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格式塔角度浅析散文翻译中的意境重构

2009-03-14

消费导刊 2009年3期

张 晶 刘 冰

[摘 要]散文翻译中的意境重构是散文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散文翻译评论的一个标准。读者是否理解了散文的主题或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取决于散文的翻译。在散文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借助格式塔理论再现散文中的意境。

[关键词]散文翻译 意境重构 格式塔

作者简介:刘冰(1983-),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散文是一种活泼轻巧的文学形式,它的结构灵活自由,语言不受韵律的约束。散文要求语言精练,思想缜密,中心明确,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因采用活的口语,散文的语言不仅阅读畅达而且还悦耳动听,其语言既具有表意功能,同时又具有美学功能。散文翻译是一种美学实践,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形式美,而且要传达原文的内容美和风格美。不仅要正确表达原作者的思想,更要做到让译文读者拥有同原文读者一样的审美效果。

一、散文的意境

散文具有意境,意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描写对象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问(《中国大百科全书》196: 165- 171)既然散文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规律,那么加深对这种规律的充分认识,在散文翻译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格式塔心理建构规律

“格式塔”一词原是德文“Gestalt”的中文音译,意译为“完形”。本意是指事物的形式和形状,但在完形心理学中它被赋予了“形式在感觉中生成”的含义,具有“通过整合使之完形”的意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是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一是整体决定部分要素的性质和意义。只有在整体中,局部才能显示其意义,这一意义又是整体所决定和赋予的,局部离开整体,就会失去意义或者无法把握。整体是来自各部分又超越各部分的新的结构体,它具有局部意义之外的整体信息。

格式塔整体性原理特别强调文学翻译中文章整体和各个语言成分的一致性。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应该是对其整体主题特征的忠实,而绝非仅仅对某个词,某句话的忠实。虽然译文的整体是由各个词句组成的,但关键是把各个词句形成有机组合。所以在散文翻译中,译者设定种种线索让译文读者重建原文的意境,恢复原文的深刻蕴含。这种融合了文学、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的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对文学翻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三、意境重构的解读阶段

译者靠意象的塑造和线索的安排来帮助读者重构原文的意境。原文中的许多外在美都可能因为语言之间的差距而在翻译中丧失,比如音韵和节奏等。当译者翻译的时候,会把原语中的形式美用译入语的另外一种形式来代替。这样的话,原文中的一部分东西就会被替代甚至丢弃。所以,译者必须紧紧抓住原文的意境,想方设法把它分解成读者可以体会到的种种线索,让读者在自己的心中重新构建原文的意境。

第一,译者能够用准确的词重现意境。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朱自清《荷塘月色》)

“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in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朱纯深译)

译者使用“serene and peaceful”, “busy and active” , “ solitude”, “company”等词来翻译原文中的“热闹; 冷静; 群居; 独处”等词。虽然英语表达的词汇不十分丰富,但是已经能够帮助读者恢复当时作者心中的那种复杂的思绪。这种做法对于帮助读者重现原文的意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二,译者能够把原文中的重要意象译入目的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Here and there,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 some in demure bloom, others in shy bud, 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u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At this moment, a tiny thrill shoots through the leaves and flowers, like a streak of lightning, straight across the forest of lotuses。 (朱纯深译)

在这一副美丽的画卷中,无论是原作者还是译文作者都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给我们一片美景。译者将前两句的翻译合二为一,使句子连贯自然、联系更加紧密,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达到了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句中使用twinding, silken, dancing等分词作定语修饰stretch, field and girls等名词,文字极富表现力和乐感,将荷塘的美表现得惟妙惟肖。译者还巧妙地对原文进行了修辞上的处理,营造出一种恬静秀美的意蕴“缕缕花香”本是一种嗅觉的感受,作者却把它描写成听觉上的愉悦,嗅着花香就仿佛听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嗅觉和听觉相通描写出荷花栩栩如生的形态。

第三,译者采取多种手段让译文读者能够和原文作者在情感上达到共鸣。

优秀的译文含有丰富的内涵,能充分调动译文读者依照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定势进行再创造。共鸣产生的过程,就是感知想象伤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活动的过程。译文读者通过情感和想象,不但把能作者寓于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复现出来加以充分领悟和品味,而且还通过再创造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改造,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译文读者在这个再创造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被译作所吸引、所感动,与作者的主观情趣产生共鸣。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朱自清《匆匆》)

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 those to come keep coming; 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is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 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slanting sun marks its presence in my small room in two or three oblongs. The sun has feet, look, he is treading on, lightly and furtively; and I am caught, blankly, in his revolution. 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 I can feel his haste now, so I reach out my hands to hold him back, but he keeps flowing past my withholding hands... (朱纯深译)

译文和原文一样都使用了美学修辞格中的排比结构,语言形式整齐,字字对等,节奏舒缓,表现了音乐美、对称美和均衡美。语言形式美较好地得到统一。除此之外,译者和原文作者一样,还运用了一些创造性的、极富新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译文“The sun has feet, look, he is treading on, lightly and furtively”也采用对等手法,将时光生动地比成一个与自己朝夕相伴的朋友。译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一样具有美感。

意境重构是散文翻译的重要因素,可以作为散文翻译批评的一个尺度。散文翻译的结果只有在出现译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的情况下,才算是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3]姜秋霞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2期

[4]姜秋霞, 权晓辉 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 中国翻译, 2000年第1期

[5]刘宓庆 现代翻译理论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6]朱纯深Rush [J]中国翻译,1994,第4期

[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