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侧多食跗线螨农业防治技术研究

2009-03-16于东波高九思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期

于东波 高九思 高 阳

摘要对侧多食跗线螨农业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取高垄双行宽窄行栽培技术,与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相比,侧多食跗线螨发生量降低37.89%~48.61%,自然繁殖率降低10.01%~35.63%;采取全园覆膜、膜下暗灌、高垄栽培技术,与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相比,侧多食跗线螨发生量降低40.91%~48.61%,自然繁殖率降低1.67%~34.37%;及时清洁园地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控制效果达28.09%~33.73%;适时封杀螨害中心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控制效果达37.89%~42.52%。

关键词侧多食跗线螨;农业防治技术;高垄栽培;宽窄行栽培

中图分类号S4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098-01

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属蛛形纲(Arachnida)蜱螨目(Acarina)跗线螨科(Tarsonemidae),是一种常发性植食螨类。该虫发生世代多、食性杂、繁殖快、为害重。其寄主作物多达114种,受其危害,一般蔬菜产量损失20%~30%,最高达80%以上,甚至绝收。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加之侧多食跗线螨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和菜农对其认识不足,致使该螨在河南省各地危害逐年加重。侧多食跗线螨是一种传统害螨,其危害症状酷似病毒病,近年来已上升为蔬菜生产中的主要害虫,生产上缺乏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同时有关侧多食跗线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上有很多盲点。为此,笔者于2003年开始,组织3门峡、洛阳、驻马店3市的植保技术人员进行协作攻关,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基本摸清了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危害规律,并试验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模式,采取试验、示范、推广同步走的方法,在生产中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现将侧多食跗线螨农业防治技术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蔬菜栽培防治技术研究

1.1高垄双行宽窄行栽培技术

从表1可以看出,采取高垄双行宽窄行栽培方式,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数量明显低于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

辣椒田侧多食跗线螨发生初盛期的数量分别为23头/5叶、39头/5叶,高垄双行宽窄行栽培较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41.03%;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量分别为37头/5叶、72头/5叶,高垄双行宽窄行栽培较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48.61%。发生初盛期到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自然繁殖率降低22.93%。

茄子田侧多食跗线螨发生初盛期的数量分别为45头/5叶、81头/5叶,高垄双行宽窄行栽培较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44.44%;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量分别为80头/5叶、151头/5叶,高垄双行宽窄行栽培较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47.02%。发生初盛期到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自然繁殖率降低33.97%。

菜豆田侧多食跗线螨发生初盛期的数量分别为25头/5叶、43头/5叶,高垄双行宽窄行栽培较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41.86%;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量分别为38头/5叶、79头/5叶,高垄双行宽窄行栽培较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51.90%。发生初盛期到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自然繁殖率降低37.89%。

1.2全园覆膜、膜下暗灌、高垄栽培技术

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全园覆膜、膜下暗灌、高垄栽培技术,可有效地降低菜田生境中的湿度,对侧多食跗线螨的繁殖和发育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辣椒田侧多食跗线螨发生初盛期的数量分别为26头/5叶、44头/5叶,全园覆膜、膜下暗灌、高垄栽培较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40.91%;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量分别为42头/5叶、81头/5叶,全园覆膜、膜下暗灌、高垄栽培较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48.15%。发生初盛期到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自然繁殖率降低26.82%。

茄子田侧多食跗线螨发生初盛期的数量分别为51头/5叶、90头/5叶,全园覆膜、膜下暗灌、高垄栽培较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43.33%;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量分别为90头/5叶、160头/5叶,全园覆膜、膜下暗灌、高垄栽培较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43.75%。发生初盛期到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自然繁殖率降低1.67%。

菜豆田侧多食跗线螨发生初盛期的数量分别为28头/5叶、49头/5叶,全园覆膜、膜下暗灌,高垄栽培较传统(下转第101页)

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42.86%。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量分别为43头/5叶、89头/5叶,全园覆膜、膜下暗灌,高垄栽培较传统平畦等行距栽培降低51.69%。发生初盛期到发生盛期侧多食跗线螨的自然繁殖率降低34.37%。

2人工防治技术研究

2.1清洁园地及周边杂草

侧多食跗线螨以雌成螨的个体或群体在避风的寄主植物的卷叶中、芽心、芽鳞内和叶柄的缝隙中越冬,龙葵、三叶草等多种杂草也可成为侧多食跗线螨越冬场所。清除越冬螨源,是减少螨量、推迟螨量发生高峰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证实这一结论,笔者在2003年、2004年早春进行了这一工作,并在侧多食跗线螨发生期进行了发生期和危害指数调查。结果表明(表3),清洁园地及周边杂草的辣椒田侧多食跗线螨发生期推迟5~6d,危害程度明显减轻,控制效果为28.09%~34.45%。

2.2封杀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中心

侧多食跗线螨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发生初期在田间多形成发生中心。根据这一特性,笔者提出了封杀发生中心的治理思路:一是人工拔出螨株;二是人工抹杀叶片上的螨虫;三是利用手提喷雾器喷洒螨株,这样投入小、劳动强度低,对早期侧多食跗线螨的危害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表4)。

3参考文献

[1] 浦冠勤,毛建萍.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江苏蚕业,2002(3):15-17.

[2] 王国华.侧多食跗线螨的防治[J].农村经济与技术,1997(2):4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