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文学鉴赏课的提问设计

2009-03-18陈晓斌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玛蒂尔千古切入点

陈晓斌

【摘要】设计提问,意在激发学生思维。就文学作品的教学来说,所问要能突出“品”字,引导学生掌握品评鉴赏的方法、途径。设计提问要找出新旧课文间的可“品”点;选准“渐入佳境”的切入点;扣住富有意蕴的凝聚点。

【关键词】文学鉴赏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61-01

设计提问。意在激发学生思维。就文学作品的教学来说,所问要能突出“品”字。引导学生掌握品评鉴赏的方法、途径。

一、找出新旧课文间的可“品”点

文学鉴赏教学不能囿于文内、课内,需要温故拓展,但若仅让学生由甲文想到乙文,往往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效果。提问应能促进学生缘“品”延伸思维触须,创设“品”的环境,搭起“品”的桥梁。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起句不凡:“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此句俯仰古今,境界开阔。读之,稍作点拨,学生很容易想到苏轼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先让学生思考:两句都为本词定下怀古基调,都在“千古”的背景下,把人、景联想起来,其“情味有何不同?”前者落笔于“千古”中的一点(孙),后者放眼于“风流人物”的“千古”。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来分析,以求“品”的深度:苏轼的笔下,有感于“风流人物”已成历史,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辛弃疾则是怅叹,山河依旧,而英雄难觅。读苏词,如见词人伫立江头,纵目远眺,吟咏“逝者如斯”(《赤壁赋》)的哲人形象。读辛词更多的让人想见词人亭台凭望,回顾茫茫的颓然神情。

讲到《药》,我们以小说有明、暗两条情节线索设问,让学生联想到《夜》等,进而品评两小说都把革命者作暗线,起不同的用意和作用。《药》主要是切中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夜》则更突出表现群众被革命者精神感召而觉醒。这样设问,能训练学生如何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并在联系的建立中,品出其个性和共性,品出优劣。便于他们触类旁通,以自己的主动发现、迁移,系统地有比较地把握知识网络。

二、选准“渐入佳境”的切入点

提问要有启发性、探讨性,不宜“一步到台口”,应能诱发学生扣住某一点,逐层深入,从而领悟真谛。在“问”中,可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流向。

《项链》最后点明那串钻石项链是假的,可谓别有深意,我们就此设问。“这一结尾对进一步提示玛蒂尔德性格产生的环境背景,深化主题有何作用?”问后,学生有的叹玛蒂尔德被骗,有的恨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显然思维没到位。我们就开导学生想想: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买假“钻石项链”,这一“导”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正道:假项链——佛来思节夫人爱慕虚荣——普遍爱慕虚荣的陋习——玛蒂尔德性格的社会心理因素——一石三鸟(“佛”、“玛”、社会),这样逐层掘进,便于学生以自己的“链”式思维,高速率地从“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把握人物、领会主题、探出作家运笔之妙。

品赏作品的主要人物(或方面)要找切入点,即使是次要人物(或方面),选准“切入点”提问,也能促进学生品赏的准确度和深度。《祝福》中的短工仅出场一次,怎样理解这一人物呢?我们抓住短工在和“我”说祥林嫂的死讯时,“……淡然地回答”,设问:“短工表情‘淡然,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吗?”回答是否定的。在陈腐十足的鲁家祝福时,他毫无顾忌地说她“老”、“死”等不吉利的话,并指出是“穷死的”,还语中隐示她的死与四爷的干系,可见他关心她的死及死因。“那么他为何表情‘淡然?”考虑到有点难度,就启发学生联系人物的处境来思考:短工身居鲁家,“我”又是四爷的亲房,且与己交往不多——他不便在“我”面前表露出真实情感——“淡然”是他目睹这一悲剧,“出离愤怒”了的一种极度“冷静”的表现。所问能促使学生进入这一思维链,会在“三级跳”中一步步品味出看似反常的“淡然”,折射出短工这特定身份,在特定境况下复杂心理,反而抓住了人物的性格基调。

三、扣住富有意蕴的凝聚点

一些生动的描写,恰切的用语,或一种修辞,表现手法,往往经作者再三推敲,浓缩了丰富的内涵。泛泛而读,品不出个中真味,设问激发学生扩散联想,能促其体悟独有的表达功效。

而要“品”意蕴,首先得能捕捉凝聚意蕴的点。讲到《记念刘和珍君》,我们先问:“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风貌?”细细一看就发现: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写刘和珍,四次突出了“微笑”,找出这一词语,就引导学生品品这“微笑”是否可称意蕴点:她“始终微笑”着,见出人物的乐观和善,更能笑傲困难,欣然面对死亡;她的“微笑”,反衬了敌人的凶残,也是对敌人诬其为“暴徒”的回击;作者突出她的“微笑”,凝聚着对烈士的赞许,对敌人残害无辜的愤恨,意蕴深厚。

其次,设计的问题本身应耐人寻味、有开拓性。《琵琶行》写琵琶女一曲弹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学生都知道这是环境描写、烘托,但“怎样烘托的呢?”让学生来品:有东船西舫,感于乐声的人之多,亦宛然现出诗人环顾四周的动态;而此时的“见”又衬出先时之未见,浸于音乐的程度之深,忘了时光的推移;万籁俱寂,唯见秋月江水,令人想见乐曲余音袅袅,在月夜秋江上回荡,以有形写无形。一问引起多思,着实看出诗句很好地烘托了音乐的魅力。

设问也可以从反面人手,让学生循“归谬”的思路思考。《与朱元思书》描写其“异水”,既是“水皆缥碧”之清,又有“急湍甚箭”之势,似不合事理,要学生谈“修改意见”。结果发现:删掉水势,无异于柳宗元的“小石潭”,不写水清,则有险可畏,而无景可赏,都不能突现这里“天下独绝”的“异”,无从表现出作者置身其境,留观山水的喜悦。读了《夜》,假定作者不写“大男”这一角色,会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挖掘成人的精神、性格,托孤抚孤中继续革命的深义等有什么影响?反问设问,便于学生在拓宽的思维空间里,对比品鉴参照物,多层面思索,提升“品”的质量。

猜你喜欢

玛蒂尔千古切入点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秋
项 链
荏苒时光
读《项链》有感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
小切入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