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古镇的“光明”之路

2009-03-17丰亚辉曾乐琛

大经贸 2009年2期
关键词:华艺灯饰光明

丰亚辉 曾乐琛

今年1月8日,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及旗下媒体《中山照明》周刊联合伯乃斯国际公共关系和天下总裁俱乐部,在“中国灯饰之都”古镇隆重举行“光明颂?第一届中国照明行业风云榜”颁奖典礼,照明行业有近500家企业参与活动。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副秘书长窦林平、中国营销学会会长及中国品牌协会副会长丁一、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会长全健、《中山照明》周刊主编钟南京、伯乃斯国际公共关系首席执行官司军生、天下总裁俱乐部副秘书长ROSE、广州青年报总编张海波、广州日报《赢周刊》总经理肖勇晖及相关专家顾问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对活动表示了极高的评价,照明行业有近五百家企业参与。在此次颁奖活动中,共评选出主流产品、责任品牌、新锐人物、特别贡献四大奖项,三雄、乔森、西顿、澳克士等行业龙头企业榜上有名。伯乃斯国际公共关系荣获第一届中国中国照明行业风云榜组委会授予的“中国照明行业品牌传播最佳合作伙伴”奖。

随着奖项的揭幕,“光明颂?第一届中国照明行业风云榜”也暂告一段落,然而作为“光明颂”活动的第二步,“光明行”才正拉开序幕。“风云榜组委会”将在2009年推行“红牛行动”,继续与中国照明行业共进退。

一盏灯火照亮古镇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古镇的两家镇办企业生产的环形灯管、吸顶灯、台灯、应急灯等产品,效益很好,本地的一些农民便开始仿效。其中,以生产电热杯为主要产品的古镇家用电器厂和以生产小光管及台灯为主要产品的古镇异型灯具厂,通过对市场的反复调查,率先以一根电线、一条弯管、一个灯泡和灯座制作成一盏简易台灯,该产品投放市场后,相当畅销,效益超出预期。

头脑灵活的古镇人,立即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纷纷选择灯饰业作为自己谋生致富的新出路。从1983年开始,古镇开始冒出了多家灯饰生产厂,这些厂家大多数都是夫妻店、兄弟厂,它们从南海和顺德等地采购一些灯饰配件回来,进行简单的组装和仿造后,再由供销员向全国推销。这批人很快成了古镇民营经济拓展销售渠道的主力军,将古镇灯具带到了全国各地。

而古镇灯饰真正“亮”遍全国,是在古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下完成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该镇在大力发展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2万多农民劳动力去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并在资金、用地和政策上给予极大的优惠,一批有知识、有胆识的当地人便投身到了方兴未艾的灯饰业,其中不乏洗脚上田的农民。由于国内灯饰市场正开始启动,古镇生产的灯饰一时供不应求。挣来“第一桶金”的古镇人,不再甘于作坊式小规模生产,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开始自购注塑造模设备和五金配件冲压机械,自产灯饰配件,产品开始打入全国灯饰业“老大哥”温州和宁波的市场。

灯博会:古镇灯饰光耀世界

灯饰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百业兴旺。目前,古镇的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塑料制品、化工涂料、建材等行业都已颇具规模;为灯饰市场配套的公共交通、饮食业、酒店业、运输业等也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古镇时评价道:“古镇把一个小商品办成了大市场。”

大市场如何进一步扩展?古镇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国际,决定利用灯饰的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举办国际灯饰博览会,提高古镇和古镇灯饰的世界知名度,为我国灯饰走向国际建立一个平台。

1999年,首届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在古镇灯饰长街亮相,沿街而建的临时展位展出上万种灯饰产品。然而,就是这个“马路上的灯博会”,让世人知道了中国有一个专门生产灯饰的小镇;也是从这时开始,古镇灯饰行业的生产、销售基地的聚集效应越发明显,以品牌战略和中国灯文化为内涵的特色经济日趋成熟。

资料显示,1999年的灯博会接待了国内外嘉宾4000多人和商户1000多户,共签订销售合同1611宗,成交金额达15亿元,引进外资200多万美元,达到了“让世界认识古镇,让古镇灯饰走向世界”的目的。以“引领潮流,照亮全球”为主题的2008年灯博会,吸引了489家企业参展,共设展位2155个,展期为六天。博览会首次设立了“金牌馆”和LED展区,业内知名企业如雷士、鸿联、TCL、朗能等入住金牌馆参展。参展企业展示了一年来所设计和研发的各类最新照明产品。从展出展品看,包括古镇在内的国内照明企业的产品在质量、款式及技术水平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客商参观了本届博览会。

古镇夜空的璀璨星座

在古镇特色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壮大,步入集团化、名优化、外向型行列。

在古镇,“华艺”是一个响当当的牌子,在同行中影响非常大,代表着古镇灯饰人的创业精神与古镇灯饰的艺术灵魂。1986年,之前做了六年花木生意的区炳文,用自己和弟弟区锦标、堂侄蔡健铭所有的积蓄5万元,建立了华艺灯饰电器厂。

