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微《叙画》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2009-03-19

船山学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王微中国山水画启示

朱 平

摘要:王微的《叙画》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山水画论,饱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启迪了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同时对文人画的创作方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创作方法论的角度谈谈《叙画》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王微;《叙画》;中国山水画;创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186-03

王微(415—453),字景玄,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微出身世族。但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素无宦情”,“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如此者十余年”,“龙居深藏。与蛙虾为伍。”所著《叙画》与宗炳的《画山水序》为世所并称,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山水画论。《叙画》中饱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本文试从“效异《山海》”、“拟太虚之体”、“用笔方法”、“形者融灵”等四个方面分析王微《叙画》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一、效异《山海》

中国早期的山水画。实质上是军事指示图或地形图。它属实用性质,不过是“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而已,并非按艺术的规律去创造,只是根据实用去安排。《历代名画记》卷四所载《吴王赵夫人》条下:“孙权尝叹魏蜀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由此可见,早期所谓山水画其实是军事实用地图。所以,王微在《叙画》中首先指出了山水画与作为实用地图的差异:“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山水画是一门艺术,不应该只是“图经”意义上的山水,若与“图经”混为一谈,便很难成为一门艺术。王微强调:“披图按牒,效异《山海》”。意思是说看看画好的山水画。效果异于地图图经,即绘画是和《山海经》里面的图经不同的。一张画什么都有。与版图何异?进而提出“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山水画只要画出最得意的一部分就可以了,艺术要以少胜多,不能像地图式的将所有的景色都罗列在一张画上。这也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写生及创作,画家在面对真山实水时,无须拘泥于一山一水的得失,也无须受视点的限制,而要抓住最能打动自己的景致写之,毕竟人不是照相机,画山水也不是画地图。这样就使艺术家摆脱了自然生理的限制,面对真山实水时,敞开了主体心智。这也为后来的写山水之神埋下了伏笔。所以。“效异《山海》”的提出,使山水画脱离了早期实用地图的功能而进入了艺术的行列,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画科,同时也是艺术家主体心智开启的前提。

其次,“效异《山海》”的提出,还是对书画地位同等的进一步阐释。因为,王微在《叙画》一开篇就指出:“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目。意思是说图画并不居于技术的行列,绘画应该与圣人的经典《易》象同体。为何会有此一说呢?接着,他阐明了原因:“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魏晋南北朝对书法的评价极高,书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于绘画。所以才有“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的思潮。在当时,文艺被视为“俳优博弈”、“雕虫小技”,书法造旨极高的大文人蔡邕就说:“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而绘画的地位是比书法更为低下的小技,绘画是奴隶们的事,甚至是比方伎、杂役、卜巫还要低下的小技。当时的书法家不仅人数大大多于画家,而且其地位上至帝皇后妃,诸王公卿,下至士大夫,且多是文人学士,大都地位显赫。而画者,则主要是工匠。所以那些“自以书巧为高”的士人们大都认为,山水画不过是“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的图形罢了,书法才能达意。也就是说。绘画不外乎是对客观对象的描绘,而缺乏达意通灵的功能。汉萧何曰:“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蔡邕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晋王羲之认为:“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所以,王微在《叙画》中提出“效异《山海》”,指出了山水画与图经的差别,强调绘画不仅仅是对客观对象的描绘。正因为艺术家作画时要“效异《图经》”,所以面对真山实水时就要取舍,就要苦心经营,不能像画地图一样进行创作。因此。必然会有情感的投入。有了感情的参与。人就不再是照相机了,其绘画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达意通灵的过程了。那么又怎么能说只有书法才能达意通灵呢?所以王微提出的“效异《山海》”从侧面论证了书画的同等地位。

二、拟太虚之体

王微从中国画的审美特性出发,提出:“灵亡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捌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即目之视物,限于一个角度时,这个视角视野之外的事物便注意不到,因而所见并不是物的全部,所以不周。“视觉是有限的,视觉印象也是局部的、个别的。王微阐述这个原理在于,绘画起始就无意去再现、摹仿一定视点上的视觉对象。因此,魏晋以后中国艺术家都不曾为如何表现‘所见而困扰。”于是乎,就需“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意思是一支笔可以绘画出天地山川之体态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中国画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审美方式在绘画透视方面的反映,也就是被后人称为“散点透视”的写生观察方法。这种方法将山川美之精华集于一幅,弥补了因“目有所极”带来的审美缺憾,满足了人们对山川之美的审美需要。

另外,“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也是对艺术家主体心智的强调。要使山水画“效异图经”,就需突破“日有所极。故所见不周”的生理局限,“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抓住山川美之精华,集于一幅。否则,面面俱到,与图经何异?后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也说:“千里之山,不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所以。王微提出的“拟太虚之体”使中国早期山水画在取象构图、经营造境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规则和风格面貌,对中国山水画创作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只写山水之一角。元人山水也总是剪取山水中的精华写之,并不是像图经一样罗列山水村镇。……这些影响都可在王微的《叙画》中找到。

