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智慧演绎的诗篇

2009-03-18许佩云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诗意心灵情感

许佩云

【摘要】在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应是诗意的、智慧的、创造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润泽生命,怎样让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理应成为我们课堂的追求。一、珍视个性,让课堂放飞梦想,流淌诗意;二、平等对话,让课堂彰显民主、洋溢馨香;三、放飞情感,让课堂声情并茂、摇曳生姿;四、注重积累,让学生滋养l心灵,沐浴书香。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意智慧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81-01

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史绍典在《交流沟通对话——史绍典语文教学案例选》中这样论述:“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飙突进式的啸傲……,语文,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是抑扬顿挫、回肠荡气、余音绕梁……,语文是独立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语文,永远是语文……”史绍典老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课堂的美妙图景,让我们感到新课程下教学理应是诗意的、智慧的、创造的。在我们对新课标新教材心驰神往的同时,又感觉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润泽生命,怎样让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爱因斯坦)理应成为我们课堂的追求。

一、珍视个性,让课堂放飞梦想,流淌诗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诗意语文,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会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宽容的胸襟,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激励赏识。

记得有一次我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大家理解“孤帆”这个词时。大部分同学说是孤零零的一条船,而一位男同学却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我从孤帆这个词语体会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大家想想看,烟花三月季节,千里澄江似练,一碧如洗的江面上肯定会有许多船只,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孤帆呢?我认为当时作者的整颗心、满腔情都在好朋友孟浩然的身上,即使其他帆船进入他的视线,他也好像没看到一样,真可谓:“千帆驶过皆不见,唯见浩然一扁舟。”学生那精彩的充满个性的发言,令我不禁为之喝彩。童言、童心、童趣回归了课堂,那种感觉,真好。所以,语文课要给孩子的思想松绑,让他们用自由的身姿舒展生命的惬意,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地拥有自我。让学生诗意地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二、平等对话,让课堂彰显民主、洋溢馨香

《新课标》中有这么一段话“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相倾听着、解读着,互相体悟着、欣赏着,时而陶醉于学生的精辟见地,时而点化着学生的稚嫩观点,时而又提升着学生的审美情怀——这一直是我所追求的对话效果。

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堂,与学生在亲切温馨的氛围中对话合作,就会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情感的磁场,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环节的始终。这样跨越了心灵的桎梏。课堂里没有了教和学的界限,一切似乎成为心灵之间的对话!

通过对话,必然让课堂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散着诗意的芳香。对话使教学处于一种民主平等的状态,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课堂就会更加温馨、诗意。

三、放飞情感,让课堂声情并茂、摇曳生姿

诗意的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气息,是一座精神的花园。诗意语文,应该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享受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课堂上,师生情思随之起伏,身心俱在其中,真知、真情、真理,浑然一体。情感生成有四个阶段:

情感的酝酿阶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情感的呼唤阶段——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情感的体验阶段——此间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情感的生成阶段——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我在学完《在山的那一边》这一课后,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自拟一句座右铭,当你遇到困难时拿出来多念几遍。学生拟出以下格言:“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随随便便就成功。”“艰难困苦乃是磨炼人的试金石。”“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注重结论的获得,而高度重视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用各自的表达方式,生成新知识,发展新认识。这一过程是情感的拓展和深化。

四、注重积累,让学生滋养心灵,沐浴书香

“胸藏万卷凭吞吐,笔蕴千钧任翕张。”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满腹诗书是指语言积累丰富,能说会写是一种语文能力,它不会凭空产生。在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

1积累名家名篇。名家之作,大都在鲜活的潺潺流动的语言里,搏动着或缠绵或深沉、或哀怨或昂奋的心灵,横溢着生命的热血,迸溅着激情的火焰,显示着他们对恩爱情仇、荣辱进退的思索。每读一遍,便是如痴如醉的享受一次语言大餐、文化大餐。教师应诱导学生与大师对话。通过阅读名著来认识生活,汲取营养,从而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提升审美素养。

2搜集材料,积累语言。事实证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其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和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搜集语言材料的作业,诸如收集成语、俗语、谚语,分类摘录名言警句,背诵精短古诗,剪报收集时文等。可以促使学生扩大阅读量,拓展语文视野,大有裨益。

3积累一份人文情怀。现在的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定位为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一份爱心——爱心是永远的色调;要学会尊重生命——这是永远的责任;要学会审美——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珍爱亲情——钱淡情浓,亲情无价……让学生拥有博大刚毅、悲天悯人的情怀。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积累的过程,就是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当阅读成为孩子们“诗意栖居的家园”时,我们会欣喜地看到学生在不断成长。

生活是诗意的,但唯有在大地上,方能使人感受到一种归宿;课堂也应该是诗意的,但必须触及生命、充盈精神。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师生,若能时时、处处感受到课堂中的趣意和美的存在,便会成为诗意的存在者。让学习成为享受,让课堂成为精神家园——这种诗意正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堂的倾心追求和殷切召唤!

猜你喜欢

诗意心灵情感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情感
台上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