对外经营,业务是持续性的,而学校实训实践教学是周期性的,因而给教学组织带来很多困难。第三,基地的生产性功能弱化,实训性功能较强。由于学生完全是业务生手,为了避免让学生直接顶岗而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需要学生在基地各岗位轮岗学习、实践熟练后才能真正顶岗,因此必须加大模拟业务的实训力度,这势必影响生产性活动进行,既与企业追求高效运作和经济利润最大化矛盾,又不能完全体现生产性基地的特点和优势。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依靠进一步科学发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任何固步自封的不作为行为只能导致落后,相信这些问题将来一定能逐步得到解决。

六、结语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是我校经过若干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尝试后采取的最新模式,相关理论学习还很不够,实践经验也不太丰富,我们还会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希望我校在高职院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能对兄弟院校校企合作发展提供一点借鉴。最后借著名职教专家姜大源的一句话总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专业带企业,企业带产品,产品带就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宁波市人民政府.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Z].2009.

[3]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4]郭家星,屈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转型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 200804290。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顶岗实习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完善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实效性探究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我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概念性框架及其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