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本土文化的发掘与发扬

2009-03-14赵拴豹张志国贾会敏张让刚

消费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全球化

赵拴豹 张志国 贾会敏 张让刚

[摘 要]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存在趋同与求异两种趋势,并且两种趋势并重。我国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善,或年久失修,或因为建设性破坏而面目全非,失去了其“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风貌完整性”,亟待整治。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保持优良传统,达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才是城市的最佳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 趋同 求异 本土文化

作者简介:赵拴豹(1957-),男,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张志国(1978-),男,河北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开发与城市规划;贾会敏(1975-),女,育英高级中学;张让刚(1980-),男,河北师范大学。

“当前所谓的文化,已不再只是某一特定群体的一般性习惯与信仰,而是作为一种沟通方式,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表现为global、communication、change。”[1]本文所讨论的城市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植根于城市本土环境而物化在城市建设中的理念或精神产品,以及供市民广泛使用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特色的灵魂。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伴随着城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文化的地位亦越来越重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趋同与求异并重

全球化向我们提出了“如何积极发展进步的世界文明,而同时又延续原有的文化遗产,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归到自己的源泉;既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2]这样一个严峻课题。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全球意识”和“本土意识”在世界各国和文化体中并现,“体制创新、吸纳外来文明成果与保护本土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特色二者不可偏废,它们是地区文化、民族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健康持续发展的两种内驱力量。”[3]

(一)趋同城市化过程中现代景观的构建

城市是全球化的载体和对象。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建设,疯狂拷贝、照搬西方建筑模式、风格,城市特色、城市形象塑造和设计越来越多的受到西方影响。城市和建筑出现前所未有的“国际化”趋势。[4]“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到处像流水线似地在克隆着‘高大全的城市形象,高楼林立,大道宽阔,全副钢筋水泥的面孔。行走在各个新兴城市,如同进入了‘钢筋水泥丛林”。[5]传统在发展中变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人类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又一次达到某种相似性与趋同性。人们在分享来自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正在进行一场本土文化的扬弃。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标准和规范被世界各国接纳和遵守,共同的标准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趋同使城市更快发展。

(二)求异城市发展过程中本土文化的发扬

城市发展正面临着传统消失、面貌趋同等一系列问题,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使得城市特色荡然无存,城市文化处于转型期。弘扬本土文化,固守城市特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城市只有保持自身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是城市长远发展的坐标,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发展的根基,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拥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就会拥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发展机遇,城市现代化永远不能成为破坏城市文脉的理由。21世纪的“城市现代化”应该更加看重一个城市的内在魅力, 地域的、历史的文化是城市显现个性的最宝贵资源,一个城市要想长久发展就应该从规划设计理念上彰显城市“个性美”。[5]

只有求异,彰显城市自身特色才能使城市更好更充分的发展。

二、城市本土文化的发掘与发扬

(一)必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景观日渐趋同。城市建筑因单纯追求现代格调而普通化,城市景观因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庸俗化。城市文化特色和主体意识正面临被全球化冲淡的威胁。对于城市建设,如果我们自觉把它看成一种文化建设,那就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相反,如果失去文化追求,则可能导致“大建设、大破坏”。我们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将中国城市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全球城市竞争提供不竭的动力。[6]

(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发掘与发扬城市本土文化,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可以更好地提高市民基本素质,促进城市各项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城市建设缺乏文化特色、形态雷同问题,促进城市文化市场进一步开发。

城市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所独有的真实价值,是城市的生命活力和独特魅力所在。[7]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认识到自己文化在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时的重要性(在许多学者眼里,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西方经济体制嫁接到东亚文化中的一场失败)。现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调其特性。在执行国际标准时,往往是将国际标准与本国传统相结合,使国际标准本土化。[8]

对待城市本土文化,我们要植根历史、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全球化不可能全然取代本土化,本土化也不可能阻挡住全球化的浪潮。[9]

三、国外城市文化底蕴发掘范例与经验借鉴

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提高了对保护历史城市认识,并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必需统一起来,而且可以统一起来,保护历史文化本身是现代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欧洲城市,几乎无一不把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尽量保护原有风貌结合起来。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三大城市巴黎(中心区)、巴西利亚、彼得堡(中心区),就是各有特色的得到整体性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风貌统一的大城市,巴黎是通过文艺复兴及巴洛克建筑风格,通过用相同的石材、铸铁栏干等细部,取得极为统一的城市风貌;巴西利亚则是完全新建的二战后的现代风格,是“新”的风貌的统一体;彼得堡是学了巴黎再吸收东方(西亚)特色,在统一中具有一定变化。[10]

