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信、行”教学模式初探

2009-03-16谷桂芳

关键词:品德课环节德育

谷桂芳

一、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要解决“无知”和“有知”、“认知”和“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三对矛盾;这三对矛盾的依次解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将呈现“明理”、“笃信”、“导行”(即知、信、行等三个阶段)的变化。知信行教学模式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规律的要求,使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一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知、信、行等各要素的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

二、知、信、行教学模式的环节

这一模式大体上分为四个环节:入境、探究、明理、导行。

“入境”是第一个环节。所谓“入境”,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一定的心理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是针对中学生普遍不愿学思想品德课的情况,为扭转课堂上的消极心理定势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存在逆反心理,上课时就会同教师处于情绪对立状态。这个问题不解决,这节课必然失败。因此,“入境”环节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能使学生扭转消极心理定势和形成积极心态的情境,营造学生愿意接受教学内容、主动参与教学、师生和谐的情绪状态。 这一环节通常可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运用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演示情境法、诗歌名言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引起学生想象和记忆表象的材料或活动方式,能造成一种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和体验的心理环境。如,在《同学 朋友》一课的开始,播放周华健的《朋友》,会唱的学生跟着一起唱,在歌声中学生体验到了崇高的友情,从而增强了对友情的渴望与向往,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探究”是第二个环节。所谓“探究”,指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解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消除学生的疑惑和情感障碍,使他们“理通情顺”,形成坚定的信念。

探究的方式有很多,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如开展游戏活动、情境扮演活动、演讲活动等,在活动中去体验新知、获取新知,解除疑惑;也可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究,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和主线,是探究性学习的归宿,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更不会积极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时常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看点处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去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如引导学生探究“注重打扮的标新立异就是追求个性”,帮助学生明确真正的个性是从内心深处散发的魅力;引导学生探究“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怎样才能避免流言蜚语”,帮助学生归纳出男女同学交往时应注意的问题;还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探究,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把知识置于生活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枯燥的内容生活化,在易于理解和接受中来解除困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思考和理解抽象的理论问题,就比较容易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从而消除学习中的疑惑 ;还可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探究可以进行独立探究,也可以在合作中探究,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将学生分成人数适当的合作小组,小组成员间各司其职,团结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明理”。所谓“明理”,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通过探究解惑的基础上,明白道理、形成观点。这个环节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常识的认知问题。“明理”是思想政治课的突出特点之一,它是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第四个环节是“导行”。所谓“导行”,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明确各种条件下应采取的行为对策,促使学生积极践行所学的理论要求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养成习惯,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导行”是促使学生“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行为教育过程,又是意志训练过程。从品德发展过程看,“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才是完整的人格。由“知”到“行”,一方面需要信念的推动,另一方面要经过行为教育。行为教育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学生从课本上了解和掌握的一般只是抽象的理论观点和原则性的行为要求,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的却是复杂的环境和具体的行为对象。中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经验,不善于确定行为对象和选择行为方式,因而要他们在掌握知识以后,立即能够应用,马上做到“知行统一”,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架起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即开展行为教育活动。

三、知、信、行教学模式的特点

1. 这种模式的核心和基本依据是思想品德课内在的教学规律和德育目标要求。它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它的内在结构体现了思想品德各要素在发展中的相互转化过程。因此,它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思想品德课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能够保证思想品德课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

2.它的各个环节各有其特定的任务和工作方式,彼此联系并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节课的任务。因此,它是一种为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而构建的素质教育模式。

3. 这种模式追求课堂的“乐学”情境,力求师生活动积极,气氛热烈而有秩序,教师不累,学生轻松,效率较高,形成优化教学状态。因此,它是一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学习的教学模式。

4. 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应用时,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调整其程序结构和选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例如,某些教学内容知识比较浅显,学生基本不存在情感障碍,其教学重点在于行为教育,程序就可简化为“入境-明理-导行”。

四、知、信、行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1.坚持以情感教育为中心

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以往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不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模式忽视了情感的教育。因此,知信行模式把情感教育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这是知信行模式的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

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改革多年来力图落实的两项教学原则。

3.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仅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常识的过程,而且是探索社会和人生奥秘的过程。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与人生,才能科学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他们只有在主动探索中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较强的认识能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知信行模式采取“接受学习”和“探究发现学习”结合,以“探究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探究发现学习”的特点,在于它不直接呈现所要学习的定论性知识,而只呈现感性材料(事实、例证等),在学生了解了具体现象及有关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以设疑、激疑、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寻求答案,最后使学生解疑,掌握结论性知识。这种学习方式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规律。

五、知、信、行教学模式的成效

1.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对政治课由厌烦变为喜欢,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改善。

2.在探究发现学习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转变,在探究中学,在体验中学,在乐中学,思维变得活跃,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使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知信行教学模式,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尝试。对它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其结构模式和方法体系也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品德课环节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