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看宋元时期南北方言的交融与渗透

2009-03-19邢永革

船山学刊 2009年1期

邢永革

摘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南戏作品,是研究宋元时期口语的宝贵语料。其中保留了不少北方现在还在使用的方言词,如“口跧”、“脆落”、“年时”、“闪”、“这早晚”、“每常间”等,反映了宋元时期南北方言的交融与渗透情况。

关键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北方方言;南方方言;交融与渗透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166-05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以下简称《戏文三种》)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南戏作品,其中《张协状元》一般认为是南宋晚期作品,有人认为其产生年代是“北宋宣和年间至南宋中期,很可能在1202年之后”。《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都是元代作品。“南戏《错立身》、《小孙屠》皆是根据元代同名杂剧改编而成的,两剧在主题、艺术形式、语言风格、排场等方面都留有北曲杂剧的痕迹,均是出于元人之手的艺术创作。”

钱南扬先生说:“《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未经明人妄改,也是研究宋元语言的第一手资料。”南戏起源于江浙一带,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早期南戏语言浅白俚俗,口语成分较多。“由于南戏作家都是民间艺人,缺乏文学修养,又编撰剧本是供演出用的,曲文与念白必须使观众听得懂,故南戏的曲白俚俗无文采,多口语俗语。”嗍所以《戏文三种》是研究宋元时期口语的宝贵语料。

《张协状元》是由温州九山书会才人写定,《宦门子弟错立身》题为“古杭才人新编”,《小孙屠》亦题“古杭书会编撰”。都是下层文人甚至演员参与编写而定,所以《戏文三种》保留了大量江浙一带的方言词汇。“在曲文与念白中。使用方言土语,这是《张协状元》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在曲白中用了许多温州及江浙一带的方言。”瞰口“娇妳妳”(温州方言对娇生惯养的女子的谑称)、“顿”(温州方言,摆放,安放)、“驮”(苏南及浙江东南一带的方言,意谓大)、“辣辣辣”(温州方言中形容物体振动发出的声响)。

但研读《戏文三种》我们还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现在流行于北方方言区而南方则不见使用的方言词(详见下文所述)。俞为民先生就曾指出,《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两剧“在曲文与念白中。还有大量元代杂剧的术语及当时流行于北方的方言俗语。”这固然与这两部南戏直接由元杂剧改编而来语言上难免受其影响有关,但由于曲文与念白必须使观众听得懂,所以其中使用的一些所谓北方方言俗语在当时南方的浙江温州一带一定也在使用。这种方言的影响和渗透当与南宋之初的移民潮有密切的关系。靖康之乱后,北方士民大举南迁,就当时的都城临安(杭州)而言,“临安移民的76%来自今河南,其中绝大多数又来自开封,并往往是在南宋初年随高宗迁入的。受开封移民影响,临安在经济生活、社会风俗和语言等方面都极像开封,似乎是将开封城搬到临安。”临安周边的广大区域也在语言上受到很大影响,“由于临安(今杭州市)、平江(今苏州市)、建康(今南京市)等地北方移民成为当地人口的主体部分。这一带也成了北方方言区。”温州由于位于临安经绍兴、明州通往福建的交通线上,也陆续有北方移民留居。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时期的江浙一带南北方言必然要相互交融与渗透,而且影响深远。

方言内部有很强的系统性,方言的使用有很强的传承性,由于使用地域的限制,方言内部的变更与调整较通语要缓慢得多。加之我国古代很少大规模地推行通语,更少强制,直至近代也是如此。雍正皇帝下诏普及官话也主要是针对官员。因而我国古代方言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少,很多近代甚至中古、上古的方言词沿用至今,形成现代方言的多层次累积。这里从词汇的角度,以《戏文三种》里的8个北方方言词为例,说明宋元时期南北方言的相互渗透情况。文中出自《戏文三种》的例句皆以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为准。

1,跧

(1)口跄跧何处过今宵?(《张协状元》第一出)

