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

2009-03-18杨晓霞

高教探索 2009年1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大学

杨晓霞 刘 晖

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对于办学特色的概念、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影响因素、高校如何形成办学特色等主要研究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后续研究的三个方向:统合关于办学特色基本观点、加强对策研究的可行性、加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研究。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举特色;办学定位;地方高校

“高等学校应当具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已成为从官方到民间的共识,办学特色正日益成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和各高校竞争力的自觉追求,进而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界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探讨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目前能搜索到的上千篇有关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办学特色的概念、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必要性以及高校建设办学特色的对策研究方面。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本文将对已有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并进行述评。

一、办学特色的概念

为了便于展开研究,大部分相关文献首先对“办学特色”下定义,界定其内涵与外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述表达着自己对“办学特色”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1、关于办学特色的定义

下定义一般采用逻辑学上“属加种差”的方法,办学特色的属概念显然是“特色”,种差则要强调“办学特色”与其它诸如“服务特色”、“经营特色”、“饮食特色”等等的区别。关于属概念“特色”,研究者们一般都引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即“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在具体的表述方面,通常采用“特征”、“风貌”、“品质”、“特性”、“发展方式”、“风格”、“特点与亮点”、“方式与思路”等词语。而在种差的描述上,虽然表达各不相同,但是都强调了在“办学过程”或“办学实践”中形成这一关键点。所有文献中所下定义最为言简意赅的有两个,分别为:“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而引用率最高的一种定义则是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提交的报告《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中所下的定义:“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也给了一个界定,“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

对于办学特色的理解,比较容易出现的偏差就是将其等同于办学成绩、学校定位,或者某些特点。不少文献通过对“办学特色”概念与“办学优势”、“办学传统”、“一流学校”、“办学特点”等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明确办学特色的概念与内涵。办学特色首先必然是优质的,因而可以从办学成绩中提炼,或者体现在办学成绩中,但二者不能等同。因为成绩可以是短期内取得的,或者仅仅是某个局部的,而办学特色必须是长期历史积淀且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独特品质。学校定位同样不能成为办学特色。每所高校都会有自身的定位,但这种定位与办学实践还是会有一定的差距,特色产生于办学历史实践之中。特点与特色则是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当特点成为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特征的时候,才能称其为特色。现实中还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建设办学特色就是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必然是特色比较鲜明的学校,但是办学特色不应该在办学规模扩大、学科门类齐全等方面大做文章。实际上,办学特色应该是一种基于学校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式,与规模大小、学科专全并无多大的关系。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王宗敏,1995)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出了办学特色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可谓言简意赅。

2、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办学特色的内涵,通常被通俗地总结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后面的“精”字又或者是“新”、“特”。另外一种关于内涵的总结则是办学特色的特征,出现频率最高的则是“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这三点基本概括出了办学特色的主要内涵。此外还有“社会公认性”、“发展性”、“历时性”、“先进性”、“卓越性”、“价值性”、“时代性”、“综合性”、“系统性”、“持久性”等等。

办学特色的外延主要是指办学特色所包含的方面。刘智运(2003年)将其总结为四个方面,即: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校园文化特色。这是当前比较有代表l生的一种认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3年)中指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这是目前官方最为明确的说法,也是比较全面的归纳。

郑金洲(1995)则从文化的角度将办学特色的外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精神文化;二是在制度、模式、结构等行为方式上的特色(制度文化);三是物质环境、校园建设等方面(物质文化)。黎泽彧(2002)将大学的办学特色分为理念型和项目型。理念型特色是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以及学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长期形成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学精神;项目型特色既有学校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宏观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也有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观的学科、专业布局特色,还可指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微观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培养方式以及大学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科学研究范式。以上分类也比较有代表性,从多个方面揭示了办学特色的外延。

二、高等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要形成办学特色,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包括政策层面、社会人才需求层面、高校之间的竞争,等等;另一方面则来自于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办学条件和基础决定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此外,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地方文化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政策导向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学校合理分212,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随后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评估文件,其中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单独设立了一个“特色项目”,并明确规定,评估结论为优秀的学校必须“特色鲜明”。在该评估方案中,还专门对特色做出了解释:“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

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这些政策的颁布使得理论界对于办学特色的探讨日渐深入,并对办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社会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单一经济社会格局已被打破,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初步形成,不同阶层、团体、家庭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对人才培养规格产生了个性化的需求,“千校一面”必然难以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需求。高校只有以追求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为突破口,找准位置,发扬优势,打造品牌,根据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特色人才,办出特色,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竞争压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及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加,高校不可避免地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尤其是生源的竞争更是达到白热化程度。在现行的高校的经费拨款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直接与在校学生数量和质量挂钩。因此,不论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学校,各高等院校都把扩大招生数量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竞争使得高等教育系统充满活力,朝着多样化、层次分明、开放的方向发展。但是竞争残酷的一面则是使得无法适应竞争环境的高校处于不利的发展境地。面对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关乎高校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化特色意识、重视特色建设、培育办学特色,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高校的重要战略抉择。

4、办学基础

一所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必然受制于自身办学基础,包括办学历史、办学定位与办学条件。如前所述,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往往更容易形成办学特色。例如,创办于13世纪初的剑桥大学形成了“古朴与现代化的融合,保守与开放共存”的办学特色;创办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形成了“独立精神与维护传统”的办学特色:我国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百年历史中分别形成了“兼容并包”和“治学严谨”的办学特色。

