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田套播麦高产高效施肥技术

2009-03-20李建军吕宏生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9期

李建军 吕宏生

摘要小麦的高产优质与合理施用肥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就稻田套播麦的生育特性和植株吸肥特点,结合生产实际总结施肥技术,以达到生产上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稻田套播麦;生育特性;吸肥特点;供肥特性;合理施肥

中图分类号S512.0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085-02

合理施肥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小麦品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由于稻田套播麦,麦田表土有机质和养分富集,但表土以下较深层(7~21cm)的土壤中的养分比常规耕翻麦田有明显下降趋势,致使稻田套播麦前期吸收的养分量高于常规耕翻麦,有利于早发壮苗,而中期氮磷的吸收量则明显低于常规耕翻麦,土壤肥力下降,易发生早衰。因此,在施肥技术上要求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苗肥促早发,中期适当控制保稳长,重施拔节孕穗肥防早衰。现根据稻田套播麦的生育特性和植株吸肥特点,将其施肥技术介绍如下。

1稻田套播麦的生育特性

一是穗数增加,粒重略减。从构成产量的3因素看,稻田套播麦主要是靠增加成穗数来增加产量,而每穗粒数增加不多,千粒重则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二是叶片数增多,功能期延长。宿豫区稻套麦的播期一般在10月6~10日,与常规耕翻播种麦相比,播期提早7~10d,因而出苗期也提早2~3d,出叶速度快,主茎叶片增多,功能期延长。三是出苗、分蘖早,成穗率高。稻田套播麦的墒情好,在适墒套播的条件下,6~7d总积温100~120℃即可出苗,出苗率可达80%左右。另外,分蘖发生早,成穗高。四是最高茎蘖数出现期提前,干物质积累多。由于稻套麦苗期早发,冬前群体增大,因而分蘖高峰期一般比常规耕翻麦田提早5~10d。五是前期发根快,后期易早衰。稻麦根系发生早,衰亡也提早。稻套麦次生根苗期发苗早,下层根比例大,而上层根系少,但上层根发生迟,活力高,在麦苗后期作用大,这就是稻麦早衰的原因之一。六是氮肥吸收量多,土壤磷、钾供应不足。由于稻套麦的土壤耕作层环境和肥料表施造成小麦对化肥的依赖性显著增加。稻套麦在拔节前吸磷较多,有利于麦苗早发,而后期吸磷少则易引起早衰。在整个生育期土壤供磷量均低于常规耕翻麦,尤其是始穗后,稻套麦土壤的供磷量更低,而此时应是小麦吸磷高峰,这是可能早衰的另一个原因。稻田套播麦一生吸钾总量高于常规耕翻麦。而在连续少、免耕的情况下,土壤速效钾贮量呈减少趋势。因此,施肥上要注意增施钾肥和推广秸秆还田,增加中后期追肥比重,适期轮耕,深施有机肥料,确保土壤保持良好的肥力状况。

2 植株吸肥特点

2.1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吸氮量及吸氮强度

小麦产量7 500kg/hm2左右,植株吸氮动态:第1个吸氮高峰是冬前分蘖盛期至越冬始期,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13.5%。第2个吸氮高峰出现在拔节至孕穗期,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37.7%。稻田套播麦植株的吸氮强度以拔节至孕穗期为最高,达2 989.5~3 034.5g/hm2·d,其次为返青至拔节,再次为分蘖至越冬期,表明冬前要达到早发壮苗,在分蘖始期土壤供氮强度要大,稻田套播麦施足基(苗)肥。拔节至孕穗期氮的相对积累速率低于分蘖至越冬始期,但日吸氮量为最大,是稻田套播麦一生中单位面积吸氮最多的时期。因此,在氮肥使用上,必须满足其要求,追施拔节孕穗肥。

2.2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吸磷量及吸磷强度

稻田套播麦对磷素吸收积累动态的趋势与氮基本一致,虽然土壤水解氮与速效磷在稻套麦田的土壤表层有明显的富集现象,但磷素在各个阶段吸收状况有其自身特点,与土壤供给不吻合,即苗期吸磷量较少,出苗至返青占总吸收量的17.05%~20.20%,拔节后吸收量逐渐加大,吸收高峰期在拔节至孕穗期及开花至成熟期,分别占吸收量的31.3%~30.9%及23.1%~20.8%。开花至成熟期氮的吸收量显著少于磷素的吸收。稻田套播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对磷的吸收强度,以孕穗至开花为最大(969.0~970.5g/hm2·d),其次为拔节至孕穗期(934.5~976.5g/hm2·d),再次为开花至成熟。但以磷的相对积累速度来表示,则以分蘖至越冬始期为最高,其次为拔节孕穗期,再次为开花成熟期。

2.3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吸钾量及吸钾强度

稻田套播麦在苗期吸钾量不多,返青至拔节期占总吸收量的30.3%~33.7%,拔节至孕穗期占40.0%~40.7%,孕穗后明显下降,开花期吸收量达最大值。开花后植株不但没有继续吸收反而下降11.8%~13.4%。生育后期是钾素的外排时期。从各生育阶段的吸收情况看,小麦植株对钾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生长中期。因此,钾肥可作(基)苗肥一次施用。另外,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对钾的吸收强度不同,拔节至孕穗期为最高(3 909.0~4 972.5g/hm2·d),其次为返青拔节期(3 252~3 300g/hm2·d)。