三、用笔方法

王微将书法运笔引入绘画,《叙画》在论述山水画的造型时并不局限于描绘对象,而将主旨放在用笔方面,强调“画”和“点”这些造型要素的功用。《叙画》中说:“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爰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隆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这里论述了用笔与山水的关系,从书法中引入了“曲”、“趣”、“爱”、“点”四种用笔方法。“曲”、“趣”是指笔势,“曲”是一种涩缓的笔势。“趣”通“趋”之意,“趋”即“疾”。蔡邕《述石室神授笔势》中说:“书有二法,一日疾,二日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所以这

里的“曲”、“趣”即是指疾涩的运笔方法。“以麦之画”与“枉之点”是指笔法。“以爱之画。齐乎太华”,是说用笔迅疾,以表现华山的险峻;“枉之点,表夫隆准”,是说用弯曲变化的点来表现山峰峦头的技法。“枉之点”就是指点之曲折,用以绘写山之高处,即表夫隆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则是用人的笑容来形容山水的景致。王微在这里把山水拟人化了,山水之中寄托着亲切的人情。“王微在这里所说的笔势之‘曲、‘趋以及笔法之‘反、‘点说明了绘写山水既要有笔势又要有笔法,画出来的山水才与书法一样。体现出创作主体的精神。”

四、形者融灵

王微在《叙画》说:“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是说山水画的形象显现人的精神,与“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不同,绘画是根源于心的反应,画者以形为本,而形显现精神,精神的变动是由于心的缘故。宗炳提出的“质有而趣灵”,将形神二分。而王微认为形神一体。不可分割。“灵亡所见,故所托不动。”灵和形一体,不见形又怎能见灵呢?所以。王微此句的核心指出了绘画要“写山水之神”。即写山水之精神。而形神一体,所以写神还需从形人手。应该说这是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发展而来,只不过顾恺之的“传神论”是针对人物画创作而言,而王微的“形者融灵”是针对山水画而言。人有形。神可写,这很好理解。但山水之神又怎样写之呢?王微强调画山水重在传神。而不在写形。为山水传神。就是山水之“美”给人的感受在画上的反映。山水之美,具体地说就是雄、幽、奇、秀,松柏傲立,梅菊高洁。这实质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物拟人化乃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画家以后则把自然景物作为人的情态之寄托,画面上物的精神即是人之精神,传物之神也就是在传艺术家主体之神,传艺术家主体之道。画面上的物形载的是作者之道,这也就是宗炳所说的‘以形媚道。画之形即媚作者之道。”㈣因此,山水的传神其实就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传艺术家主体之神。“艺术家通过对物的外部形状描写,能写出艺术家本体的某种精神状态,表现出艺术家本体的某种精神品质,这即是‘传物之神。……物之神要靠人来传,实质是传人的神,物之神乃人之神的形象显现。”

所以,“形者融灵”的核心是“写山水之神”,而创作方法是人的精神、情感借物显现。王微提出的“形者融灵”的“拟人化”创作方法对后世绘画创作有很大影响,后世艺术家或以物寓情。或以情寓物。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成为文人画家们喜爱的题材,正是因为从这些物中可以看出人的性格来,这也就是以物寓人之情。后世的山水画,或残山剩水,或金碧辉煌,或萧散简远,或厚重,或简淡,都是画家主体心智的反映。王微之后,自然拟人化的创作方法论不断出现。如《林泉高致集》将自然拟人化:“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再如《山水纯全集》有云:“或如醉人狂舞者,或如披头仗剑者,皆松也。”等等皆是在王微之后对山水拟人化的进一步阐释。

《叙画》最后一段的感叹“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句也是对“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的进一步阐释。书法是手的活动,手随心运,能够表现人的性情立意。绘画“岂独运诸指掌”,也是投入了画家的性情神明的。王微认为山水画体现人的情感。以“神明”指人的精神,《叙画》说的“明神降之”,是指人的精神投入立意。其实是“本乎形者融灵”的另一种说法。“王微把人的主体之情、神引入绘画创作,这在以前的画论中是没有的。顾恺之的‘传神论认为绘画中人的精神在其‘迁想妙得,是通过想象的思维活动获得绘画对象的‘神。宗炳《画山水序》把‘山水以形媚道作为前提。王微则从人的精神世界中寻求绘画艺术的价值,将创作主体的精神作为绘画的精神。”可以说,王微提出的“形者融灵”、“明神降之”真正地将人之精神和情感引入到绘画创作中,启迪了后世的山水画创作。

综上所述,王微的《叙画》饱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给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予诸多启示。他提出的“效异《山海》”使山水画脱离了实用地图的功能而进入了艺术的行列,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画科,同时也开启了艺术家主体心智。接着。从中国画的审美特性出发,提出了“拟太虚之体”的山水画创作观点,奠定了中国画的观察、写生、创作及审美的独特方式。然后,将书法之运笔引入绘画。强调“点”和“画”等造型要素的功用。从书法中引入了“曲”、“趣”、“爱”、“点”四种用笔方法。论述了绘写山水既要有笔势又要有笔法,画出来的山水才能与书法一样,体现出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意。最后,提出了“形者融灵”、“明神降之”的创作方法论,认为形神一体,不可分割,强调“写山水之神”,山水之传神其实就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传艺术家主体之精神,从而将人之精神和情感引人到绘画创作中,启迪了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同时对文人画的创作方法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王微中国山水画启示
春的脚印
会跳水的鸡蛋
数字宝宝在串门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人生就是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