钱注:“路躅不伸之貌。……原当作‘弯跬,……也作‘跧弯。凡同义叠用,均可倒用。”

该词在《戏文三种》中还出现三处:

(2)遍身虚浮赤肿,今夜纸炉里弯跧,牌它风雨至。(《张协状元》第十出)

(3)没投奔,在庙中,弯跬睡。(《张协状元》第三十五出)

(4)夜里弯跧楼下睡。(《宦门子弟错立身》第十二出)

通过对语料的检索笔者发现,“跨跧(弯跬、跬弯)”大概是南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个词语,主要出现在江浙籍文人的笔下:

(5)漂泊离巢燕,弯跧负壳蜗。(范成大《鼎湖》诗)

(6)连日小舟,跧弯病倦。(范成大《骖鸾录》)

(7)我家但环堵穷年困弯跬。(楼钥《攻娩集》卷四《赵资政当山堂》)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平江吴郡(即今江苏苏州)人,楼钥是南宋时期明州鄞县(即今浙江宁波)人。但同时期的北方也在使用“弯跬”这个词:

(8)乱草独弯跬,鼓腹高歌自在闲。(《瑶溪集》卷六)

(9)征雁回时,野菊斑斓。向深溪,古洞弯跬。(同上,卷六)

《碚溪集》是金丘处机所撰,丘处机(1148—1227)是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较范成大(1126—1193)同时而稍晚。“弯跬”虽然就文献用例来看多出现在江浙籍文人的笔下,这应该与南宋政权中心转移到南方从而导致文化中心的转移有关,并不能确定“弯跧”这个词就是江浙一带的方言词。因为同时期的北方也在使用,而且这个词一直保留在现今的北方方言中。如山东方言仍在使用这个词。《山东方言词典》作“蜷卧”、“蜷弯”。而反映南方方言的《温州方言词典》、《杭州方言词典》啕都未见收录该词。我们推测,这个词或许是南宋政权建立时南迁的北人带去的一个方言词。元明清时期该词继续在南北方言中使用:

(10)哥哥他那上坟处数遍家曾题,兀的般满身风雪,你那跨跬卧。(《古今杂剧·杀狗劝夫》第二折)

(11)向这回廊畔正厅侧,借得些荐和席,冻款款地弯跧坐,觅些饮食。(元施惠《幽闺记》第二十六出)

(12)定睛再看时,却是史大汉弯跧蹲在东司边。(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五卷)

(13)打的他手脚弯跧如昏睡。(《雍熙乐府》卷三《端正好》)

(14)试雪连朝雪已成,弯跧板阁冷光生。(清厉鹗《樊榭山房集》卷二《喜雪》)

2、末没

(15)(净作李大婆接唱)恶公,早晨烧香谢神明,惟愿两口儿夫妻,头白牙黄免得短宁。

(末白)“命”字,末没一个是。(《张协状元》第十一出)

“末没”应即“末末”(“没”与“末”中古都是明母人声字。读音相近,近代文献中时有把二字混淆使用的情况,如元代贯云石《孝经直解》把“辱没”写作“辱末”),意思是“最后”。“末末”一词唐代已经在使用了,《古谣谚-范式墓谚》:“大鼎山前十八蟓,末末东头范巨卿。”《范式墓谚》出

自唐皇甫鉴所撰《城冢记》。虽然“末末”在后世文献中较少使用,但一直沿用了下来,说明这是一个口语性很强的方言词。后来多与“了”连用,作“末末了”、“末了”,其中使用较多的是“末了”,从近代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现当代作家笔下都不乏用例:

(16)他娘们寡妇孤儿受够了气,临末了一块喘气的木头他还不饶!(明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

(17)可文听了这番话,又居然称他老夫子,真是受宠若惊,不知怎样才好,答应也答应不出来,末末了只应得两个“是”字。(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八回)

(18)末了却向萧萧说:“我为你睡不着觉。”(沈从文《萧萧》)

(19)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

(20)末了,我补充说,她和我吹了。姐夫很开心,姐姐则气得再也不理我了。(王朔《浮出海面》)

