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09-03-25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郭 影

[摘要]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2008年岁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疑又让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影响、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措施不力等。因此,要较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必须调整办学模式,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影响因素 促进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这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68万人,达240万人;2008年,毕业生达到了559万人;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11万,比上年净增长52万人。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在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仍然不能很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以下特点:

1.岗位少,毕业生人数多

众所周知,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扩大。有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之多;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2.薪水期望值过高

很多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能力强,是精英,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因而,对一些中小企业相对较低的薪看不上。其实,这就象新兵打仗一样。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优良的教育,但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他们可以带兵打出完美的一仗。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虽然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700元左右,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3.热门专业的报考人数过剩

大多数人都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一段时间,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等成为热门专业,广大考生纷纷报考。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是学习这些专业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结果发现,失业量最多的排在前10名的专业普遍是招生人数多、近年来报考火热的一些专业。其中,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等。

4.日趋苛刻的用人条件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企业选人材往往要进行很多测试。如自信心测试、时间观念测试、工作责任心测试等,测试的形式多样。虽然好多企业深知其公司的栋梁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不能离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毕业生。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这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1.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大学毕业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期望值。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毕业生选择,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屈就于某些自认为不体面的工作岗位。大学生自己必须认识到,今天的大学生不能再像从前的毕业生那样,把自己当作社会的精英了。2003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突破了420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即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而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达到17%,表明中国今天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不仅要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还要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假如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来个“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

2.各类人才竞争激烈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国家需要、有限的供职岗位和多样的工作环境,许多青年大学生会感到就业的压力。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2003年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融合导致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三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工人数量急剧增加;四是“海归”人数增加。在金融危机来临,就业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四股劳动大军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

不少毕业生都把高薪作为考虑就业的首要因素。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认为深圳、广州、北京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4.自身素质欠缺,不了解相关的就业知识

不少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途径、应聘技巧、劳动用工制度、本专业的择岗定位优势等都不甚了解,难以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

5.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三、群策群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1.正确的学习和就业心态

一些务实的大学生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价值,纷纷选择“回炉”学技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些大学生则不再“眼高手低”,表示当务之急是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择业”等待。大学生种种就业观念的改,正是金融危机下求职“突围”的一种有效方式。多一门手艺,多一条出路。通过一些短期的培训,就能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一些技能培训学校推出这样的教学制度吸引人,尤其是在目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更是吸引了不少在校大学生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加入到学习技能的队伍中。

2.充足的职业指导

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应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提高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应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网络,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大学应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研究等相关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根据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3.及时的就业引导

从学校方面看,一要从党建工作入手,以党员的就业引导为突破。以入学教育为契机,用优良传统促使大学生从入学起树立远大理想。在毕业生党支部中开展择业观、就业观的讨论,完成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二要坚持实践育人,在实践中渗透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大力支持社会实践,通过评价体系的倾斜,引导同学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重点单位开展实践。三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多方面提供就业指导。

从政府方面看,政府应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积极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维护就业市场稳定。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加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共赢的结果。

4.合理的专业设置

据辽宁省教育厅厅长魏小鹏在介绍辽宁省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时表示,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不合理,是导致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盲目追求大而全、综合性,甚至赶时髦,一哄而上,设置了一些不强不特、趋同趋热的专业,导致高校毕业生总量矛盾和专业结构性矛盾并存。”“这些专业规模大、布点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用人单位不认可。”教育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人才布局、结构、层次作出事先规划和需求预测,并在高校专业设置时进行必要的参与。劳动部门应对人力资源市场企业需求信息和失业人数的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把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高校,使其适时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因此,高校培养人才应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高校要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的衔接,要能实行“订单式”办学和培养人才模式。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开设了商务经纪与代理专业,以满足社会对经纪代理人才的需求。目前已向社会培养了一百多名毕业生,赢得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5.政府部门的干预及引导

政府应在大学生就业上发挥更大作用。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面广,没有政府部门的干预及引导,很难想像能做好这项工作。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过去的入学难转变为就业难,从高校就开始抓学生就业才能保证工作的到位。应成立专门的由教育、劳动、人事、财政等部门参加的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发挥联动作用。一要对高校课程专业设置进行有力的指导。二要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对毕业生喜欢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企业就职的现状,要充分加以引导。三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各地的劳动就业培训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对低学历低技能人员的培训上,对大学生则普遍缺乏相适应的培训课程。大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虽高,但普遍动手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较弱,所以应突出就业观念引导、沟通协调、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

6.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

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风险投资资金充足,而且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更是一应俱全,因而增加了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美国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印度政府自1993年起实施了一项针对18~35岁城市失业青年的就业计划,政府资助7500卢比帮助失业青年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四、结束语

综前所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就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们还是应该以火一样的热情,大胆创新,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精英式”人才,我们的国家才会兴旺发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尚利.浅谈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J].云南高教研究,2000,(1).

[2]周雄国.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当代经济,2009,(2).

[3]杨筱玲.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J].商场现代化,2007,(6).

[4]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