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中比较点的确定

2009-03-18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孔乙己文本初中语文

赵 虹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准阅读的最佳点,更能理解文章的内涵。如何比较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捕捉可比点,以可比点为切入口,进行阅读。本文围绕如何确定可比点展开阐述。

【关键词】比较点精读质疑筛选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87-01

初中语文课本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现成的可比性。文章之间可比的方面很多,学生面对阅读材料时,思维常混沌模糊,面对诸多的信息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比起,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方向。事实上任何两则或两则以上阅读材料,只要具备相关性,就有可比点,捕捉这些可比点,找准切入的最佳角度,是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一环。比较点选择的合适,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围绕一个角度思考。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确定可比点呢?

一、精读文本

比较阅读的关键是比较。但它必须以精读分析为基础。对于“精读”,朱熹曾有精辟的论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逐字逐句的钻研品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中提取信息的读;是一种究其内在精髓,全面掌握内容,深入理解特点,融会贯通,经过操作使其内化的读。阅读时要精神饱满,心神专一。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比较阅读只有通过对比较的文本进行精细的阅读,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寻找最佳可比点。确定比较的目的和方向,才能在对文本比较中探寻其内在的规律。

二、学会质疑

疑,思之始,学之端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质疑可以说是学生感悟文本的结果,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和见解的一种形式,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对比较的文本处处生疑,步步质疑,不仅要问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还要思考文章有哪些方面可进行比较。有何异同,为什么有此异同……层层追问下去,对文本的理解就加深了,对文本各自的特征也更明了了。

三、学会筛选

比较点的选择体现着比较的意图,带有明显目的性,是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它主要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对象来筛选确定。在比较材料之间可比的方面很多,面对诸多的信息,教师要让学生以“研”的姿态去审视,要引导学生在精读文本、层层质疑的基础上透过语言文字挖掘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最能深入挖掘文本、最有探究价值的比较点。一般来说比较点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归纳。如表所示:作品中的常见比较点

了解了这些比较点,我们就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比较点。例如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悲悯人生,都讲的是一些不幸可怜的人的故事。主读课文两篇,第一篇是《范进中举》。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为什么突然发疯?尽管专家们已经提出了各种见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和思路,大胆的谈自己的看法。作品中精彩的人物语言、有趣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堪称经典,这是精读课文的又一重点。第二篇是鲁迅的《孔乙己》,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也是众说纷纭,学生们可以展开讨论,鲁迅曾认为《孔乙己》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孔乙己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典型。大家可以认真探究:孔乙己好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大师的笔下学到什么?在精读和质疑之后:可以从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刻画、作品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在选择比较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精心阅读,多方质疑,从而发现其在内容形式诸方面上的联系。然后围绕这些联系,找出主要联系,选择好突破口,确定好比较点,调整好比较“焦距”,变探究思维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懵懂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猜你喜欢

孔乙己文本初中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孔乙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