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卫术训练课的理论问题探讨

2009-03-20许泽程

考试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性质结构

杨 方 许泽程

摘要: 本文从运动生理学和训练学角度探讨了防卫术训练课的性质、生理基础、课的结构,指出,大学体育的防卫术训练不同于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和群众体育的健身训练,应在确保健康体质的基础上,追求与运动技能有关的素质,训练课的负荷应根据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进行,从而确保大学生体质体能与自我防卫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 大学体育防卫术 性质 生理学基础 结构

大学体育防卫术课是我校一门新的校本体育课程,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借鉴武术散打和其它防卫与格斗项目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的徒手防卫技术。它的擒拿技术动作吸收了中国武术各类拳种的技击动作与攻防技术,同时还参照了其它竞技格斗类体育项目的格斗对抗技术方法,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的攻防技术。当前,防卫术训练理论尚不完善,训练手段和方法还不规范,严重影响了防卫术课程的发展,应当注重科学施训,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体能和自我防卫的方法与能力。

1.大学体育防卫术训练课的性质

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角度来讲,任何身体锻炼形式的结构都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来确定。作为格斗对抗训练的一种特殊形式——防卫术训练,也应遵循这一规律。但对不同训练的负荷安排,应注重这种划分所持的生理学依据是否符合训练实际,从而使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整个训练过程,有效提高训练水平。

大学体育防卫术训练不同于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也不同于群众体育的健身训练,它是运用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改善训练者形态结构、功能,增强训练者所需要的潜在行动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的综合运动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为比赛而进行的竞技体育的训练要求更注重训练强度的刺激,其训练安排是以特定时期(如重大比赛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最佳化为出发点,其恢复调节身体机能的手段也是多方面、专业化和现代化的。而休闲体育范畴下的群众体育健身训练的活动重点更趋向于提高人体健康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上,在体育锻炼实践中并不强调对运动负荷的忍耐性和训练强度的刺激,而在于与健康有关的运动方式方法上。简单地说,竞技体育的训练注重无氧训练,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群众体育健身训练更强调有氧训练,要求“健康、休闲、安全”。为确保大学生训练者格斗能力和应付突发侵害能力的提高的需要,防卫术训练应在确保健康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等的基础上,努力去追求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质,包括速度、耐力、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和反应等素质,但绝不是纯粹地追求竞技性比拼,而在于拥有更强壮的身体和掌握更全面的身体运动能力,以确保大学生训练者的格斗能力和适应突发侵害能力的需要。也可以说大学体育防卫术训练是在“健康、安全”的基础上尽量“更快、更强”,目的是使大学生训练者体质体能“更强壮”,大学生训练者通过积极主动的训练,对生理机能状态主动调节和控制。这种调控训练应体现在“周期性”较大负荷的适宜刺激,其目的是在保持基础上的提高和有意识地做好处置突发侵害事件的体能贮备。因此,大学体育防卫术训练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运动效果不能注重于生理极限的冲击和导致机能活动能力可能的衰竭,否则就会违背大学体育训练课的科学性原则。

2.大学体育防卫术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大学体育防卫术训练的指导思想应服务于自我防卫的需要,也就是处置突发侵害事件的需要。所以,促进身体机能状态良好,是其主要解决的问题。防卫术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就是通过采用不同的身体活动形式,使人体机能系统由一般的身体机能状态转化为较高的运动性机能状态。这种机能状态的转变是通过生理负荷的增加得以实现的,即运动性生理负荷。它作为一种描述人体机能状况改变的动态变量,通常用其大小来衡量人体身体机能的变化。防卫术训练课里可以根据训练课中的心率变化了解运动量的大小,观察肌体对训练负荷的反映和评定训练者身体供能水平。借鉴传统的身体负荷评定方法,结合防卫术训练大学生的实际体质体能情况,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可将学习防卫术的大学生训练者安静时、准备活动结束时、基本部分结束时、整理活动结束时和训练后10min的脉搏频率绘成曲线图,将图中各点(脉搏频率数)与横坐标之间作一垂线,将训练课分割成不同小区,各小区的面积之和即为整个训练课的生理负荷量。根据曲线图的变化,可分析训练课的负荷量是否合理。生理负荷量的等级评定一般采用指数法,计算公式为:平均生理负荷量/课前安静时的脉搏频率。一般认为运动量指数1.6以上为大运动量,1.4—1.6为中等运动量,1.4以下为小运动量。

