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东海县农田防护林建设

2009-03-16王士伟孙艳霞刘启发薛小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造林技术

王士伟 孙艳霞 刘启发 薛小勇

摘要阐述了近年来东海县农田防护林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总结了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和造林技术,以期进一步促进东海县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林带结构;造林技术;江苏东海

中图分类号S727.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079-01

近年来,东海县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大有起色,已完成张湾乡、平明镇2个乡镇(约8 000hm2)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的试点建设工作,形成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网、带、片有机结合,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人工生态防护工程。对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的综合经济效益、树木生长特性、根系特性、林带优化配置模式、林带抚育间伐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率先进行了农田防护林对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和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使2个乡镇农田防护林总净增效益达1 656.8万元,森林覆盖率提高9%,耕地净增效益2 663.5元/hm2,小麦增产5%~8%。

为进一步加强东海县农田防护林建设力度,明确农田防护林营造责任,针对近几年东海县新开发土地面积较大,而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严重滞后,同时存在部分老条田的农田防护林缺株断带、残破不全等现状,2008年在东海县春季造林工作中狠抓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实行营造农田防护林年度目标责任制度和限期营造通知书制度。2008年初,东海县政府与各乡(镇)场签订了《2008年农田防护林营造责任书》;同时县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联合各乡(镇)政府,对水土条件达到农田林网化配套建设条件的农户下达了248份《农田防护林限期营造通知书》。通过签订农田防护林营造责任书和下达限期营造通知书,引起了各乡(镇)场对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的重视,大大提高了营造农田防护林的积极性。2008年,东海县农田防护林计划任务为1 333.3hm2,实际完成1 485.2hm2,完成计划任务的111.3%,比2007年多完成39.3hm2。在营造新农田防护林的同时,还狠抓了林带的更新造林,全年共完成更新林带14.7hm2。

农田防护林是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而营造的。由于呈带状,又称农田防护林带;林带相互衔接组成网状,也称农田林网。在林带影响下,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林带结构因林带宽度、行数,乔、灌木树种搭配和造林密度而有差异,表现为透光度与透风系数的变化。透光度,又称疏透度,是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与其纵断面的总面积的比值。确定方法是站在距林带30 ~40m处,目测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透风系数是林带背风面离林缘1m处林带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相应高度处的平均风速的比值。确定的方法是实测林带背风面距林带1m的林冠顶部、林冠中部和距地表1m高处的风速,并算出平均值,然后实测空旷地区相应3个高度的风速,并算出平均值。因透光度和透风系数不同,林带结构可分3种:①紧密结构。带幅较宽,栽植密度较大,一般由乔、灌木组成。生叶期间从林冠到地面,上下层都密不透光,透光度为零或几乎等于零,透风系数在0.3以下。在林带背风面近距离处的防护效果大。在相当于树高 5倍(5H)的范围内,风速为原来的25%,10H 范围内为37%,到20H范围,则达54%。由于紧密结构的林带内和背风林缘附近,有一静风区,容易导致林带内及四周林缘积沙,一般不适用于风沙区。②疏透结构。带幅较前者窄,行数也较少。一般由乔木组成两侧或仅一侧的边行,配置1行灌木,或不配置灌木,但乔木枝下高较低。最适宜的透光度为0.3~0.4,透风系数为0.3~0.5。在5H 范围内风速为旷野的26%,10H范围内为31%,20H范围内为46%,其防护效果大于紧密结构,防护距离小于通风结构,适用于风沙区。③通风结构。林带幅度、行数、栽植密度均少于前两者,一般为乔木组成而不配置灌木。林冠层有均匀透光孔隙,下层只有树干,因此形成许多通风孔道,林带内风速大于无林旷野,到背风林缘附近开始扩散,风速稍低,但仍近于旷野风速,易造成林带内及林缘附近处的风蚀。生叶期的透光度为0.4~0.6,透风系数大于0.5。在5H 范围内为原来风速的29%,10H 范围内为39%,20H 范围内为44%,30H 范围内始达56%。其防护距离最远,适用于风速不大的灌溉区,或风害不严重的壤土农田以及无台风侵袭的水网区。

东海县防护林建设在选择合适的林带结构的基础上,需掌握以下造林技术:①林带设置。农田防护林宜与农田基本建设同时规划,以求一致。平原农区的田块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道路则和排灌渠与农田相结合而设置。据此,林带宜栽植在呈网状分布的渠边、路边和田边的空隙地上,构成纵横连亘的农田林网。每块农田都由四条林带所围绕,以降低或防御来自任何方向的害风。②网格大小。因带距大小而有不同,而带距又受树种、高生长和害风的制约。一般土壤疏松且风蚀严重的农田,或受台风袭击的耕地,主带距可为150m,副带距约300m,网格约4.5hm2;有一般风害的壤土或砂壤土农区,主带距可为200~250m,副带距可为400m左右,网格约8.0~10.0hm2;风害不大的水网区或灌溉区,主带距可为250m,副带距400~500m,网格约10.0~15.0hm2。③树种选择。宜选择高生长迅速、抗性强,防护作用及经济价值和收益都较大的乡土树种,或符合上述条件而经过引种试验证实适生于当地的外来树种。可采取树种混交,如针、阔叶树种混交,常绿与落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经济树与用材树混交等。采用带状、块状或行状混交方式。④造林密度。一般根据各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其所需的正常营养面积而定。如单行林带的乔木,初植株距2m;双行林带株行距3m×1m或4m×1m;3行或3行以上林带株行距2m×2m或3m×2m。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和树种生物学特性而异。⑤抚育管理。在新植林带内需除草、灌水和适当施肥。幼林带郁闭后进行必要的抚育;但修枝不可过度,应使枝下高约占全树高的1/4左右,成年林带树木的枝下高不宜超过4~5m。间伐要注意去劣存优、去弱留强、去小留大,勿使林木突然过稀。幼林带发现缺株或濒于死亡的受害木时应及时补植。

参考文献

[1] 李运伙.浅谈农田防护林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14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造林技术
有关营林防病措施的研究
半干旱地区中的侧柏造林技术有效运用分析
提高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理论与实践
繁昌县沿江滩地杨树造林技术
针叶树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