不同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定位决定了不同的办学特色取向,高校在追求自身办学特色过程中,必然是立足于自身办学实际,寻找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在发展自身优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办学风貌。有学者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不同的特色根植于不同的土壤,学校的实际就是特色的土壤,通过对学校特殊现实的研究,寻找出适合这种现实的办学路子并做出成绩,才可能形成特色。”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可以在自己的定位当中成就卓越成绩、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三、高等学校如何形成办学特色

既然办学特色对于一所高校如此重要,各高校当然要花大力气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然而,办学特色并非随着办学历史的延续,自然而然地产生,它需要办学者的精心培育和规划。作为历史比较悠久、办学基础深厚的老大学,或隐或显都有自己的一些办学特色,在特色建设方面重点是要做好提炼、深化和进一步的规划工作;作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则要根据自身实力,以及所处的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布局状况,做好特色规划,努力形成特色。

1、办学特色难以形成的外部因素分析

虽然很多高校都已经认识到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依然遇到许多问题,真正办有特色的高校依然寥寥无几。这其中既有外部不利因素,又有内部认识不到位的原因。有学者从制度的层面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办学特色难以形成的外在原因,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首当其冲的是重点大学制度。正如中小学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教育发展公平的绊脚石一般,重点大学制度同样成为办学特色建设中的桎梏。由国家指定的重点大学在各方面均受到优待,教育评估标准的制定很多时候也是参照重点大学的办学情况。在这种政策导向下,未能列入重点大学的一般大学只好拼命模仿重点大学的办学模式,不断追求办学层次,希望跻身重点大学行列。邯郸学步自然难以形成特色。其次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呈现出高度集权的特征。近年来,高校办学自主权虽然逐步落实,但是很多管理权限依然掌握在政府管理部门手中。在有限的制度空间内,缺乏办学自主权的高校很难发展出多样化的办学模式,遑论特色。再次是激进的制度变迁导致的高校传统的断裂。大跃进式的制度变迁使得高校难以获得稳定的发展,办学特色自然难成气候。

2、形成办学特色的一般经验

关于如何形成办学特色的研究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从理论上予以提炼,一类是从自身实践中进行总结。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提交的报告《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提出六条建议:大学要形成办学特色必须继承和发扬各校优秀的传统办学理念;大学要形成办学特色必须提倡敢为天下先的教育创新精神;大学要形成办学特色必须增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协作意识;大学办学特色形成需要加强利于高校在公平竞争中发展与合作的制度环境建构;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是扩大办学自主权;大学要形成办学特色必须建立利于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这属于比较典型的一般性归纳,具有较广泛的指导意义。

此外,不少高校的领导者从本校办学特色建设实践中摸索经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云南财贸学院的王荣党、黄山(2003)认为,“科学定位是打开特色之门的一把钥匙,提炼特色理念是创建办学特色的灵魂,选准突破口是形成和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方式,加快教学改革是建设和提升办学特色的内在动力”。还有学者认为,要想正确的形成、保持和发展办学特色,必须立足于特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开发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3、新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规划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新合并组建或升格的由地方政府主管的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些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办学历史较短,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作为新建的地方高校,如果跟在传统大学后面亦步亦趋,不仅很难在短时间内同学科基础深厚的传统大学相抗衡,而且容易迷失办学方向,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择发展方式,从而形成自身特色。不少研究者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开始专门针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研究。

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建设毫无疑问也需要首先弄清楚“办学特色”的概念、当前办学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且遵循建设办学特色的一般原则。同

时,地方高校在办学特色建设方面,更应当突出地方性、实用性。研究者们对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有学者指出:首先,地方高校要从自身的特点、优势、传统和区位等因素出发,确立本校服务社会特有的区域空间、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相配套的教育风格和运行机制;其次,地方高校要善于在自己富有特色的服务领域和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㈣在具有本校特色和优势的专业领域里,努力培养和造就深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的人才,这也是地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环节。还有学者从反面总结了地方高校在特色建设上应克服的四个倾向:一是要克服盲目攀高的倾向;二是要克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倾向;三是要克服跟随模仿的倾向;四是要克服消极畏难的倾向。

四、关于后续研究的思考

现有的部分研究或流于理论的空泛,或局限于个案经验的描述,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尤其对于占高校总数三分之一的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应当成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1、基本观点有待统合现有研究中关于办学特色的定义、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外延等基本观点尚存在较大的分歧,进而导致现实中对于办学特色的理解存在偏差。研究者有必要从哲学的层面对这些基本观点予以梳理,得出关于办学特色的一些本质性规定。当然,对于表述方式不必强求一致。只有在基本观点大体一致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开展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避免流于空泛的描述。

2、对策建议的可行性尚需加强

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短时间内的措施很难立刻奏效。因此,关于如何形成办学特色,现有的一些研究中提出的对策建议多显得可行性不强。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对于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外部因素的分析,尤其是外部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并能以制度的形式予以保证。

此外,由于我国高校分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尚有待加强,因此,关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甚至同一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如何在自身所处的办学定位当中形成办学特色,目前的研究尚不多见。后续研究应当进一步开展关于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之间关系的研究,从而对定位不同的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3、关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研究有待深入

地方高校异军突起,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与特色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地方高校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以及办学理念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大学显著区别的地方,然而在办学特色方面有其共性的一面。目前关于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总结的阶段,不够深入。以整个中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办学特色为背景,研究地方高校这个特殊群体的办学特色,应当是今后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的方向之一。此外,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共性与个性研究同样值得深切的关注。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大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