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秸秆还田的技术思路与工艺路线

2009-03-20陈金虎徐朝俊杨卫新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9期

陈金虎 徐朝俊 杨卫新

摘要总结了麦秸秆还田的改土效应、技术思路与工艺路线,以及麦秸秆还田机的结构和原理、秧苗栽后的管理要点,以期为麦秸秆还田提供参考。

关键词麦秸秆还田;技术思路;还田方式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088-01

使用联合收割机作业,田间作物秸秆比较多,给下茬的栽插、播种整地带来困难,群众采用放火烧的办法处理,既浪费资源又增加了土壤的碱性,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可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根据建设绿色环保、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和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秸秆还田机械,是发挥农机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1麦秸秆还田的改土效应

1.1有机肥源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其中豆科作物秸秆含氮较多,禾本科作物秸秆含钾较丰富,作物秸秆提供的养分占我国有机肥总养分的13%~19%,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耕翻后,秸秆在分解过程中进行矿质化,释放养分,同时进行腐殖质化,使一些有机质化合物缩合脱水,形成更复杂的腐殖质,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及保水、吸水、粘结、透气、保温等性状和能力,提高了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温、气的能力,可将营养元素供下季作物再吸收,从而实现营养元素在土壤、作物间的良性循环。

1.2保墒和调控田间温湿度

秸秆覆盖地面,可减少水分蒸发,缓冲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地面径流,增加了蓄水层。隔离了阳光对土壤的直射,降低地温。

1.3抑制杂草

与除草剂配合使用,可提高抑草作用。有研究表明,麦秸秆还田,可提高稻米的品质。

1.4疏松土质

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使土壤质地疏松,通气性提高,犁耕比阻减少,贮存水分、养分能力增强。土壤有机质、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变化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对土壤团聚体和结合态腐殖质的影响使土壤中1.00~0.25mm的微团聚体提高,小于0.01mm的微团聚体减少,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营养条件具有良好的作用。

1.5有效增产

“八五”期间西南农业大学、湖北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等单位进行的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实行秸秆还田后一般都能增产10%以上,楚州区朱桥镇马塘村,秸秆还田多年,周边村组水稻平均产量8 700~9 150kg/hm2,而该村农户都在9 300~9 900kg/hm2

2技术思路

麦秸秆机械化还田,可有效处理“三夏”期间麦秸秆焚烧问题。夏收夏种季节秸秆焚烧问题严重,而处理麦秸秆的技术和机具相对成熟,既有效节约农时,又能解决焚烧问题。大力推广麦秸秆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3秸秆机械还田的方式

3.1秸秆直接还田

一是机械粉碎翻压还田。农作物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切碎或高留茬直接翻入土壤,归还农田。二是覆盖还田。主要应用于麦—玉米或麦—稻轮作区。即在播种出苗后,在行间覆盖秸秆。

3.2全量还田和高留茬还田

一是全量还田。使用带有秸秆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并将碎秸秆均匀铺撒于田中,然后进行耕整地作业。二是高留茬还田。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时,留茬高度为30cm以下,直立保留于田中,取走已切割下的秸秆,或匀铺于田中,再进行耕整地、作业。

4麦秸秆还田的工艺路线

一是铧式犁旱耕耕整地工艺路线。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撒施基肥→铧式犁深耕晒垡→放水泡田→耙田→水稻机插秧。二是旋耕机旱耕耕整地工艺路线。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撒施基肥→旋耕机作业→放水泡田→耙田→水稻机插秧。三是水田秸秆还田机耕整地工艺路线。小麦经配秸秆切碎装置或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留高茬、秸秆切碎撒于田面)或无秸秆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割(田间条状铺草人工将草撒匀)后,撒施基肥,放水泡田(浸泡时间以泡软秸秆、泡透土壤耕作层为准),薄水作业,秸秆还田机械1次2遍完成秸秆还田平整地,最后进行机械化插秧。

5麦秸秆还田机的结构和原理

秸秆还田机主要由万向节总成、悬挂架总成、机罩、传动箱总成、刀轴总成、挡土板、后拉杆总成、平地板等部件组成。工作原理:拖拉机与旋耕机挂接后,拖拉机的动力经传动输出轴,万向节总成传至传动箱总成的小锥齿轴,经过一对锥齿轮减速并改变方向,由一对圆柱齿轮减速,再通过输出花键轴将动力传递刀轴总成,使刀轴总成旋转。刀轴的旋转带动旋耕刀入、切土、向后上方抛土,在切土的同时,将秸秆埋入土中,并将土块抛向挡土板,使土块进一步击碎细化,与秸秆、泥水搅拌后,由平土板刮平。

6秧苗移栽后管理要点

与秸秆不还田的机插稻管理基本一致。秸秆还田土壤具有前期吸氮、后期释氮的特点;秸秆还田机插稻生长发育特性表现为前期生长缓慢、中期生长加快、后期生长活力增强。因此,要采取合理的肥水运筹措施,优化还田机插稻的群体质量。

7参考文献

[1] 汪长银.农业机械化作业与农艺结合的推广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193,195.

[2] 李寿强,王艳菊,马奶芳,等.稻田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及应用价值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1):135-136.

[3] 李春霞,陈阜,王俊忠,等.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68-70.

[4] 赵小凤,张国进,胡省平.江西省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农技推广,2009(8):32-33.

[5] 曹伟清.浅析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J].江苏农机化,2007(1):18-19.

[6] 马伟,崔慧霞.机械化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