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丰市棉盲蝽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2009-03-20姚晓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9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棉花

姚晓丽

摘要 近年来,棉盲蝽在大丰市连年重发。为全面指导防治工作,对其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对苏北沿海地区棉盲蝽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棉花;棉盲蝽;重发原因;综合防治;江苏大丰

中图分类号S435.62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192-02

大丰是全国商品棉和江苏省优质棉重要生产基地,常年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公顷,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01~2008年间大丰市有6年棉盲蝽达偏重以上发生水平,2年中等发生。为了持续有效地控制棉盲蝽的发生,笔者通过对近年来转基因抗虫棉棉盲蝽的系统监测和田间调查,摸清了棉盲蝽在转基因抗虫棉田内的灾变规律,并开展了一些可持续控制技术的探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重发原因

1.1抗虫棉取代常规棉,导致害虫群落明显变化

2000年以前,大丰棉区以泗棉3号、苏棉9号常规棉为主导品种,棉铃虫、棉盲蝽、红蜘蛛、蚜虫均为棉田内常发性主要害虫,尤以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猖獗,几乎连年重发,在害虫群落中占主导地位。为了有效控制主要害虫棉铃虫的危害,大丰市坚持以化学防治为主,协调运用农业、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特别对棉铃虫主害代采取全程药控。棉田一般从6月下旬就开始用药,特别在3、4代棉铃虫发生期间,间隔3~5d就用药防治1遍。防治药剂大多数以对棉盲蝽均有较高兼杀效果的有机磷及其复配剂为主,棉盲蝽在棉田内几乎无处藏身,曾一度销声匿迹。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逐年引进种植,推广面积迅速扩大,生产上表现出对鳞翅目害虫的抗虫效果较为明显,导致棉田内棉铃虫发生程度大幅度回落,化学农药施药次数和用药量明显减少。据调查统计,2003~2007年棉田内有机磷农药平均用量为16.956L/hm2,相当于1994~1997年平均用量的57.8%;复配剂平均用量为4 849.5mL/hm2,相当于棉铃虫重发年份1994~1997年平均用量的51.4%。棉田内有机磷及其复配剂类化学农药的减少使用,也直接削弱了对棉盲蝽的控制作用,致使棉盲蝽上升为棉田主要害虫,贯穿棉花整个生育过程。另外,烟粉虱、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也演变为转基因抗虫棉后期害虫群落的重要组分。

1.2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盲蝽发生较为有利

转基因抗虫棉虽然对棉铃虫、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一定抗虫性,但对刺吸式害虫不但没有抗性,反而利于其发生。转基因抗虫棉大多为杂交棉,且实行少、免耕栽培,前期营养生长势强,植株发棵早,易诱集棉盲蝽提前迁入棉田为害;中后期植株高大,一些棉农田间整枝、化控等管理技术跟不上,棉花长势过旺,无效花蕾过多,害虫隐蔽性强,不利于防治。另外,由于转基因抗虫棉需肥量高于常规棉,高肥水管理导致植株含氮量偏高,对棉盲蝽繁殖为害非常有利;转基因抗虫棉田施药结束时间较常规棉田早,一般在9月中旬防治结束,而棉盲蝽在大丰市棉田内发生可持续到9月底至10月中旬,造成了后期弃而不治,导致残虫量太高,部分田块百株虫达数百头,越冬残留虫量高也就意味着翌年发生基数大。

1.3棉盲蝽寄主众多,虫源充足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高效农业的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快,作物种类越来越丰富,而且栽培方式多样化,尤其是反季节栽培打破了部分害虫在本地的发生规律。棉盲蝽喜食作物如苜蓿、豆类、蔬菜、瓜类、果树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多,而且许多地方都是与棉花套种或插花种植。食料条件满足了棉盲蝽具备大发生的可能性,也拉长了棉盲蝽向棉田内的迁入时间,并增加了棉盲蝽躲藏的空间,常形成混合为害。早春棉田周围寄主种类、数量多少、生长状况等对棉盲蝽的种群数量增长有着很大影响。

1.4忽视棉田内外寄主作物的防治,导致棉盲蝽重发

随着高效农业的迅猛发展,不同栽培模式和间套种方式的推广加重了棉盲蝽的发生程度,尤其棉花与蔬菜、瓜果间套作,更加重了棉盲蝽的发生及为害程度。多样化的田外寄主都是棉盲蝽很好的栖息繁衍场所,使棉盲蝽在整个世代发生期内都有丰富的食物链,而且分布又十分分散。春季蚕豆、麦子、马铃薯、胡萝卜、果树都是棉盲蝽的重要寄主;夏季玉米、果树、杂草、棉田内间套种作物也是棉盲蝽的重要寄主;秋季蔬菜、豆类、杂草也是除棉花以外的适宜寄主,但许多农民没有真正重视棉田外寄主上棉盲蝽的防治。田外寄主棉盲蝽向棉田内转移是导致棉田短时间内虫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2005年2代棉盲蝽田外寄主虫量超15万头/hm2,导致后期棉盲蝽在棉田内重发,9月中下旬全市调查150块棉田,虫数0~176头/百株,平均21.1头/百株,铃害率0~74%,平均20.3%,为历史罕见。2006年3代棉盲蝽发生期调查,与西瓜套作的棉田平均混合虫量32头/百株,蕾害率24%,而相邻纯作棉田平均混合虫量6头/百株,蕾害率3%。2007~2008年1~2代棉盲蝽在蚕豆、药芹、马铃薯、果树、玉米上虫量都成为棉花蕾铃期的重要虫源。

