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水白鲳养殖技术

2009-03-16冯微微丁玉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养殖技术池塘

冯微微 丁玉珍

摘要淡水白鲳是广大渔民致富的优良养殖品种,从鱼下塘前的准备、鱼花放养、饲养管理、成鱼养殖和鱼病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淡水白鲳的养殖技术,以期为淡水白鲳推广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白鲳;养殖技术;池塘

中图分类号S965.1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214-02

淡水白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和亚热带食用与观赏兼备的大型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淡水白鲳具有肉质好、体型大、生长快、食性杂、病害少、耐低氧和易捕等特点,已成为广大渔民致富的优良养殖品种。现将淡水白鲳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鱼苗下塘前的准备

1.1鱼苗池

选择水质好、无污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积667~2 001m2,池形要规则,以长方形为好,池深1.5~1.8m,池底平坦而无砖瓦石砾,特别要求淤泥少,保留淤泥6~10cm。因为淤泥过多,大量有机质分解,水质过肥易老化,容易致使潜伏在淤泥里的小瓜虫破囊而出寄生在鱼苗上,从而暴发小瓜虫病。

1.2清塘

药物清塘应在晴天中午进行,以充分发挥药效和提高药物作用。实际工作中常用以下2种药物清塘:①生石灰。池塘留水10~15cm,用生石灰750~1 125kg/hm2化水后均匀泼洒,清塘后毒性7~10d消失。因生石灰易吸潮失效,要现买现用。②强氯精。清塘时尽量把水抽干,用强氯精15~30kg/hm2化水后均匀泼洒。清塘后毒性5~7d消失。

1.3水质培育

适时适量施肥培育水质,为鱼苗提供大量适口饵料。由于施肥后4~6d才出现轮虫高峰期,因此应在鱼花下塘前4~6d施肥。施肥以大草(菊科植物绿肥)为主,用量1 500~2 250kg/hm2。施肥后以水色为绿豆色、池水透明度30~40cm为宜。

1.4试水

鱼苗下塘前应试水,以观察清塘药物毒性是否消失。操作方法是在鱼苗池中放20~30尾大规格的鲢鱼或鳙鱼(150g以上),若试水鱼在池中存活24h以上,说明池水毒性消失,将试水鱼捕出,即可投放鱼花。

2鱼花放养

2.1鱼花的选购和运输

要求选择腰点明显、体质健壮、规格均匀的鱼花。鱼花的运输以充氧塑料袋运输为主。用1只40cm×60cm塑料袋,装水5~8kg,装鱼花7~10万尾,充氧封口,可经受24h的运输。

2.2放养密度和时间

放养密度以放鱼花225~300万尾/hm2为宜。放养时间可选在5~7月,因为此期间水温高,气候稳定,鱼苗生长快,病害少,鱼苗培育成活率高。

2.3鱼花下塘

淡水白鲳鱼在出现腰点的第2天下塘效果好。因为鱼花太嫩下塘,成活率低。鱼花下塘最好选择在下午5~6时。若用充氧塑料袋运输,须将袋放入鱼花池中浸泡15~20min,以减少塑料袋中水与池水之间的温差,温差不宜超出5℃。放苗时要细心操作,动作不宜过猛。

3饲养管理

3.1饲料的投喂

根据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分3个阶段饲养。第1阶段:鱼花下塘后1~7d,全长0.7~1.2cm,采用新鲜的猪血喂养,每天每万尾用猪血500g,加水沿池边泼洒,分3次投喂(9时、14时和18时各1次);第2阶段:鱼花下塘8~14d,全长1.2~2.0cm,投喂粉碎的花生麸(40~60目颗粒),花生麸味香诱鱼,营养价值高,又可肥水,每天每万尾用量500g,全塘干撒,分2次投喂(10时和17时各1次);第3阶段:鱼花下塘15~50d,全长2.0~5.0cm。将蛋白质含量的8%左右,分2次投喂(9时和17时各1次)。投喂坚持“四定”,并根据情况调整投喂量。