3土壤供肥特性

3.1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氮素状况

小麦生育阶段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0~40cm土层内)有效氮量以分蘖期最高,越冬期下降,拔节后期急剧下降,至乳熟期趋于平衡。土壤总供氮量(植株吸氮积累量+土壤有效氮量)与植株吸氮的比值(供吸比)分蘖期最高,据南农大研究,分蘖始期供吸比值达11~12∶1,越冬始期至返青期下降为2.0~2.5∶1.0;拔节后供吸比为1.6~1.8∶1.0;孕穗期为1.2∶1.0。

3.2土壤磷、钾的供应量

宿豫区大多数田块的速效磷远低于速效磷临界值(12mg/kg),大部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只有40~85mg/kg(土壤供钾的临界值一般是80mg/kg)。

4合理施肥

施肥的目的,不仅要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同时又要注意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稻田套播麦的施肥原则要做到:一是通过施肥,协调土壤和作物的供求关系,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求,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二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用较少的肥料投入获取较多的产出,实现低耗高效益;三是培肥地力,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肥料体系,做到有机和无机相结合,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氮、磷、钾合理配比,消除低产土壤障碍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高产、稳产的土壤生态环境。

4.1前茬水稻要深耕足肥

稻套麦两熟田块,在种植水稻时要深耕争取晒垡,增施适量(45t/hm2)有机肥料,以利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后劲,为下茬套播麦正常生产发育提供养分条件。

4.2适时套肥,确保“胎里富”

为保证小麦“胎里富”实现早发壮苗,在收稻前1~2d套施高含量复合肥(15-15-15)375kg/hm2,尿素150kg/hm2

4.3施足基(苗)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据资料介绍,作基肥施用的氮素,2/0叶时开始得力,3/0、4/0、5/0叶时显著得力,6/0叶时效应开始下降,7/0叶时效应显著下降。不同叶龄期追施氮肥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是:穗数随追肥叶龄期推迟而下降,每穗粒数和粒重则随追肥叶龄期推迟而上升,因此要施足基(苗)肥。小麦产量5.25~6.00t/hm2需施氮255kg/hm2左右,五氧化二磷120 kg/hm2,氧化钾150kg/hm2。基追肥比例以5∶5为宜,基肥中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40%以上。有机和无机结合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能协调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同时提高两者的利用率。有机肥与化肥如何合理配合,主要取决于麦田土壤肥力基础。小麦产量6.0~7.5t/hm2的高产田,施用有机肥料中的氮素一般占总施氮量的30%。

根据不同的土壤肥力确定合理的施肥量,产量达5.25~6.00t/hm2,对空白产量(全不施肥)2.25t/hm2的土壤,需施纯氮210~225kg/hm2;空白产量1.50~2.25t/hm2的需施纯氮225~255kg/hm2;空白产量在1.5t/hm2的,需施纯氮255~300 kg/hm2。在肥料运筹上,有机肥全部作基肥,氮肥的50%、全部的磷肥和钾肥都作为基(苗)肥以套施或覆盖形式施用。10%氮肥作为平衡接力肥,40%氮肥作为拔节孕穗肥施用,以达到稻套麦前期早发壮苗,中后期不脱力防早衰的目的。生产实践证明,在施氮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磷钾肥小麦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产量为7.5t/hm2小麦吸收氮、磷、钾三者比例为2.8∶1.0∶4.1,所以磷钾肥的使用量要建立在目标产量和土壤地力基础上,实行配方施肥。当土壤速效磷低于10 mg/kg时,应施过磷酸钙450~600kg/hm2作基肥,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80mg/kg的田块,应增施氯化钾225kg/hm2作基肥。基肥施用后要认真进行开沟覆土,做到种肥不露出田面,减少肥料流失,以提高利用率,争取麦苗早发稳长。

4.4看苗追施壮蘖肥,适当补施接力肥

基肥不足的麦田,春后极易脱力,宜在3叶后,早施促蘖肥。在返青期对冬发不足或基(苗)肥数量少的田块,应根据苗情适当补施一些接力平衡肥,对于麦田沟边和田内黄塘要留意补施肥料,促进全田麦苗平衡生长。

4.5适时施好拔节孕穗肥

小麦拔节至孕穗前后,是保花增粒、防退化的关键时期,而稻田套播麦下层根系少,后期土壤供肥能力较差,施好拔节孕穗肥尤为重要。施肥适期是群体叶色褪淡。如果在返青阶段群体偏小,个体生长偏差,叶色褪淡较早,可在倒三叶抽出时早施拔节肥,至剑叶抽出前,再施少量保花肥,达到攻穗稳长的目的。

4.6秸秆还田覆盖

秸秆还田覆盖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能够培肥地力,秸秆还田覆盖田面,有利于用地养地相结合,能够持续提高稻套麦产量。每次宜用秸秆2.25t/hm2左右,以增加稻套麦田有机质和培肥地力,持之以恒,可以改善麦田后期供肥状况。

5参考文献

[1] 黄开忠,黄勇.淮北地区中强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施肥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3(3):44.

[2] 周习芳.淮北地区小麦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4(12):37.

[3] 郜战宁,赵金芝,蔡春荣.小麦需肥特点与麦田施肥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5(2):32.

[4] 陆凯.淮北旱地小麦平衡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6):165.

[5] 陈川,丁国霞,钟平,等.淮北稻田套播麦的主要生育特点与施肥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8(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