今山东鲁西南方言把排在最后仍说成“老末末”或“最末末”,如:他来得最晚,是老末末。巾h在班里学习成绩是老末末。

3、肐落

(21)老汉虽然是个村肱落里人,稍通得些个人事。(《张协状元》第十二出)

肐落:指角落、偏僻之所。“肱落”多写作“阁落”。明清时期南北方言中皆有使用。

南方:

(22)墙门阁落里、结识子个有情人,汗巾相赠表奴心。(明冯梦龙编《夹竹桃》)

(23)真当骚,真当骚,大门阁落里日多闩介两三遭。(明冯梦龙编《山歌》)

(24)只做自己的官,毫不管别人的苦,我不知他肚肠阁落里边,也思想积些阴德与儿孙么?(《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北方:

(25)正是黑屹落里欺你男儿。(元关汉卿《玉镜台》第四折,《元曲选》改“屹”为“阁”)

(26)我左右来无一个去处,天也,则索阁落里韫椟藏诸!(元马致远《半夜雷轰荐福碑》第一折)

(27)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怎猜破;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元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折)

(28)该管的外郎也受了些钱财,把我的文卷来慝在柜子阁落里,不肯家启禀,知他是几时的勾当?(《朴通事谚解》)

特别是作为汉语教科书的《朴通事谚解》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其中出现了“阁落”一词,说明这个词使用范围是比较广的。

方言词书写形式往往不固定。这给我们的搜寻工作带来难度。就“阁落”一词而言,在明清文献中又作“纥络”、“猪刺(儿)”、“肐拉(子)”、“圪拉(子)”。

(29)须臾剃下发来,窝作一团,塞在那柜脚纥络里。(《西游记》第四十六回)

(30)那个没有娘老子,就是石头猪刺儿里进出来。也有个窝巢儿。(《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

(31)薛三槐娘子就要把狄婆子抬到当中。狄婆子说:“休,休!你抬到我靠一边去,这里还要行礼哩。”薛夫人道:“这里就好,背肐拉子待亲家的。”(《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九回)

(32)童七道:“……承官儿,你来,我合你说句话。”拉到个屋圪拉子里,悄悄从袖中取出够一两多的一块银子递与他说:“你买炒栗子炒豆儿吃。你替我多多上覆老太太……。”(《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回)

李申解释“猪刺儿”为“角落”1131,“石头狢刺儿”即石头缝儿。“纥”、“狢”等字读音相近,都是匣母入声字(“纥”在《广韵》中有两个切音:一是下没切,匣母末部字;一是胡结切,匣母屑部字。“猪”,下各切,匣母铎部字)。

“肐落(阁落)”等词当是“角落”的古音在方言中的保留。中古“阁”与“角”都是见母人声字。一为觉部,一为铎部,读音基本相同(“肐”同“胳”,与“阁”音同)。“角落”一词唐代已经出现,但多用于实指处所,南宋时渐用于虚指。如:

(33)须教他心里活动转得,莫著在那角落头处。(《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一)

元明时期还出现了“旮旯”一词,如:

(34)娘子故意自家去舀水馈他吃,就丈夫耳边悄悄的说:“我才子舀水去,看门旮旯里有一个贼人站者。”(《训世评话下》)

“旮旯”和“肐落(阁落)”等词一样,也当是“角落”的古音留存。

今山东鲁西南方言仍称角落为“阁拉”或“何拉”(“拉”为轻声),如:“他阁拉(何拉)缝道都找遍了,就是没找到那把钳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圪旯”(山西万荣)、“圪旯儿”(洛阳)。

4、年时

(35)记得年时投上国,早一年珠泪泠。(《张协状元》第四十一出)

“年时”指“去年”,是一个方言词。它指“往日”等意义时,则不是方言词。如:怕别后,忆年时。(《小孙屠》第三出)钱注:犹云“往日”,这里的“年时”就不是方言词。

“年时”有“去年”义在宋代文献中开始出现,元明清一直沿用。

(36)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此儿雪。(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三十四《卜算子》)