3.2分期注水

为了满足不同阶段鱼苗对活动空间、水质、营养等条件的需求,要进行分期注水,这是鱼苗培育过程中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浅水下塘,即鱼花下塘时水深0.6m左右,以后根据水色和鱼苗生长情况,每隔4~5d注水1次,每次注水10~20cm,水深最后稳定在1.2~1.5m。注水时必须用密网过滤,以防止野杂鱼随水进入鱼苗池。

3.3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细心观察水质、鱼苗活动和吃食情况,及时捞出病鱼、死鱼,立即检查,若确诊鱼苗患病,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另外,检查塘埂有无漏洞,排水口是否完好,注意防逃。

3.4及时分塘

经25d左右的培育,鱼苗全长达到2.5~3.0cm时,应有计划地进行拉网筛选分塘稀养,否则会造成鱼苗培育成活率低。因为鱼苗在培育阶段生长迅速,会出现个体发育不一致,尤其是在投喂量不足的情况下,会出现大鱼吃小鱼现象。如池塘放养全长2.5cm鱼苗50万尾,未及时分塘,培育30d后,只能得全长5.0cm左右的鱼苗10万尾,培育成活率仅为20%。

4成鱼养殖

鱼塘面积0.33~0.67hm2,水深2~3m,放200~300g/hm2的淡水白鲳鱼种1 800kg/hm2,同时搭配花白鲢鱼300kg/hm2(500~800g/尾),每塘应配套3KW增氧机1台,投喂饵料有小麦、玉米、家畜下脚料、豆饼、菜子饼、瓜菜等。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0%~15%。

5鱼病防治

根据实践经验,当出现病鱼、死鱼时进行治疗,仍会造成30%~40%的损失,尤其是小瓜虫病,易造成暴发性死亡,若不及时抢救,将会导致全部鱼死亡。因此要重视鱼病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提倡生态防治。用药物治疗淡水白鲳鱼病时,切忌使用敌百虫和孔雀石绿。

5.1小瓜虫病

5.1.1发病特征。病鱼体表、鳍条、鳃丝出现白点,鱼游动迟缓,不吃食,严重时鳞片脱落,鳍条腐烂,鳃丝末端腐蚀。

5.1.2治疗方法。用0.2~0.4mg/kg硝酸亚汞全池遍洒,1次/d,连续2次,第3天用0.3~0.5mg/kg强氯精全池泼洒1次,并换水1/3。

5.1.3预防方法。鱼养至全长2.0~4.0cm时特别容易感染小瓜虫病,对于淡水白鲳的小瓜虫病,应以预防为主。①除分期注水补充新水外,每15d左右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1/3,保持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约30~40cm,防止水质恶化;②换水之后用生石灰消毒,每次用量75kg/hm2,使pH值达到7.4左右,对预防小瓜虫病有效;③鱼养至全长2.0cm时,配养少量比淡水白鲳鱼苗规格小的罗非鱼750~1 500尾/hm2,控制水质,不让水质过肥,净化水体;④用新塘或者当池塘充足时采用轮养的方法培育鱼苗,经济实用;⑤天气突变,大幅度降温或降雨后2~3d,鱼易得小瓜虫病,因此要特别注意观察,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5.2细菌性烂鳃病

5.2.1发病特征。病鱼体表尤其是鲮条出血,鳃盖上有孔洞,鳃丝溃烂、出血,食欲减退或不吃食。

5.2.2治疗方法。用0.3~0.5mg/kg强氯精全池泼洒,1次/d,连续2d。

5.2.3预防方法。每15d用0.1~0.2mg/kg强氯精全池泼洒1次。

5.3车轮虫病

5.3.1发病特征。车轮虫寄生鳃片,病鱼因鳃部受刺激而极度不安,狂游水面或急剧侧游水底,食欲不振,全体消瘦而逐渐死亡。

5.3.2治疗方法。用0.5~0.7mg/kg硫酸酮与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6参考文献

[1] 陈荣宁.池塘主养淡水白鲳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89.

[2] 王文彬.池塘主养淡水白鲳增产增收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8(19):45-46.

猜你喜欢

养殖技术池塘
《池塘》
热闹的池塘
农区舍饲羊规模化养殖技术
优质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
小规模肉牛养殖技术措施
天蚕品种驯化与应用研究
池塘
南通地区海蜇养殖技术
夏天的池塘
造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