一开始没钱做样品宣传,头脑灵活的区炳文干脆来了一招“巧借东风”。他买了一台相机,跑到外面的商场或酒店,瞅见什么灯吸引人,就“咔嚓”一下,然后一边拿着这些照片当自己的产品宣传海报,大着胆子四处谈生意、订合同,又一边让家里抓紧时间仿制。凭着这股机灵劲,他们每月都能进账1万元,紧接着便租下了农机维修站300多平方米的厂房扩大生产。10个月后,华艺就迅速打开了远在四川的成都市场。

随着市场的拓展,区炳文很清楚当初那一套肯定是行不通了,一定要树立品牌,而品质则是品牌的基础。

当吸顶灯开始畅销时,华艺便开始大量制造吸顶灯,而吸顶灯的灯罩式样是取得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关键,要做出各式各样的吸顶灯罩,就需要吸塑机。吸塑机价格昂贵,可“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当时手里资金很有限的区炳文不惜花血本买了一台吸塑机。

第二年,区炳文把头年赚的钱全部用来买设备,又购进了11台吸塑机。因为灯饰款式新颖,销路自然而然迅速打开,全国各地的订单雪片般飞来。拿着偷拍来的灯饰照片找顾客的故事,也成了区炳文用来和人聊天开玩笑的一段趣事。

华艺还成了当地制造灯饰企业老板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古镇的灯饰企业老板中至少有50多个是从华艺出去的,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年产亿元的大企业主。于是华艺也被称为古镇灯饰业的“黄埔军校”。

1982年秋,古镇人袁达光和袁玉满来到了内地人眼中的花花世界——香港。两个地地道道的古镇农民在琳琅满目的世界商品面前眼花缭乱。而最令他们难忘的就是流光溢彩的香港夜景,两人与生俱来的商品意识完全被激发了,身心都开始膨胀——做灯饰买卖,一定发财!

他们迫不及待地买了几盏简易的壁灯,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古镇。他们的第一盏灯在1982年底亮相了,虽然技术不够成熟,外形略显粗糙,却彻底点燃了他们干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一年之后,结束了在江边的茅棚作业,他们终于搬进了新厂房——约600平方米的一排水泥房子,并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裕华灯饰电器厂”。

1985年,裕华便把生意做到了遥远的黑龙江。简单粗糙却走俏的壁灯,成就了像袁达光这样的第一批万元户。当“裕华灯饰电器厂”达到几十万元的年销售额时,2万多古镇农民看到了成为万元户的希望,纷纷弃农从工,投身到刚刚起步的灯饰业。而镇内其他行业的老板,也急不可耐地转行、转产加入灯饰生产行业,形成了古镇第一轮灯饰制造热。

1999年,裕华牌水晶灯成为唯一入选人民大会堂的灯饰。这个具有奠基石意义的品牌,迎来了属于它自己的辉煌时刻。

如今,古镇的华艺、胜球、宝迪斯、欧普等一批知名企业在中东地区、欧美国家已享有较高的声誉。产品远销到世界近90个国家和地区,不但占有港澳、东南亚等传统市场,还拓展了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开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出口贸易迅猛发展。

政府助推行业发展

“做灯的不来古镇是他的错,来了不再来便是我的错。”古镇党委书记吴润富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将集体企业撤出灯饰业,“政府不与民争利”到一系列的金融、服务政策的实施,当地政府在培育灯饰产业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古镇灯饰的产业发展与升级,从1999年以后得到加速。近年来,围绕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发展与升级,促进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古镇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以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为了有效改善古镇产业发展状况,镇政府提出必须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2001年,古镇政府制定了《古镇专业镇技术创新发展规划》,接着在2002年、2005年两次制定了《古镇灯饰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古镇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能够切实为灯饰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产业信息、技术咨询、检测认证、市场推广、人才培训等技术支撑和一站式服务,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灯饰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古镇党委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古镇科技创新工作,不应贪图原始创新,而应以引进创新、技术集成再创新为主,着力点是抓好新技术、新工艺向产业的渗透。具体工作思路是以增强企业主科技意识和质量创新意识为重点,以培育一批强优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创建等工作为突破口,以镇级科技创新体系为辐射平台,积极推进灯饰产业的“横向”和“纵向”发展。

猜你喜欢

华艺灯饰光明
遇见光明
黑暗中的光明
2020斯德哥尔摩家具与灯饰展
华艺卫浴
Barovier&Toso灯饰殿堂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华艺园林21周年庆暨第一届华艺文化节青春飞扬 奋斗辉煌
扎染的传承与创新
走向光明
废物利用绿色环保:卢克灯饰“basel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