(37)记得年时赏荼蘼。蝴蝶满园飞。一双宝马,两行箫管,月下扶归。而今寂寞人何处,脉脉泪沾衣。空房独守,风穿帘子,雨隔窗儿。(《全宋词》汪元量《眼儿媚》)

(38)年时尚觉平安,今年陡恁衰残,更着十年试看。(元张养浩《越调·天净沙》)

(39)圣人耶保佑俺文词壮,城隍耶保佑俺家门旺,地灵耶保佑俺一身康,比年时更强。(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卷二下《醉太平·庚午郡厅自寿》)

(40)太太说:“好鲜果子!今年比年时到的早。不知进过万岁爷没有?收到我卧房里去。”(《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

(41)今年不似年时好,愁思催人早。(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一《荆圃唱和集》)

现在山东、河南及徐州等地的方言仍有此用法。“年”读去声,“时”为轻声。

5、争气

(42)你娘儿两个,休闲争气,休闲争气。(《宦门子弟错立身》第四出)

(43)你自和娘还愿,争奈你哥哥,与妻闲争气。(《小孙屠》第十四出)

这里“争气”意为赌气、生气。“争气”本来的意义是“意气相争”,引申指生气、赌气,这一引申意义大概出现在北宋末期。后世沿用。例如:

(44)昨宵争个甚闲事。又不道、被谁调戏。任孜孜、求告不回头、诮满眼、汪汪地泪。奴歌一向不赌是。算谁敢、共他争气。且偎随、须有喜欢时,待款款、说些道理。(《全宋词》晁元礼《步蟾官》)

(45)则要您便欢欢喜喜相和会,不要你那般悲悲戚戚闲争气。(元高茂卿《翠红乡儿女两团圆》第一折)

(46)一佃户勤强便足衣食,全藉主家照顾,不得偷瞒地利,作事诚信,须晓尊卑,莫与主家争气。(元李元弼《作

邑自箴》卷六)

(47)早知日后闲争气,岂肯今朝错读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八回)(甲戌本侧批:这是隐语微词,岂独指此一事哉?余则为读书正为争气。但此“争气”与彼“争气”不同。写来一笑。)

(48)他小时只知他家姓赵,他祖与内官儿争气,惹下正德皇上,打了一顿棍,又杀了。(《歧路灯》第一百零七回)

《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争气”均未列此义项。

6、闵

(49)闪得我今日成孤另,渡水登山劳顿。(《宦门子弟错立身》第十出)

(50)尖担儿两头脱,闪得我孤身三不归。(《宦门子弟错立身》第十二出)

《现代汉语词典》:“闪:(方)甩下,丢下。”“闪”的这一意义在元明文献中很常见,特别是元明散曲中北方文人的笔下多用。

(51)谁承望错立身的子弟无音信,闪得我似离魂倩女,相思病将一个魔合罗钦儿消磨尽。(《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六孙季昌《端正好》)

(52)你比那题桥的少一行,闪的我独自孤孀。(元荆干臣《醉花阴北,闺情》)

(53)向晚归来愁闷增,闪的人来孤另。(元薛昂夫《正官-端正好》)

(54)不索将人戏,闪得人哭哭啼啼。(《雍熙乐府》卷六《粉蝶儿·子弟收心》)

(55)好歹与哥计较,闪了他,与哥别处去过活吧。(《型世言》第五回)

(56)合浦珠,璺城剑,愿配合,莫教抛闪。(《吴骚合编》卷一《尾声》)

“闪”的这一意义在山东等地方言中至今习用。

7、这早晚

(57)今朝这早晚不见媒婆来。(《小孙屠》第八出)

这早晚:这时候。该词在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很常见。南北方言中都有使用:

(58)他这早晚落后了不见来,必是他投降了乃蛮。(《元朝秘史》卷五)

(59)烛灭香消,盼情人这早晚不到。捱今宵盼不到明朝。(《雍熙乐府》卷七《粉蝶兄·思情》)

