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2009-03-20黄玉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9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黄玉明 任 琴

摘要为明确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发生规律,于2007~2009年通过大田定点定时调查与笼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害虫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并对防治技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害虫在子长县1年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幼虫4龄,成虫寿命长、产卵期长,2个世代常重叠发生。

关键词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171-01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别名二十八星瓢虫,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害虫,近年经常性发生,尤其是局部田块大发生。一般导致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为此,从2007年开始对该虫害进行了详细田间观察与监测调查,并结合笼内饲养方法,对该虫在子长县的生活史、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进行防治技术的试验,形成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马铃薯田间调查

2007~2009年在子长县栾家坪乡韩家崖堤、孙家沟村地膜马铃薯地和玉家湾镇苏家焉秋马铃薯地实施定点、定时观察,每7d进行详细田间监测调查与记录。观察该虫在大田的发生、取食与习性,并查阅当地的气象资料。

1.2 笼内饲养

于5月8日把越冬代成虫分别置于2个早播马铃薯笼内进行饲养,1个单养和1个群养,每天观察记载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产卵、孵化、幼虫的发育进度情况及化蛹情况。羽化的成虫置于3个秋马铃薯的笼内,继续重复以上过程,观察2代的情况。

1.3人工防治方法

在虫害发生时进行人工扑杀,用盆盛水并摇马铃薯的蔓,让其掉落在盛水的盆里,并且人工摘除叶背卵块。

1.4化学防治方法

选用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2.5%功夫乳油3 000倍液、2.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甲酸盐乳油2 000倍液作为供试药剂,2007年在栾家坪乡孙家沟村进行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试验,共设6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设有保护行,以防雾点飘移。施药前调查虫基数,药后7d调查、记录残留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并校正防效。

2结果与分析

2.1饲养情况

5月8日从茄子苗床抓到15个越冬代成虫,置于地膜马铃薯田的1号笼内饲养。5月29日初见卵块,6月7日初见幼虫,6月31日初见蛹,7月8日初见成虫。把成虫置于3号笼(秋马铃薯)观察2代生活史,7月21日初见卵块,7月26日初见幼虫,8月16日初见成虫。8月23日未见产卵。9月30日发现成虫开始寻找越冬场所。10月7日发现其入土越冬。5月29日把成虫转移到2号笼内饲养,并且在大田抓到的成虫15个置于2号笼内,观察发育进度。成虫从6月24日开始消退,7月17日结束。产卵盛期在6月20日至7月6日,幼虫发生盛期在6月27日至7月24日,化蛹盛期在7月4~28日,羽化盛期在7月21日至8月3日。20个成虫置于4号笼内(秋马铃薯)继续观察2代发育进度,7月24日至8月9日是产卵盛期,7月29日至8月21日是幼虫盛期,8月27日开始化蛹,9月2日羽化,10月6日开始越冬。

2.2田间观察

从5月14日开始每7d在栾家坪乡韩家崖堤、孙家沟村观测点详细观察并记载。5月21日初见成虫,6月5日初见卵块,6月13日初见幼虫,6月20日进入危害盛期,7月3日初见成虫。7月10日进入成虫危害盛期,迁飞转移。6月4日在玉家湾镇苏家焉秋马铃薯地观察点初见成虫,6月18日发现卵块,6月15日初见幼虫,7月8日化蛹,7月15日羽化。7月29日发现卵块,8月4日发现幼虫,8月18日发现化蛹,8月25日发现羽化,9月3日调查未发现卵块,成虫9月18日发现开始寻找越冬场所,10月初发现越冬。

2.3二十八星瓢虫生活规律、习性与为害特点

2.3.1年生活史。马铃薯二十八瓢虫在子长县1年发生2代,以成虫群集越冬。5月初开始活动,为害地膜马铃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上中旬为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自9月中旬开始寻求越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成虫寿命及产卵期长,2个世代常重叠发生。

2.3.2生活习性。成虫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为活跃,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时后转向叶面取食。成虫、幼虫都有残食同种卵的习性。成虫假死性强,并可分泌黄色粘液。越冬成虫多产卵于马铃薯苗基部叶背。取食马铃薯才能安全过冬和翌年正常产卵;幼虫食料中如无马铃薯则发育不正常。温湿度对该虫的繁殖发育影响极大,成虫在5~16℃不能产卵,22~28℃时适于产卵,30℃时即使产卵亦不孵化,低于15℃则不能产卵,35℃以上时产卵不正常并陆续死亡。夏季高温时,成虫匿居静伏,在枝叶茂盛、较荫蔽的田块发生较严重。马铃薯瓢虫一生必须全部或部分取食马铃薯,否则不能正常发育和产卵,故只在马铃薯产区才大量发生,属于北方暖地种群,不能分布于过热地区。

2.3.3危害特点。通过田间详细的观察,其主要为害马铃薯、茄子,也可为害青椒、豆类、瓜类等蔬菜以及苜蓿、野茄草、龙葵等杂草。寄主涉及7个科20余种作物和杂草,尤为喜食马铃薯。成、幼虫均可危害,主要取食叶片,也可为害果和嫩茎。被害叶片叶肉被吃掉,表皮残留,外观出现许多不规则近乎平行的半透明凹细纹后变为褐色斑痕,过多会导致叶片枯萎,此为该虫害状的一大特点。另外,该虫还可将叶片吃成穿孔或仅留叶脉。茄果被害,致被害部组织变得僵硬粗糙、味苦,不能食用,影响产量和品质。

2.4防治技术

2.4.1人工防治。及时清洗田园、处理残株落叶,可消灭部分残留瓢虫,降低越冬虫源基数。利用成虫假死习性,拍打植株用薄膜、盆盛接坠落成虫,集中杀灭。此虫产卵集中成群,颜色鲜易发现,易于人工摘除。在产卵盛期,摘除叶背卵块,能有效地降低危害。

2.4.2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2.5%功夫乳油3 000倍液、2.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甲酸盐乳油2 000倍液,防效都在85%以上,可以推广应用。用药剂防治应在早上7~11时和下午5时之后效果最佳,喷雾要均。

3 结论

依据该虫的生活史与习性预测其发育进度,可及时预报发生动态,为防治提供技术保障。优先采用人工防治方法,利用成虫的假死性、2龄之前幼虫的集中性采用人工捕杀、摘除卵块的方法,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化学防治能控制该虫的为害和较高的防效,避免减产和损失。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药物防治上不宜连续施用单一药剂,应交替施用以提高防效,延缓该虫的抗药性产生。应加强培训,规范防治。一是切实加强防治技术的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与防治技术。二是联防连治,统一行动,实行成片、整村统一用药、统一时间统防统治的措施。

4参考文献

[1] 武晶,武晓慧.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13):106,110.

[2] 云雷,丁华,赵发胜,等.白于山区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8(3):70-71.

[3] 赵中华.2007年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概况与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8(6):20-21,8.

[4] 宋国华,吴微微,赵庆林.二十八星瓢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吉林蔬菜,2008(1):52.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