1.5化学防治效果不理想,造成部分田块虫量偏高

主要表现为药种不对路和施药技术较差。农药使用不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大面积推广转基因抗虫棉,棉铃虫发生轻,田间用药量少,或者是所用药剂对棉铃虫有效,而对棉盲蝽、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效果不佳,造成虫量大量积累,为翌年发生积累了大量虫源。另外,近年来农药市场较为混乱,药剂质量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常有存在故意误导农民用药的现象,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期,直接影响了防治效果,造成棉花被害严重。还有棉农对棉盲蝽认识不足,转基因抗虫棉植株相对常规棉株型高大、果枝舒展、蕾铃多,施药时在田间一走而过,用水量也严重不足,这些都影响化学防治效果。再次,后期棉田进入吐絮期,田间虫量虽很高,但几乎没人愿意用药防治棉盲蝽,是造成翌年发生基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1.6有利的气候条件加重了棉盲蝽的发生

棉盲蝽是喜湿性害虫,6~7月份雨量较多,湿度大,寄主嫩绿旺盛,棉盲蝽产卵多、繁殖快,虫量增多,危害就较重。干旱对棉盲蝽不利,尤其夏季高温干旱不利于其生存和繁殖。2005~2007年大丰市连续3年出现洪涝灾害,6~8月份降雨频繁,阴雨天气多。2005年后期台风过境频繁,雨水多,为历史少有年份,在有利于棉盲蝽发生的同时,又影响了化学防治,出现了3、4代棉盲蝽在局部田块虫量偏高、危害较重的现象。2006年2代棉盲蝽发生期间,梅雨天气明显,雨量大、雨日长,极有利于棉盲蝽的发生,特别是部分田块受淹后,植株出现疯长现象,并生出许多赘芽,无效花、蕾过多,对棉盲蝽的繁殖危害非常有利。2007年与2006年相似,梅雨过后,田间出现明显的为害高峰,许多长势好的田块,严重田块被害株超过80%,蕾几乎掉光,果枝变成了空枝。2008年梅雨来得早,雨量小,但连阴雨天气时间长,对2代棉盲蝽发生也很有利,并刺激棉田外虫源向棉田内转移。 近年来暖冬气候影响,越冬卵成活率高,1代发生面积大且重,且防治面积小。

2综合防治技术

2.1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将棉盲蝽消灭在棉田内外,降低越冬基数。棉花采拾结束后,及时将棉杆拔出田外作柴草使用,减少越冬卵。棉麦套作田,空幅推行冬耕春翻。春季在棉盲蝽卵孵化前,翻挖棉田,降低其存活率,减少早春虫源;铲除路边、田头、田内杂草,恶化棉盲蝽的生存环境。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以防棉花生长过旺和贪青迟熟,恶化其食料条件,减轻对棉盲蝽的诱集。适时化控,及时整枝、摘心、打顶,促使蕾铃老化,减轻危害程度。及时做好受害棉株的整枝工作,尤其是多头棉,去掉细弱枝,保留1~2枝作为主干,可减少损失。及时做好后期棉田田间“四清理”,减少无效花蕾、侧枝及赘芽,尽量创造不利于棉盲蝽生存的生态环境,抑制其发生程度。

2.2化学防治

加强预测预报,提高测报准确率。低龄若虫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因此预测预报的准确率直接关系到每个代次防治效果的好坏,要能够确保防治时间不失时。抓好早春虫源田的防治。1代盲蝽卵孵化后,可在越冬虫源集中危害的绿肥、桑树、蚕豆、马铃薯以及田边、沟边杂草丛生地块,喷施化学药剂防治2~3次,压低早春基数。6月中下旬对胡萝卜留种田、药芹留种田、马郎秸、玉米、果树等田外寄主要重点防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棉田化学防治是控制棉盲蝽的关键措施。正常年份从2代盲蝽末期至3代初期开始,要坚持适期用药。在棉盲蝽2、3龄发生高峰期,一旦达到防治指标应及时喷药防治;梅雨期间如遇多雨天气,非常有利于棉盲蝽的发生与危害,因此该时期也是防治关键期。田间虫量达到重发程度,应果断采取“全程药控,统防统治”的防治策略,药剂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2 500~3 0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5~7d,连喷2~3遍,防效显著,可有效控制棉盲蝽的危害。

3参考文献

[1] 刘良忠,艾红菊,荣志刚,等.枣强县棉盲蝽蟓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2):141,143.

[2] 牛庆国,申卫民,董中民.棉田棉盲蝽虫口回升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9):72-73.

[3] 刘定忠,刘初生,范劲松,等.赣北棉区棉盲蝽加重发生原因浅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9(6):36,35.

[4] 徐如民,郭军,刘红岩.棉盲蝽种群发生活动规律及防治新技术[J].河南农业,2009(9):15.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棉花
棉花是花吗?
雪白的棉花堡
神奇的棉花糖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探讨
浅析大豆食心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心中的“棉花糖”
收拾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