(60)这早晚便是木犀花开时也。(明陈献章《白沙子》卷五)

(61)某乃黄巾力士,蒙大士法旨,Ⅱq俺趱齐法驾队子,前随诸神同去拥卫銮仪,这早晚敢俱到也。(清厉鹗《樊榭山房集·集外曲》卷下)

“这早晚”也作“这咱晚”、“这咱”。如:

(62)这咱晚武大还未出门,待老身往他家,推借瓢看一看。(《金瓶梅》第四回)

(63)西门庆道:“你如何今日这咱才来?”(《金瓶梅》第二十二回)

李申在《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中指出:“咱,系‘早晚的合音。这咱,即‘这早晚,亦即这时候。”It吟山东方言仍保留此用法,《山东方言词典》即收有“这咱”,释义为“现在”。

8、每常间

(64)李大婆每常间忻要头发做头??。(《张协状元》第十八出)

每常间:往日。平常。该词在宋元时期的文献中开始出现,后世沿用:

(65)是那苗忠每常间见这合哥儿来家中,如父母看待,这番却是如何?(《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66)我且问你两个,每常间不曾恁地戏耍,怎的今日十分快活?(元高明《蔡伯喈琵琶记》第三出)

(67)二位兄弟每常间见了做哥哥的欢天喜地,今日为何这般愁烦?(元徐??《杀狗记》第六出)

(68)火母吃了一惊,心里想道:“每常间我的宝贝丢下水去,水就滚将起来。今日越是宝贝下去。越是澄清,这却有些古怪哩!”(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

(69)妇人答道:“每常间夜里出去,日间躲在洞中。近来却又早晨出去,傍晚方回,止有些野兽山禽之类拿来。……”(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第三回)

今山东鲁西南方言表示“往日、从前”说成“每善”或“每舍”。显然“善(舍)”是“常”和“问”的合音。《山东方言词典》即收有“每舍”一词,释义为“从前”。

上面提到的8个词语至今还在北方方言中使用着,《山东方言词典》除“肐落(阁落)”、“争气”漏收外,其他的词语都有收录。其中“年时”、“闪”等词更是在今天的济南、徐州、沈阳、西宁、银川、太原、西安等广大的北方方言区使用着(参见《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而这些词在今《温州方言词典》、《杭州方言词典》中都未提及(两部词典仅收有“角落”),《明清吴语词典》仅收录了“闪”和“每常间”,“年时”只列“平时”一义。如果说这些词本来就是南北通用的方言词,为何后来在“近代汉语阶段一直领变化风气之先的北方话”中继续沿用而在南方反而逐渐销声匿迹?如果说这些词本来是南方方言词。那么它们是如何扩散到北方去的?其中有些词在宋金对立之际的北方已经在使用了。原因又何在?这恐怕是很难解释的。从这些词语的使用历史来看,它们基本上都是宋元时期开始出现,此后南北方都有使用,在北方的传承沿用线索清晰。且有现代方言参证,南方则出现了断层。所以我们推测,这些词最初应该是北方方言词,大概在宋元之际进入南方方言中,在南方沿用一个时期后又逐渐退出了语言交际的舞台。

以上仅从词汇的角度对宋元时期南北方言之间的影响渗透进行了初步探讨。历史上每一次民族融合、人口迁徙都会对语言产生很大影响。加剧方言自身的变化,使得很多方言词变得不再是独一无二。不再是某地的方言特征词,或成为南北通用的方言词,甚至进入通语。这也是我们在判定语料的地域归属时要特别注意的。如历来被视为吴语词的“淠”,指小口少量地喝东西,一般指饮酒,而这个词在笔者家乡山东菏泽话中也有,小口喝酒为“溺”,大口喝酒为“闷(读阴平)”,如:“你不会喝酒,少i弭一点”,“一杯酒他一口闷了”。这个词在书面文献中一般写作“抿”。方言词语书写形式的不一也是影响我们界定方言词地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中的“胞落”等词就反映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