对于训练课运动强度的衡量,运动训练学上通常用最大心率来确定:“最大心率=220-年龄”,最大心率即为训练者可达到的最大心率数。根据大多数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并结合当前大学体育防卫术训练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防身自卫素质、提高身体各系统功能的最有效训练方式是使大学生训练者的心率控制在140—150次/min的范围内,并适宜地进行心率160次/min的负荷强度的运动量课,应慎重安排心率在170次/min及以上的负荷刺激。最大心率的负荷时间以5—10min为宜,主要取决于训练者个人体质体能状况。训练的负荷总原则应当是:以现代科学知识武装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进行最优化训练,应坚决贯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思想,从而确保科学施训落到实处。

3.大学体育防卫术训练课的结构

大学体育防卫术训练课的结构有以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来分的两种分法,教学内容结构要服务于运动负荷结构的安排,运动负荷结构要围绕课程的总目标,应根据人体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进行,一次课分为准备部分的负荷、基本部分的负荷、结束部分的负荷。在三个部分中,身体的生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应根据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逐渐加大,到训练结束前要逐渐减少。生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高峰应控制在基本部分的中期偏后为宜,准备部分的生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不宜过大,因为生理机能有一个适应过程。结束部分的生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应明显下降,使人体生理机能状态尽快达到常态,以利超量恢复的进行。

3.1准备部分的负荷

它是使大学生训练者的身体机能状态由常态逐渐转换到超常的运动态,有效地动员心血管系统。在准备部分中,应确保运动量增加的幅度徐缓上升,强度过大、时间过短,身体机能状态不能很快地动员,会对肌体造成过度冲击,更可能造成运动损伤,导致成绩不佳和受伤;也不应过长,否则会影响基本部分的负荷对身体刺激的有效性和深度。此外,应明确训练是一种以训练者为中心的训练安排,所以,训练课的准备部分必须重视营造轻松活泼的训练气氛。在课堂的教学训练中,课堂气氛的控制也是与训练负荷相关联的一个重要因素。沉闷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大学生心理疲劳,从而较快地进入生理疲劳,活跃的课堂气氛会推迟生理疲劳的到来时间,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承受较大的训练强度和负荷量。教师应使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调节好课堂气氛,使大学生在训练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激发出训练热情,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身心的满足感,从而培养其“终身锻炼的”的思想与习惯。

3.2基本部分的负荷

基本部分的训练是大学生进行防卫术训练的主要训练时间,但由于在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选择训练内容和手段的有限性,因此基本部分的负荷安排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但无论如何都应确保机体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维持一定生理负荷的强度范围,适宜地进行可控范围内的生理极限的冲击,以形成一种良性刺激。需要注意的是,在重视生理负荷的连续性、生理机能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应该确保训练内容的“专业性”和“丰富性”及“实用性”。事实上,大学体育防卫术训练不存在完美的训练模式,只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去探索更个性化和更为有效的训练形式与方法,从而使训练更为有效地为大学生的体质体能加强服务。

3.3结束部分的负荷

在防卫术训练课的结束部分,其身体活动强度要逐渐变小,使之有利于身体机能状态有序平稳地回落。但应注意,小强度的身体活动决不是不进行身体活动。基本部分中身体机能状态处于较高水平,如不进行调整活动而立即停止训练,会造成身体机能状态突然下降的不适应而有碍身体健康,不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与超量恢复。训练课结束部分进行必要的恢复性训练和调整活动,如采用原地放松跳、徒手操、慢跑、韵律操等方法,能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加速排除代谢产物,不仅能使训练者在生理上使肌体“软着陆”,同时能使训练者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调整,而且有利于课后其它学习、生活的进行。

大学体育防卫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课,同时也是一门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取得很好训练效果的课,我们应当在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学指导下,注重科学施训,从而确保大学生体质体能的增强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刘忠武.关于体能训练原理的思考[J].体育学刊,1996.1:108.

[4]秦永生,张敏,都占国.武警部队体能训练课的性质特点及结构探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2,(5):405.

基金项目:2007年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湘公专教[2007]19号。

猜你喜欢

性质结构
一类非线性随机微分方程的统计性质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一类多重循环群的剩余有限性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论结构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