四、国内现状: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割裂与文脉传承并存

(一)旧城过度改造导致城市文明割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普遍存在,在我国社会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面临全球化竞争又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的特殊历史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从实践看,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重局部,轻整体;重近期,轻长远;重物质环境,轻文化内涵;重技术手段,轻人文精神;重空间关系,轻社会网络;重经济利益,轻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现象” [11]较为普遍,造成许多名城“建设性破坏”和“城市灵魂的失落”。改革开放后,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我国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迷失了自我,“欧陆风”、“复古风”吹遍大江南北,与“全球化”本质相违背,没有真正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特色的真正内涵,造成“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割裂,城市失去真正“特色”。[8]

一些城市在旧城更新和房地产开发中,大拆大建,过度开发。打着建设开发的旗号进行实质性破坏,导致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城市发展,旧城更新,老城拆光,新建楼台。到处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看似一派新气象,其实文化底蕴很差。千楼一面,千街一面,千城一面,失去了城市固有个性与文化。盲目非古,视宝为废,大拆大建,大搞“更新改造”,造成经济、文化损失越来越大。原来可以和巴黎媲美的北京老城区,再也无法和人家相提并论。[10]旧城过度改造,不仅使城市面目全非失去了昔日的文化价值,而且人为割断了城市文脉,毁掉了城市的文化根源。历史文化名城屡屡惨遭破坏,城市发展缓慢。

(二)抓住本土特色城市得到充分发展

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城市特色作为城市自然环境和本土文化变迁的结晶,在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各地几十年的研究探索证明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不矛盾。丽江、平遥首次作为中国整体保护的名城被联合国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城市建设不但未受阻碍,还迅速发展。[8]山西平遥是个只有4.,2万人口、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名声大震。近年来他们抓住历史文化主题,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样,丽江古城GDP的85%来自于旅游收入,就是因为丽江较好的保存了城市建筑结构和风貌,在震后按照原貌一砖一瓦进行恢复。

我们应当认识到,历史名城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保几个街区、几幢房的问题。它实质上是对“名城”整体工作的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工作的综合反映,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最终体现的是城市整体素质、品位和文化,其成败具有不可逆转性。[10]

历史遗产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它们外在的物质形态,也包括经过千百年历史积淀之后它们所能传达的完整的时代信息,这一点是任何摹仿都做不到的。[12]

五、5城市本土文化的发掘与发扬促进城市发展

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创造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面对强势文化的挑战,要对文化多样性进行必要保护、发掘、提炼和弘扬。对于各地的城市规划的结构与形态,对于建筑的创作,都应当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发展创造,不应该陈词滥调,更不能为时尚所惑,盲从样式追求。现代化就是展现城市自身的优点,以城市本土文化为依托,既承认、认识多元文化,又看到多元带来的纷繁与杂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将其他城市的优点恰当地吸收进来,照搬照抄不是实现城市发展的法则。[5]

城市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美感、没有吸引力。城市建筑遍吹欧陆风,复古风,粗制滥造的模仿,反而失去了民族性、东方美和城市特色。

全球化背景下,基于城市本土文化的城市特色是一种特殊的“稀缺性”资源。在当代“千城一面”、“万城一格”的情况下,城市特色的“稀缺性”决定其价值性。城市特色是提高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特色植根于地域环境和传统文化中,设计城市特色,就是设计城市经济增长点。城市特色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生命力的象征,是立城之本、发展之源。只有立足于城市特色,保护和维护城市特色,才能使城市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城市发展的“源泉”得以传承。[8]

六、结语

城市规划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文化创造问题,是涉及到构筑影响人们的文化模式的城市文化环境,和对生活方式的谋划问题。社会文化的全球化趋向和文化的本土性共存发展,是当今时代的特征。[13]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之“流”,“源远流长”才是健康的持续发展之道[10]。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制止对历史文化的破坏性建设,塑造城市特色,在保持城市文脉的连续性和“本土性”,守住“特色”的基础上,求创新、求发展才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1 邓怀乡,文化认同与城市记忆:从台北信义计划区和TAIPEI 101看台湾城市空间文化现象[J]北京规划建设2006(2): 2931

[2]2 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J],华中建筑,1998 ,16(1):14

[3]3 李骊明,关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思考[J],人文地理,2002,17(5):2528

[4]4 何山,论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建筑趋同现象[J],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第6期总第02期,2223

[5]5 徐颖、严金泉,对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城市特色危机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6年第2期总第130期,1215

[6]6 武廷海、鹿勤、卜华,全球化时代苏州城市文化发展的文化思考[J],城市规划,2003,27(8):6163

[7]7 金鸣娟、徐鑫,城市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00(6):6769

[8]8 蒋灵德、王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特色塑造[J],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4期总第26期,1416

[9]9 吴良镛,从“亚洲特色”到“城市复兴”[J],建筑学报,2006(9):67

[10]10 周干峙,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J],城市规划,2002,26(4):710

[11]11 苏勤、林炳耀, 基于文化地理学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4期总第146期,3842

[12]12 阮仪三、张艳华,20世纪末中国城市及建筑仿欧仿古风格现象和原因[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总第143期,2932

[13]13 马武定,城市规划本质的回归[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1期总第155期,1620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全球化陷阱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